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2-27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機械是一切具有確定的運動系統的機器和機構的總稱,具有相當重要的基礎地位。小編整理了2017最新 機械職稱方向 論文下載(2篇),歡迎閱讀! 機械職稱論文篇一 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探析 [摘 要]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行業,機械制造行業創新發展
機械是一切具有確定的運動系統的機器和機構的總稱,具有相當重要的基礎地位。小編整理了2017最新機械職稱方向論文下載(2篇),歡迎閱讀!
機械職稱論文篇一
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探析
[摘 要]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行業,機械制造行業創新發展的意義重大,現代機械設計應與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相結合,不斷開拓創新,本文就對現代機械設計理念和技術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
1 機械設計的分類
現代社會,機械產業發展迅速,機械種類越來越多,相應的其工作原理也會有所不同,對應的工作特性和性能也會有很大差異,機械設計就會各有特性。在機械制造領域,可將機械設計分為新型、繼承和變型設計三種。
1.1 新型設計
新型設計是指將試驗驗證可行的技術或者成熟的設計技術應用在新型產品上。
1.2 繼承設計
繼承設計是指為了提高現有機械的工作性能以及工作效率,大大減少生產成本,機械設計人員根據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現有的設計技術對已有機械進行重新設計、改造。
1.3 變型設計
變型設計是指為滿足用戶新的使用需求,設計人員對現有的機械設計圖進行部分改變(如添加或刪改),進而設計出不同于原有的機械。
三種機械設計的相同點都是對機械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與創新。不同之處在于三者的側重點不一樣,新型設計更注重創新,設計新的產品;繼承設計是在原有的機械上修改,注重的是經濟性;而變型設計則是對落后的機械進行重改,使其更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所需。
2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的發展過程及其面臨的形勢
2.1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的發展過程
順應機械設計發展的需求,面對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機械設計要跟上步伐,加強現代化設計工作要求,并且在保質保量的同時,產生了探討和研究現代設計方法的思想。機械設計中蘊含了現代設計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預測技術的方法,分析信號,設計系統,模糊設計,有限元和邊界元分析設計法,設計可靠性,優化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設計法等。很久以前就產生了設計和設計方法,然而將機械設計轉變成為傳統的設計方法和理論的時間僅有一百多年。由于傳統設計方法中存在很多局限性限制著機械設計的發展,因此傳統方法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浪潮牽動著科技的發展水平和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通過普及和應用計算機科學,轉變了現代機械設計的方式方法,使其邁向全面利用優化設計、仿真模擬、計算機輔助設計,這樣可以保證計算更精確,并且看到清晰的圖片內容,徹底顛覆了傳統設計方法的理念。
2.2 現代機械設計面臨的形勢
現代機械設計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設計領域涉及多種學科,多元化發展;其次,設計對象由單一內容轉向系統內容;第三,設計人員的變化,從單人設計變成多人設計;第四,新產品更新速度快,產品設計有序可循;第五,由于科技在不斷進步,同時對現代設計也提出新要求。
3 發展趨勢分析
3.1 針對當前機械設計發展
