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2-05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網絡工程師論文發表了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研究,網絡文化消費推動了社會文化的大發展,論文總結了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對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引導策略。
這篇網絡工程師論文發表了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研究,網絡文化消費推動了社會文化的大發展,論文總結了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對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引導策略。
[提要]在互聯網+文化產業背景下,青少年因其“追求更加舒適的生活,追求個性與自由”的理念而更易接受網絡文化,同時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行為也備受各界關注。因此,探究該背景下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基本問題,把握其癥結所在,以及預測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引導對策,對于升級打造優秀青年網絡文化產品,探索青年文化產業發展新思維,尋找青年文化教育新路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工程師論文,互聯網+,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
一、互聯網+青少年文化產業與文化消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提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要求。這是繼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后,中央全會文件再次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迫切需求。而伴生文化產業的則是建立在物質消費的基礎之上,能夠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種消費。當然,文化消費不僅包括精神、理論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包括文化消費工具和手段的消費。在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所掀起的空前的技術革命,極大地沖擊和改變了文化產品商業模式。借助互聯網而形成的網絡文化消費打破了傳統文化消費的局限性,使不同區域文化、語言交匯互通。在傳統的文化消費模式上賦予了新的特點,彌補了舊模式的不足。網絡文化消費成為打破空間束縛和技術限制的重要平臺,大力推動了社會文化大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的“生態融合”為促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推動新興產業地位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動力。對此,文化產業也不例外。“互聯網+”,是現代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創新發展和變革的新方法論,同時也是推動青年文化產業與其高度融合的新引擎,是催生文化產業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甚至新生態的先進信息技術平臺;ヂ摼W+青年文化產業,既是文化產業對文化增長性、廣泛性為特征的知識社會和“互聯網+”的理性回應,也是年輕群體對于緊跟時代步伐,貼近民生生活的具有創造性和智慧性文化產品的現實期待。探索“互聯網+”在青年文化產業中的重要驅動力量,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問題特征,以及進一步預測“互聯網+”背景下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引導對策,對于打造升級版的青年網絡文化產品,探索青年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思維,尋找青年文化教育的新路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網絡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新興文化消費形態,它便捷快速、內容廣泛的特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呈現出以下現狀:一是網絡文化消費增長快速。據文化部統計,2016年上半年,我國網絡文化市場整體營業收入達1,017.2億元,網絡文化行業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同時,新網民的穩健增長和手機網民規模進一步持續擴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1.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絡娛樂消費進一步向移動端轉移,手機端網絡音樂、視頻、游戲、文學用戶規模增長率均在6%以上。這些驚人的數字真實寫照了我國文化消費的蓬勃發展。二是消費主體龐大、且趨于年輕化。我國網絡文化市場逐漸呈現出消費主體龐大且趨于年輕化趨勢。中國網絡視頻、音樂、游戲和文學等四類用戶規模達到16.5億,當然其中不乏重復注冊用戶,但該數量也足見網絡文化市場用戶的龐大。而從消費者年齡結構來看,年輕群體已成主力軍。根據2016年1月CNNIC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5.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9%,10~1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21.4%。在欣欣向榮的網絡文化發展中,青少年群體因其“追求更加舒適的生活,追求個性與自由”的理念,更易接受和喜愛網絡文化消費,這也使他們成為網絡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但也存在著諸多的隱憂及問題。表現在:一是量多質少———消費內容質量低,淺層內容普遍存在。目前,我國青年文化產業領域潛力十分巨大,但面對年輕群體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和供給之間依然存在結構性不平衡,消費潛力未能有效釋放。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沒能真正滿足青少年提升的文化需求。同時,在文化市場空前繁榮的背后,不難發現我國文化消費領域產品數量雖然眾多,但具有獨特創新能力的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卻非常稀缺,文化市場的同質化問題嚴重。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市場借助網絡環境過度商業化導致其具有很強的逐利性,大眾創作時更多是迎合物質主義文化消費觀念,由此網絡文化作品呈現出“量多質少”的問題。商業模式不成熟,也導致了文化產品供給水平較低,文化消費市場發展不夠穩定。二是形式多樣———優秀文化蓬勃發展,糟粕文化并行左右。網絡文化市場上大量作品出現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問題。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善惡不辨,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等等,這嚴重影響著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網絡文化消費者的價值觀和對社會的道德認知。該問題的產生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網絡文化作品在與資本對接過程中,創作者往往在逐利性的驅使下,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網絡文化作品良莠不齊,整體水平相比傳統文化相差懸殊;第二,網絡文化作品創作者大多是以迎合時代潮流和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進行創作的,其中不乏急功近利、趣味低俗和拜金主義者,因此在網絡文化作品中所表達的價值觀念常常出現缺乏理性和情緒化傾向。三是主觀感性———消費模式不完善,理念不成熟。