發布時間:2014-03-26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美國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作為中介目標,而我國貨幣政策則通過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作為中介目標,并分別作用于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是一種并列傳導模式。從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美國貨幣政策較為有效,而我國由于并列傳導模式的不協調,各個中介
內容摘要:美國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作為中介目標,而我國貨幣政策則通過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作為中介目標,并分別作用于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是一種并列傳導模式。從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美國貨幣政策較為有效,而我國由于并列傳導模式的不協調,各個中介目標效果逐漸減弱,并受到未完全市場化經濟體制的影響,微觀經濟主體對貨幣政策缺乏敏感性,由于其他國家貨幣政策的干擾等原因,貨幣政策出現了一定梗阻,為此,需要繼續深化經濟金融的改革。
,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弄清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和機制,對分析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形勢非常重要;在我國特殊國情下,弄清貨幣政策傳導梗阻的原因,對于我國實現對經濟的有效調控至關重要,對于進一步深化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金融論文發表《經濟研究》是1955年創辦的全國性綜合經濟理論刊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199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評定為“百種全國重點社科期刊”,1999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2000年獲第二屆“百種全國重點社科期刊獎”和首屆“國家期刊獎”兩項大獎,是唯一入選的經濟理論刊物。2002年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 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困境的情況下,凱恩斯主義漸漸不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納,歐洲一些國家實行了一系列的緊縮政策。日本、巴西等國家在貨幣政策上也是備受矚目。2008年11月,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美聯儲QE1開始,經過一次降息后,于2010年4月結束。2010年11月,QE2啟動,至2011年6月結束。2012年9月,美聯儲采取扭曲操作,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QE3正式推出。2012年12月12日,為支持經濟復蘇和勞工市場,美聯儲宣布推出QE4(也有人稱之為QE3二代),每月采購450億美元國債,替代扭曲操作,進一步延長超低利率期限。當前世界很多國家認為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會迫使他們也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因為本幣升值將給本國經濟帶來損失;同時,美國的量化寬松可能會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系再次帶來通脹和資產價格的壓力?梢哉f,美國的QE1、QE2、QE3都牽動著世界各個國家的神經。
在貨幣政策實施過程中,有一個核心問題,即貨幣政策的傳導。因為貨幣政策一般是通過間接方式對經濟產生作用的,傳導過程直接決定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長期以來,我國貨幣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單從物價穩定這一最終目標來看,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一直交替出現。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通貨膨脹,至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貨緊縮;此后十年又經歷從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在2003年開始出現局部通貨膨脹,至今一直備受CPI震蕩運行的困擾。但這并不是因為我國貨幣政策制定不合理,從最近十多年情況來看,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是正確且及時的。1996-2002年間明顯的擴張性貨幣政策,2003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明顯的緊縮性貨幣政策,都運用了多重工具,而且力度很大,但是都未能實現目標。原因只能是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梗阻。
中美貨幣政策傳導體系對比
(一)美國的貨幣政策傳導體系
從圖1可以看出,央行以貨幣政策工具調整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不是直接進行的,而是通過必要的中介目標,再影響到最終目標。美國貨幣政策三大工具是改變法定準備率、調整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稱之為傳導工具,可直接影響儲備基數和短期利率(傳導目標),短期利率主要是聯邦資金利率等。傳導目標作用于間接目標,影響貨幣供應量和長短期利率等。間接目標最終對經濟和金融產生影響,達到最終目標,最終目標中的經濟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金融目標包括維持金融市場穩定等。從以上所述美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來看,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是重要的中介目標,依靠二者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影響,整個貨幣政策的傳導是單一路徑的。
美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可以稱為短期目標,最終目標可以稱為長期目標。中間目標一般維持一月左右,其中貨幣供應量可視為數量指標,利率則是價格指標。美聯儲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及時獲取大量金融經濟信息,重點監測兩類中介指標,及時、靈活操作貨幣政策工具,以實現長期貨幣政策目標。
美國的貨幣政策是非常有效的,除了因為傳導機制比較合理外,還因為美國有較為健全的約束機制。首先,美國對其金融機構有一套嚴格的、健全的、合理的監管體系。其次,美國有較為完善的法制環境,如有系統而完備的《金融法》。再次,美國貨幣政策是經科學民主決策后做出的。美聯儲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必須遵循一套非?茖W民主的決策程序。還有,美國貨幣政策注重與其他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緊密相連,當然應協調配合,除此以外,美國還注重與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等的協調配合。這些保證了美國貨幣政策傳導不會或者很難發生梗阻。
(二)中國的貨幣政策傳導體系
美國貨幣政策是通過間接方式進行的,而在我國, 1998年以前,貨幣調控采用直接方式,直接以行政命令對信貸進行分配。1998年以后,開始采用間接方式調控貨幣,并宣布以貨幣供應量為唯一的中介目標。按照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觀點,無論是以貨幣供應量還是以利率為中介目標,實際最終都是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作用中樞。
我國貨幣政策工具跟美國一致,但是存在兩個中介目標,并且兩個中介目標各自指向一個調控對象,是一種并列傳導模式。其特點如下:
