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文史類論文發表論維吾爾族舞蹈教學發展新模式

發布時間:2015-05-1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中國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關

  摘要:中國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關鍵詞:維吾爾族舞蹈,舞蹈教學,藝術論文范文

  維吾爾族古稱回紇、回鶻、畏兀兒等,較早實行農耕經濟。維吾爾族曾信奉薩滿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維吾爾族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與宗教信仰,在他們的舞蹈中都有所表現。據《魏書·高車傳》記載:“合聚祭天,眾至數萬……游繞歌吟忻忻。”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游牧時期盛大的薩滿祭天儀式中的舞蹈活動。回鶻時期民間與宮廷的樂舞活動以及佛教對歌舞的影響,在唐宋以來的史籍中都有記載。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樂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為主,對新疆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而西域樂舞對中原及其他地區樂舞,也有深遠的影響。漢、唐著名的于闐樂、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都出自新疆境內。至今上述地區依然保持著樂舞風習,流傳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這些舞蹈大多與新疆著名古典音樂套曲木卡姆相結合,許多小型表演性節目,多在群眾歡聚娛樂的“麥西來甫”中進行。木卡姆的演奏與麥西來甫的活動,都是新疆的傳統風習,木卡姆使民間音樂規范化,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麥西來甫則給人們提供了學習本族、本地區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和進行即興創作的機會,F在維吾爾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礎上得到了表演形式 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F流傳于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發展和創新。

  一、 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的形成

  具有多種文化底蘊的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天山南北各地,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

  維吾爾族舞蹈所誕生的古代新疆,是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四大文明的交匯處,又是亞洲北方游牧民族影響世界的大遷徙的舞臺。歷史上的新疆人民伴隨著他們的游牧生活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維吾爾人的歌舞藝術,以熱情奔放、細膩深情而著稱。充分顯示出維吾爾人,爽朗樂觀的民族個性。

  二、 維吾爾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維吾爾族保留和發展了豐富的舞蹈語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以及風格各異的表演形式。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動律、舞姿以及技巧的運用等方面。

  節奏動律:伴奏音樂中多用切分、符點的節奏,在弱拍處常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突出舞蹈的民族風韻。微顫,是舞蹈中常見的動律,膝部連續性的微顫和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連續性的微顫動律多見于平穩節奏的表演中,在哈密地區一些中、老年人的舞蹈表演中常見;“刀朗舞”第一組動作“奇克曼”中,此動律特征尤為明顯。

  舞姿造型:昂首、挺胸、立腰,是舞姿的基本特征。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腳步動作的充分運用,使其動態多樣,造型優美;表演時在配合各種眼神,“移頸”、“打指”、“翻腕”等裝飾性動作點綴,從而形成熱情、樂觀但不輕浮,穩重、細膩卻不瑣碎的風格韻味,這一特點在“賽乃姆”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三、 維吾爾族民間舞的表演形式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可以分為自娛性舞蹈、禮樂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等三種類型。

  自娛性民間舞蹈

  自娛性民間舞蹈中最常見的是“圍囊”,“圍囊”一詞維吾爾語意為“玩兒吧”、“跳吧”,是各種場合隨意挑的自娛性舞蹈的泛稱。

  圍囊形式自由,無論男女老少,不拘一格,只要能和上曲調的節奏就自由起舞,盡情發揮。圍囊雖屬自娛性舞蹈,但帶有表演性,其中不乏精彩的表演,人們在跳舞時多用“賽乃姆”的曲調,節奏平穩,且又非常豐富,所以人們又把這類舞蹈稱作“賽乃姆”,于是“賽乃姆”就成為自娛性舞蹈中表演成分較多,又有一定規范的舞蹈形式。

  禮俗性民間舞蹈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屬于禮俗性的有:用于迎賓,歡慶禮儀的“夏地亞納”;宗教儀式節日活動的“薩瑪舞”;喜慶、婚禮中的“納孜爾庫姆”;按照刀朗習俗進行的“刀朗舞”等。這類舞蹈保存了古代維吾爾族宗教、禮儀舞蹈以及西域古代鼓吹樂的表演形式。

  表演性民間舞蹈

  表演性民間舞蹈可分為徒手的與使用道具的兩類:徒手表演的如“納孜爾庫姆”、“描眉化妝舞”;持道具表演的如“盤子舞”、“薩巴依舞”等,多是古西域樂舞遺風。

  維吾爾族舞蹈在生成的過程中,就是這樣不斷的融合自身的力量,改造其他多元外來力量,從而釀造出了一種嶄新的舞蹈。她不隸屬于任何力量,只屬于她自己。

  四、 教學重點在于抓住維族舞蹈的體態動律特點

  接觸維族舞的第一個特點是腰背挺拔。這一特點貫穿于舞蹈的始終,也是風格的突出特點,對此必須予以理解。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教材及教學法》一書將維吾爾族舞蹈的體態動律特點歸納為“挺拔而不僵,微顫而不竄,上身撒的開,腳步不離散,晃身帶搖頭,晃身帶搖頭,聳肩繞手腕,技巧多旋轉,節奏多符點。”

  五、 典型動作的學習

  滑沖步類動作剖析

  滑沖步是“刀朗”、“賽乃姆”第二節奏的主要步伐。它由于音樂節奏決定動作中的符點特點,形成自身的動作規律。突出表現在2至3拍的瞬間變化中,也就是在符點中完成“提、點、擰”一組中三個動作。

  搖身點顫類動作剖析

  搖身是指維族舞上身基本動律而言。一般運用在墊步、進退步和原地各種舞姿中。它自身形成不了獨立的動作,而是通過其他舞姿來體現它的動律。搖身點顫的特點是,由膝部連續的顫動以及一腳掌有符點節奏的點地動作而帶動肩部有符點節奏的向前慢送,收回快的前后搖動,進而帶動頭部隨體而搖的旋搖動感特點以及膝部上下顫動的雙動動感特點。

  維吾爾族文化歷史悠久,維族歌舞藝術是反映維族人民文化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在此僅僅介紹了維族舞蹈的一部分,它的藝術魅力,它的生命力都是充滿活力,從而經久不衰。維族舞蹈的教學要緊緊抓住挺而不僵的狀態,多符點的節奏,顫而不竄的動律這三個要素,并隨教學的深入而不斷的加強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的掌握維族舞蹈特有的動作風格特點。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