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其消費理念也正處于一個不成熟、不穩定的狀態。青少年的網絡文化消費行為更多的是依靠主觀感性意識,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在面對喜歡的新鮮事物和面子需求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影響下,會極大地刺激他們去盲目追求超前消費、從眾消費,而無法正確把握適度消費和合理消費。青少年作為沒有穩定經濟基礎的群體,消費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盲目的過度消費將會對其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此外,網絡上的文化消費雖然能夠促使青少年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但青少年在消遣性的享受型文化消費發展快速,已經大大超過能提高青少年自身涵養方面的基本型和發展型文化消費的投入,這就導致部分青少年群體陷入了一些庸俗、娛樂享受的消遣文化當中,對其生活和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三、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引導策略
第一,調結構———提高網絡文化精品供給,釋放網絡文化消費潛力。推動青少年文化消費繁榮發展,滿足年輕群體的多樣化精神需求,不論是發展青年文化事業還是發展青年文化產業,其核心點都是要創作更多優秀青年文化作品。根據“供給創造需求”理論,要想保證文化產業的繁榮,就必須改善文化產品供給,在保證發展多種多樣全面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保證其質量和品質。這也是改善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的當務之急。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門要改善管理與服務流程,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引導網絡文化市場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激發優質文化產品消費需求。一是在資金、政策扶持方面要注重向優質內容生產傾斜,可設立扶持基金,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二是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消費領域,通過并購提升文化消費市場的集中度,培育一些以創新為導向的、有著長遠發展戰略的全產業鏈式大型文化企業;三是企業要避免短期的惡性競爭,加大在內容供給方面的投入,不斷進行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第二,強管理———完善網絡文化市場管理體系,保障市場有序發展。網絡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策和法規的引導和規范。網絡文化市場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落實和完善網絡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文化政策、法規,設立有關的管理機構,阻止低級惡俗趣味文化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打擊各種消極性文化產品。一是試行網絡文化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加強對于網絡文化市場違法行為的監管,建立兼具司法與行政并行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保護雙軌制,逐漸完善網絡文化市場違法行為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二是探索建立了網站重點監管工作機制,從源頭上遏制各類消極性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三是積極通過各類媒體資源對不良網絡文化產品進行宣傳報道,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引導示范作用,為網絡文化市場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第三,促監督———完善網絡輿論監督體系,做好網絡文化消費引導。網絡輿論監督既能夠張揚網絡文化作品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推動順應時代要求的文化發展潮流,同時又能夠及時指斥網絡文化作品所暴露出的問題,對網絡文化市場的發展給予必要的引導和規約。因此,建立和完善網絡輿論監督體系,能夠為網絡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觀的正確引導,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與網絡輿論環境。對此,政府、社會、學校、家庭都要進行負責和監督,并行協調,規范網絡輿論力度。媒體,尤其是網絡傳播媒體,作為青少年更容易接觸的平面,更應具有宣傳育人的社會責任感,傳播符合時代觀念的特色文化。對網絡文化產品的消費應抱審慎負責的態度,要對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做出理智的判斷,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善意勸喻,充分發揮其在市場機制中的正向導向作用。第四,重教育———加強家校教育互動,幫助青少年樹立健康文化消費觀。在社會轉型時期,培養青少年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是現實的召喚。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和發展,其消費心理正處于一個不成熟、不穩定的狀態,他們的文化消費常常要受到自身素養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僅能幫助青少年樹立健康的網絡文化消費觀念,引導青少年合理消費和健康成長,對于引領整個社會的消費思潮也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基礎,對青少年有著潛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培養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父母一方面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消費自主空間,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適度消費的良好習慣和勤儉節約的思想。學校要及時更新消費教育課程的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鼓勵有針對性的消費教育。例如,可以研究學生的興趣、需求,然后充分利用校內的學生文藝團體、興趣小組、協會組織各類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科技類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在活動的組織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嵌入消費教育的內容,重視活動的引導和指導。而我們更是希望青少年自身要努力培養自律能力,克服盲從心理,真正提高自身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走出文化消費的誤區。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曉暉.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J].求是,2015.
[2]安雯.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狀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
[3]齊敏.21世紀我國文化大眾化問題探析[J].人民論壇,2010.
作者:高健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推薦期刊:《電信網技術》旨在貫穿政府頒布的電信網技術體制、標準、規范、提供與新技術、新裝備有關的各種網絡規劃的解決方案,以及系統、終端設備入網檢測信息、咨詢,增進中外電信界的相互了解,促進電信主管、經營、科研、生產部門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中外電信企業間及廣大用戶間的信息橋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