當前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機械制造業迅猛發展,對機械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技術層面發生了很大轉變。首先,當前機械設計發展越來越趨向智能化,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機械設計人員需要充分利用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完成設計工作。機械設計智能化就是利用現代化電子技術手段,對所需要制造的機器以及產品進行模擬設計,將產品性能、操作以及結構進行具體模擬演示。其次是機械設計系統化,即設計環節環環相扣,有一套完備的體系和操作流程,與傳統設計相比,現代機械設計更加系統、完備,系統化的操作更便于設計實施,有利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再次是版塊化,及將機械設計分為若干個版塊,每個版塊同時進行,也可隨具體情況進行任意拼接、組合,確保機械設計有效進行。最后是機器性能設計,即所要制造的機器必須具備一定優勢性能,在這一過程中要求設計人員根據具體要求,利用相關知識進行預算和推理,構造機械結構,并加以創新,最終完成機械設計方案。
3.2 未來機械設計發展
以當前機械設計發展為基礎,未來機械發展會更加智能化和系統化。除此之外,未來機械設計發展還會更加具備競爭力、性能更加優化、設計理念更加完備等發展趨向。在競爭力方面,機械設計是為了機械制造出的產品能夠形成,而最終目的是為了投放市場,因此市場競爭力對于機械制造以及機械設計而言非常重要。根據當前發展趨勢,只要機械設計能夠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現有先進技術和資源,不斷創新,就一定能夠在未來發展中更加具備競爭實力。在性能優化方面,我國當前機械設計行業正不斷提高設計產品的性能優良性,對各種設計層面都作出了新的規劃和要求,因此在性能方面,未來機械設計將會更加優化。在設計理念方面,當前構建生態文明已經被納入我國和諧發展的主要工作中,在機械設計和制造領域也應該具備這一意識。未來機械設計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加強環保設計理念,在機械設計過程中,以綠色環保為基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循環利用等理念將會被納入未來機械設計中。
4 進行機械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同樣在機械設計領域中也會存在許多“規矩”,機械設計人員進行設計時,除了要遵循主要程序之外,設計準則也是其必須遵守的約束條件。
4.1 技術性能準則
技術性能除了包含機械性能之外,還包括機械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性能,技術性能既包含靜態性能,又包含動態性能。技術性能準則是指相關的技術性能必須達到規定的要求。
4.2 標準化準則
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標準化規范,而機械制造中與設計相關的主要標準有:(1)概念標準化,所謂概念標準化即是指在機械設計過程中所提到的專業術語、字母符號等其他專業性表述應符合行業標準。(2)實物形態標準化,設計過程中應按統一規定選取零部件、原材料、設備等的結構形式、尺寸等。(3)方法標準化,在機械設計中涉及的操作、測量或者試驗方法應按照規定進行。
4.3 可靠性準則
可靠性是指機械在正常工作情況下,在預期使用壽命內能完成既定功能的可能性有多大。所謂可靠性準則,即設計的產品應該能滿足既定的可靠性要求。
4.4 安全性準則
機械設計要考慮機械制造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其準則有:(1)生產安全性,在進行機械設計時,應考慮操作人員生產時的安全性等。(2)零件安全性,確保機械制造中使用的全部零件在額定的外負載條件下,不會發生嚴重變形、斷裂以及重度磨損等情況。(3)整機安全性,確保機械在正常操作下不發生故障,能實現機械的所有功能。(4)環境安全性,設計人員設計的機械應能保證不對機器周圍的環境和人造成污染和危害。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機械制造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國的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在機械設計與制造中掌握時發表展的趨勢,不斷地對設計方法與制造技術進行完善,采用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從而推動我國機械制造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靜,機械設計技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
[2] 朱佩巧.按綠色制造理念,改革機械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J].機械職業教育,2009.
[3] 楊元紅.淺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前景[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0.
