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26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交通信息化是交通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實現交通跨越式發展的技術保障和有力支撐。推進信息化建設,可以改善公共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可以提高交通管理人員的素質、改進管理方法、提高交通建設運作效率,加快信息傳遞、簡化行政運作環節和程序、降低運作成本。文章
交通信息化是交通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實現交通跨越式發展的技術保障和有力支撐。推進信息化建設,可以改善公共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可以提高交通管理人員的素質、改進管理方法、提高交通建設運作效率,加快信息傳遞、簡化行政運作環節和程序、降低運作成本。文章是一篇交通公路類工程論文。
摘要:寒假期間,我針對涇縣的交通問題進行了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在縣交通局獲取的部分資料以及分發的調查問卷,大致了解了涇縣當前的交通現狀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根據所學的知識,對于涇縣交通建設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和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交通建設,公路工程,工程論文
一、引言
去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來大力推進安徽省交通新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涇縣的交通建設進程也有所加快。但由于長久以來,涇縣的交通建設環境并不是很理想,也遺留下很多交通頑疾,這對于涇縣進行交通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二、涇縣交通建設的現狀與評價
1、現狀
(1)公路的現狀。由于地域的關系,涇縣現有公路布局呈魚骨狀,即205國道貫穿全縣東西,縣道與其緊密相接,通向城鎮、月亮灣風景區和鄉村,構成省道和縣道為骨架的全縣公路網。至2007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為1327.3km,其中205國道55.18km,322省道68.4km,縣鄉、村路936.62km。在公路總里程中,國、省道占路網總里程的9.31%;從技術等級上,縣、鄉、村道四級以上公路全長603.14km,占路網總里程的45.44%?h域內公路網密度為64.56km/百平方公里。
(2)交通建設管理現狀。涇縣僅有一條205國道線經過,公路大多是由省道、縣道和鄉村道路組成,F行的管理體制是省道建設以省補為主,地方出資為輔,一般對欠發達地區的補助標準為7:3,即省補70%、地方出資為30%?h道建設,以縣為主,補助為輔,一般為4:6,即省補為40%、自籌為60%。最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動下,補助比例有了提高,尤其是“村村通工程”的補助標準大為提高,通村公路的路基路面二次改造省補合計達到24萬元/km,即路基改造補助12萬元/km,路面改造硬化補助12萬元/km,并明確了鄉(鎮)政府作為村村通工程建設實施的主體。涇縣實施近半年,完成測量設計43個項目166.2km,開工建設45個工程項目達195.1km。
交通建設論文:《公路交通技術》本刊以密切聯系工程實踐交流和推廣國內外公路建設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推導本行業及相關學科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的實用技術為辦刊宗旨。報道高等級公路建設成套技術,涉及公路交通設計、施工、監理、管理和經濟分析等領域。
2、評價
(1)公路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從1997年~2007年的10年間,全縣公路里程增加236.6km,平均每年增加23.66km,是涇縣公路建設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并組織205國道涇縣城關至南陵段拓寬改造、琴溪橋和幕山橋復橋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的改建和205國道路面大中修,公路技術等級尤其是路面結構有了較快的提高,路網的密度由1997年34.8km/百平方公里提高到2007年68.424km/百平方公里。特別是抓住“十五”期間省交通廳補助修建農村簡易公路的時機,擴大了公路的通達深度,公路通鄉率和汽車通行政村率均有一定的提高。
(2)交通建設和交通運輸對促進涇縣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F有的公路道路如同毛細血管,滲透于全縣各地,其作用和影響非常之大。另外,交通建設等重要基礎設施的投入,是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部分,直接對經濟增長有拉動的作用。
從交通運輸的角度來看,因縣內沒有港口,公路運輸是涇縣客貨運送的主要方式,2007年客運周轉量為218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1170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為195萬噸,貨運周轉量3765萬噸公里。各種營運汽車擁有1600輛,農用車擁有2650輛。五年來客運、貨運量的平均增速都在10%以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血脈的交通運輸,基本上保證了客貨的進出,加快了經濟的流通和循環,為涇縣經濟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現有交通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是公路等級很低,到目前為止全縣還沒有一級公路,二級公路僅有52.6公里,三級公路僅有104.7公里,四級公路445.84公里,等外級公路有600.58公里。從路面的鋪裝情況來看,全縣水泥路面138km,瀝青路面130km,只占總里程的39%。
二是里程總量的不足。初看起來,公路總數好象不少,但目前可以通客運班車的很少,全縣有客運班車通達的總里程為430km,通客運班車的行政村僅180個,老百姓出行難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全縣路網密度為68.424km/百平方公里,處于全市的倒數水平。
三是混合交通嚴重。涇縣所有的公路都是混合交通,大量的拖拉機、摩托車、自行車與汽車混合行駛,相互干擾,以路代市,以路代街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影響了公路的通行,也影響城鎮的擴展,更是行車安全的隱患。
綜上所述,涇縣的交通建設不管是從網路結構還是建設的總里程,以及道路的等級和暢通情況上看,都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交通建設的任務還相當艱巨,明確和抓緊實施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建立和完善建設與管理措施的長效機制已迫在眉睫。
三、涇縣交通建設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
涇縣交通建設跨越式發展經歷2004~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5年三個發展階段。即2004~2007年是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一個全面交通工程的上馬建設期,這是實現第一步的跨越,但基本上只能解決“通”的問題;2008~2010年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二步,主要解決“暢”的問題,把景區與景區、鄉與鄉、鄉與村及村與村的聯網公路建成,是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2011~2015年為第三階段,主要解決“快”的問題,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重要的標志是建成高速公路涇縣段,為全面實現小康和全省著名的生態旅游縣提供交通保障。
本時期涇縣交通建設要完成的具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是:
1、2007年,完成省級公路涇縣段的改造工程,實現到省會合肥2小時的時間距離。
2、2008年,縣城至各鄉鎮至少要有一條瀝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公路,實現通鄉(鎮)公路硬(黑色)比率達100%,即今明兩年要完成7個鄉120km的水泥路面建設。
3、2009年,完成包查路等10個縣鄉公路通達工程和鼓樓鋪——蔡村等12個交通部通達項目的改建工程,提高縣內主要干線和對外的通行能力。
4、2010年,完成800km通村路基改造和硬化800km的通村公路,實現行政村撤并后的村村通水泥路。
5、2011年,完成縣客運中心及各個大鎮的站場建設20個,形成與涇縣道路客運市場相適應的人性化客運站場體系。
6、2012年,完成省道和縣內重要道路、通景公路的綠色通道370km,努力實現“建設一條公路、保護一線水土,營造綠色長廊”的目標,營造“暢、潔、綠、美”的交通環境。
通過以上六大任務的交通建設,完成本屆政府交通建設總投資10億,力爭12億元,實現總投入比前5年翻兩番的目標。
四、實現交通建設跨越式發展的制約因素
1、規劃不完善和規劃執行不力。雖然每逢五年規劃制訂的時候,交通部門也都投入大量精力編制規劃工作,涇縣在“八五”和“九五”期末,也制定了交通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但每一次做了規劃以后,既沒有組織過嚴格和科學的評審,也沒有經過縣政府和市交通主管部門的審批。在交通大建設時,一個全縣性的、科學的、且可操作性的、適當超前的交通建設總體規劃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2、建設資金嚴重不足。涇縣的交通建設,基本上靠省交通廳補助,縣里沒有固定的配套資金,鄉村自籌能力也十分有限。加上涇縣地處山區,地形復雜,公路建設的造價比平原地區要高得多,建設規模越大,建設里程越長,融資的壓力就越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