首先,利率沒有成為中介目標。這是由盛松成、吳培新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論文證明了的。他們認為我國的同業拆借利率和國債回購利率對實體經濟基本沒有傳導功能,按照市場化的規律,不同層次利率間難以形成傳導鏈條,貨幣政策當然就不能靠利率渠道來進行傳導。經過研究檢驗,我國國債回購利率、實際的同業拆借利率以及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等指標對宏觀經濟基本沒有解釋能力。因而利率沒能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其次,貨幣供應量M2和信貸規模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而美國以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作為中介目標。研究證實,信貸規模在1998年后,一直發揮著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作用。原因有:一是單純依靠貨幣供應量難以有效調節我國實體經濟運行,必須要有可控性更好的中介目標;二是我國利率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而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貨幣供應量與利率中介目標具有一定同質性,因而單獨依靠貨幣供應量是難以實現對經濟的調控的;三是大量的順差及外匯占款導致我國基礎貨幣大量被動發行,流動性處于過剩狀態,需要依靠信貸規模指標來進行約束;四是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貨幣供應量的調控能力減弱,需要采取更為嚴厲的信貸規?刂谱龇ā
再次,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對應于調控金融市場,信貸規模中介目標對應于調控實體經濟。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既相輔相成又各自分離。而且在我國目前未完全實現市場經濟以及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兩者之間的關聯度還不夠高,需要由不同的指標對兩者發揮作用,進而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
與美國對比,除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外,我國相關的配套制度設計也尚存缺陷。
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梗阻原因探析
第一,在我國這一經濟體中,貨幣政策傳導存在兩個中介目標、兩個調控對象,將導致兩者運行的目標產生不一致。很顯然為了實現對實體經濟金融市場的調節,應該分別采用不同的手段,以影響中介目標,這就導致兩者的割裂,失去貨幣政策的整體性、協調性。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這種兩條腿走路的作用方式正在失去有效性,因為我國改革將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斷走向成熟,最終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方式趨同。
第二,央行對信貸規模的管理帶有較強的行政色彩。在當前背景下,為實現較強的可控性,央行在對信貸規模的控制上采用了一些行政方式。而按照市場經濟理論,行政方式不能長期使用。隨著商業銀行逐利動機的日益增強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以信貸規模調控作為貨幣政策調控手段的做法將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央行會經征求各商業銀行意見后,擬定每年的信貸規模總量,在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發生變化后,央行還會采用窗口指導方式,必要時會發行懲罰性的差別準備金、央行票據、特種存款等控制信貸規模及放貸進度。一般情況下,央行會采取在價格上和數量上對信貸規模進行調整,對貸款的利率和數量進行控制,兩者同時進行又適時有所側重。
第三,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正在減弱。貨幣供應量的作用是巨大的,對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具有非常靈敏的影響;根據供給對價格影響的機制,對貨幣市場利率的影響也很大。貨幣供應量也可通過金融渠道流入實體經濟,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
第四,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未完全市場化。美國經多年的發展,已經構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制度,因此其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比較明顯。而我國處在未完全市場化的階段,貨幣政策在此階段表現得較不穩定。不管是采取什么中介目標,利率都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中樞,而我國非市場化的利率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無所作為或作為不大。
第五,微觀經濟主體對貨幣政策缺乏敏感性。由于我國眾多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企業制度很不完善合理,經營缺乏理性,在經濟偏熱時一哄而上,在偏冷時消極等待,使央行抑制經濟過熱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提振過冷經濟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得不到響應。銀行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導體,但是因為商業銀行是經營性單位,與央行的追求目標不一致,在利潤的驅使和風險回避的態度下,商業銀行可能未必能夠嚴格執行央行的貨幣政策,即使執行也可能在結構上不盡合理。所以,才出現求著大國企貸款,而中小企業卻缺乏資金等問題。
第六,我國貨幣政策受到其他國家的嚴重干擾。我國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同時,使貨幣政策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擾。我國的大量外匯儲備和世界匯率的波動已經深刻影響著我國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固然,通過放松資本管制和匯率自由浮動可維持貨幣政策獨立性,但也為金融危機在國際間的傳導提供了便利,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面臨兩難局面。
建議和啟示
通過與美國的對比可以發現,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體系跟美國有較大差別,顯然美國貨幣政策傳導體系更有效,但不能就此否定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體系。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體系是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是在不斷改進和完善的。我國應當借鑒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貨幣政策傳導體系。
為此,必須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建立一個中介目標包含短期利率的貨幣政策傳導體系,改變目前兩中介目標、兩調控對象的并列傳導模式;改進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模式,盡量減少行政性手段,更多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推進匯率制度改革,有效應對人民幣的匯率波動,使貨幣供應量等中介目標更為有效;推進商業銀行和工商企業等微觀主體的市場化運行,增強其對貨幣政策的敏感性,使貨幣政策能夠順暢作用于最終目標;在開放經濟背景下,維護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減少國外宏觀經濟等因素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干擾。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