機械職稱論文篇二
電梯的機械裝置及機械結構
摘要:隨著高層建筑的進一步增多,電梯也開始頻繁出現在我國的各大商場及居民建筑物中,電梯為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活動帶來了方便與快捷的同時,所出現的安全事故等問題也為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關鍵詞:電梯;機械裝置;機械結構
中途分類號:TD4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電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快捷,但是,當電梯出現故障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了不便甚至危害到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應對電梯結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一、電梯的概念及分類
1、電梯的概念
雖然電梯十分普及,多數人也都使用過電梯,但是人們對于電梯的理解卻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概念方面,所謂狹義的電梯指的是對規定樓層進行服務的,具有轎廂等垂直或是傾斜的升降設備,不包括自動人行道以及自動扶梯等等。對于廣義的電梯而言,其主要指的是具有動力驅動的,可沿著剛性導軌進行運行的箱體或是沿著固定的線路進行運行的梯級、踏步等等,可對人或貨物進行升降或平行運送的機電設備。其既包括普通意義上的載人或載貨電梯,也包括自動扶梯以及自動人行道等等。
2、電梯的分類
2.1 按其運行速度快慢來分,可將電梯分為四大類:低速、快速、高速以及超高速四類電梯。對于低速電梯而言,其主要指的是運行速度小1m/s的電梯,多數貨梯的運行速度均在此速度區間內;快速電梯指的是運行速度在1m/s-2m/s之間的電梯,通常而言,15層以內的多層客梯以及住宅電梯的運行速度均在此區間內;高速電梯主要指的是運行速度在2m/s-4m/s之間的電梯,高層寫字樓中常為此種類型的電梯;而超高速電梯的運行速度超過4m/s,主要用于分區進行控制的高層大廈中。
2.2 根據電梯使用用途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乘客、載貨、醫用、雜物、觀光、車輛以及船舶等多種類型的電梯,除了常用電梯以外,還有不少種類較為特殊的電梯,例如,建筑施工電梯、斜行電梯以及立體停車場用電梯等等。
二、電梯的機械結構及主要裝置分析
1、門系統
門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在電梯運行的過程中關閉電梯的轎廂空間門與各層的層門以免乘客出現意外。門系統是電梯安全保障的重點之一,門系統必須保障的幾點是:在轎廂沒有升到層門并停好之前層門自動閉鎖(某商場就出現過電梯因意外導致層門閉鎖失靈,結果一個乘梯的顧客看也沒看就走了進去);在轎廂運動過程中轎廂門必須自動閉鎖。
2、曳引系統
曳引系統的主要目的就是牽引轎廂上上下下到達乘梯者指定的層數。曳引系統主要由導向輪、限速輪、曳引鋼索、曳引機等組成。曳引機即俗稱的電梯主機,是為電梯提供動力的裝置。電梯主機根據其電機可以分為交流曳引機與直流曳引機;根據其減速方式可以分為無齒輪曳引機與有齒輪曳引機;按其速度可以分為低、中、高、超高速曳引機;據其結構形式可分為臥式曳引機與立式曳引機。電梯的轎廂與對重是通過同一根曳引繩掛在同一個曳引輪上的。轎廂的重量與對重的重量使曳引輪與曳引繩之間產生摩擦力,曳引機則驅動曳引輪轉動從而以摩擦力驅動轎廂的上下。
3、轎廂系統
轎廂就是我們平常進入到電梯里的廂式空間。轎廂一般是由轎底、轎門、轎頂、轎壁等部件組成的。轎廂是四大空間中唯一的乘客空間。轎頂與轎門對面的轎壁通常為鏡面,轎頂處安裝有監控裝置。轎廂是電梯的承重與承載空間也是我們最熟的空間,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轎廂的底部還有稱重裝置,可以精確地稱量出目前電梯上所有乘員的總重量,一旦這個總重量超出了電梯的額定重量,則發出聲音報警,現在許多電梯已經將原來單調的警示音改成了語音報警,以提示電梯目前處于超生停止運行狀態,必須對重要做出調整。這時候只要下去一個或幾個人只要不超過額定的重量電梯就可以繼續運行了。
