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04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328次
摘 要: 根據相關理論的闡述及簡單實例分析可知,通過對移民搬遷前的生產、生活水平現狀與搬遷安置后的生產、生活水平預測指標相比較,可以較為客觀的分析出安置方案是否合理可行,通過規劃,移民是否能夠得到妥善的安置。本文是一篇工程論文。 摘要:興建水利水電工程往
根據相關理論的闡述及簡單實例分析可知,通過對移民搬遷前的生產、生活水平現狀與搬遷安置后的生產、生活水平預測指標相比較,可以較為客觀的分析出安置方案是否合理可行,通過規劃,移民是否能夠得到妥善的安置。本文是一篇工程論文。
摘要:興建水利水電工程往往要產生大量的移民,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必然會對建設征地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等產生巨大的影響。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在搬遷后能否達到或超過原有的生產生活水平,是衡量一個工程的移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的重要標準。
關鍵詞:水利水電,水電工程,工程論文
1移民生活水平評價預測的概念
移民生活水平評價預測是根據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和移民區、移民安置區具體情況,對移民生活現狀進行分析,對今后的生活水平及居住環境進行預測和評價。
2移民生活水平評價預測的內容
移民生產、生活水平評價預測指標應與制定的移民安置標準相對應,包括生產、生活兩大類。生產包括移民的人均耕(草)地質量及擁有量和人均純收入。生活和居住環境包括人均建設用地面積、人均生活用電標準、人均生活用水標準,居民點交通條件,居民點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居民點的綠化率、就學條件、醫療衛生條件、廣播電視條件)等。
3移民生活水平評價預測的方法
3.1生產資料
質量及擁有量分析工程建設征地前后,人均占有生產資料(耕地、草地)數量和質量情況,并分析交通條件、耕作制度、水源條件、自然資源等因素。
3.2移民人均純收入
分析移民區和移民安置區的收入構成及收入水平,通過分析計算預測安置后人均收入是否達到或超過安置前的水平。
水利水電論文:《廣西水利水電》(雙月刊)創刊于1972年,本刊主要內容:水利水電建設的方針、政策、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防汛抗旱,灘涂開發,水利經濟,綜合經營,環境水利,地方電力,水利水電規劃、科學研究、勘測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經驗總結,水利史志,職工教育,國外水利等。主要面向水利水電戰線上的科技人員、管理干部以及生產第一線的廣大水利水電工作者,向全國水利水電部門和水利水電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互通信息。
3.3移民生活水平預測
根據安置規劃標準將移民安置后的生活水平(人均建設用地面積、人均生活用電、用水標準、交通條件、就學、醫療衛生條件等)與搬遷前的原生活水平進行對比,分析移民搬遷安置后是否達到或超過其安置前的水平。生產生活水平是一個多因素、多準則的復雜綜合指標,由資源、經濟、生產條件與水平、生活條件與水平,居住環境等分項指標及其子項指標組成,具有多層次性,而且各評價指標有的定性、有的定量,且重要程度不同,可采用綜合評判,將其轉化為可互相比較的綜合評價值后再進行比較。以新疆某水利工程為例,對移民生產、生活水平進行評價預測。該工程建設征地影響村為典型的牧業村,當地居民一直以來將畜牧業作為生產生活的主導產業,工程建設征地影響的人口均為牧業人口,主要生產資料為天然牧草地。根據移民安置方案:當地政府對建設征地后需搬遷安置的移民在本單位內采取后靠插花的方式進行安置;對需生產安置的人口通過本村內部調整草場,并對草場進行改良予以安置。通過計算,工程建設前,征地范圍內影響牧業移民人均草地面積平均為13.3hm2,根據當地人民政府及草原部門提供資料,征收天然牧草地每畝可產鮮草量150kg左右;調整草場安置后,受影響牧民人均草地數量也為13.3hm2,但通過補播優質草種等改良措施,安置后移民草場每畝可產鮮草量500kg左右,草場質量優于征地前水平。由此可見,移民安置后,受影響牧民擁有草地數量與征地前水平相同,質量優于征地前水平。滿足了移民安置規劃中的生產安置標準,即:調整草場面積應≥工程征收的草場面積,保證其土地擁有量和質量≥征地前水平。通過在當地政府調查、收集近期社會經濟資料及人均收入增長率,該工程征地范圍內受影響牧業人口基準年人均純收入為1400元,經測算,受影響牧業人口至規劃設計水平年,人均純收入應達到2360元。根據移民安置方案,經分析計算至規劃設計水平年,通過調整、改良草場,產草量將增加350kg左右,需生產安置的牧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6500元,高于征地前水平。經以上分析,需安置的移民保證了安置后有穩定的牧業收入,而且收入水平較搬遷前有所提高。安置區新建住房面積為80m2,均為抗震安居房,符合抗震安居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搬遷前,戶均住房面積為60m2,均為土木結構。移民搬遷前戶均宅基地面積為0.6hm2,移民搬遷后,確定移民戶均宅基地面積為0.1hm2/戶(包括牲畜養殖用地),大于征地前水平。搬遷后安置點距離最近的現有農村道路200m。交通條件與搬遷前水平相當。移民搬遷前人畜飲水利用臨近河流河水,無供電、通訊設施、無廣播電視,距離學校、衛生所較遠,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移民搬遷后安置區居民點原有供電、人畜飲水、廣播電視、中國聯通無線電話、學校、衛生所等基礎設施均已配套齊全,移民插花安置后,可利用原有設施�;A設施條件優于搬遷前水平。通過以上對安置區與原居住區居民住房標準、用水、供電、交通、就學、醫療衛生等條件的比較,移民搬遷后生活水平較搬遷前有所提高,滿足了移民安置規劃中搬遷安置的各項標準。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