4、導向系統
電梯的導向系統主要由導軌、導軌架、導靴等組成。導向系統的功能就是對轎廂與對重的自由度進行限制,約束對重與轎廂在各自的軌導上運行,以免發生碰撞,因為對重與轎廂其實挨得很近,如果不加以約束非常容易相撞。在意外停電、曳引繩斷裂等意外發生時,導向系統可以將轎廂卡死在導軌上以防止其做自由落體式墜落從而造成人身傷亡。導軌能控制電梯的升降方向,控制了轎廂和對重在水平方面的移動,使得轎廂與對重在井道中處于合理的位置,避免發生傾斜。電梯井道中共有4根導軌,2根為對重架導向,2根為轎廂導向。利用螺栓、螺母與壓道板實現導軌的固定。而導軌架之間的距離需控制在3-5m長的導軌上,且數量必須在2個以上。導軌在安全鉗動作時,可當成被夾持的支承件,支撐轎廂或對重。
5、重量平衡系統
此系統主要包括了對重、補償繩、補償裝置以及補償纜等。對重用的鋼絲繩經曳引輪與導向輪同轎廂相連,并負責在運行過程中對轎廂及電梯的負載進行平衡。對于對重重量值而言應嚴格依據電梯的額定載重量相關要求進行配置,以盡可能確保電梯處于一個最佳的工作狀態。若電梯的曳引高度大于30m時,曳引鋼絲繩的差重將會對電梯的運行穩定性及其平衡狀態造成影響,因此,必須進行補償裝置的增設,例如,補償鏈及補償纜等等。
6、機械裝置
電梯作為垂直交通工具,安全必須絕對保證。在此主要介紹限速器、安全鉗、緩沖器及終端超越保護裝置。
6.1 限速器和安全鉗
限速器能夠反映轎廂或對重的實際運行速度,當電梯的運行速度達到或超過設定的極限值時(一般為額定速度的115%以上),限速器停止運轉,并借助繩輪中的摩擦力或夾繩機構提拉起安裝在轎廂梁上的連桿機構,通過機械動作發出信號,切斷控制電路,同時迫使安全鉗動作,從而使轎廂強行制停在導軌上,只有當所有安全開關復位,轎廂向上提起時,安全鉗才能釋放。當安全鉗沒有恢復到正常狀態時,電梯不能使用。所以限速器是電梯超速并在超速達到臨界值時,起檢測及操縱的作用。
6.2 緩沖器
緩沖器是電梯極限位置的最后一道安全裝置。當所有保護措施失效時,帶有較大的速度與能量的轎廂便會沖向底層或頂層,造成機毀人亡的嚴重后果。設置緩沖器的目的,就是吸收、消耗轎廂能量。一般在對重側和轎廂側都分別設有緩沖器。緩沖器的類型有彈簧型和液壓型。由于彈簧緩沖器受到撞擊后需要釋放彈性變形能,產生反彈,造成緩沖不穩,因此一般只用于額定速度1m/s以上的低速梯。液壓緩沖器,是以消耗能量的方式緩沖的,因此沒有回彈現象,緩沖過程相對平穩,噪聲又小,因此在快速和高速電梯中被普遍使用。
6.3 終端超越保護裝置
終端超越保護裝置的作用,在于避免電梯的電氣系統失效,而造成轎廂越過上、下端站能夠持續運行,引起沖頂、撞底等意外的發生。終端超越保護裝置,通常安裝在轎廂導軌的上、下終端支架上,其主要是由減速開關、限位開關、極限開關并配有打板、碰輪、鋼絲繩等構件組成。打板在電梯失控后,會因轎廂的運行而與減速開關相碰,讓開關內的接點送出電梯停止運行的指令信號。若這種方式無法停止電梯,則需要利用限位開關的動作,使得電梯往相反的方向運行。若電梯依舊無法停止,極限開關將把電源斷開,電梯迅速停止。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電梯的機械結構較為簡單,但其機電一體化程度相對較高,所應用的自動化技術也相對較為先進,電梯控制電路及過程復雜程度高。但是,同其他任何機電系統相同,電梯的裝置以及機械結構間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現有電梯仍需進一步完善,應將傳統的曳引繩牽引電梯轉變為磁懸軌道動力牽引電梯,并采用固定軌道對電梯進行固定,以確保電梯使用過程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葉安麗.電梯控制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丁立強.曳引電梯動態特性研究及其仿真平臺開發[D].杭州:浙江大學,200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