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1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沒有脫離家庭和個人生活的狹小圈子,話題低端,而有關公共事務的報道、討論、交流的內容很少,影響范圍也有限。而公共新聞報道領域的涵蓋面很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只要是群眾在社會生活中共同關
論文摘要: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沒有脫離家庭和個人生活的狹小圈子,話題低端,而有關公共事務的報道、討論、交流的內容很少,影響范圍也有限。而公共新聞報道領域的涵蓋面很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只要是群眾在社會生活中共同關心的話題,都可以進入其討論的議題。本文選自:《戲劇文學》主辦: 吉林省藝術研究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吉林省長春市,語種: 中文;,開本: 16開,國際刊號:ISSN1008-0007,國內刊號:CN22-1033/I,郵發代號: 12-51,復合影響因子: 0.120,綜合影響因子: 0.026,創刊時間:1978
關鍵詞:公共新聞,電視民生新聞,公共領域
引言
電視民生新聞走過了第一個十年,取得了輝煌,但傳播內容瑣碎化、低俗化、同質化、新聞越權以及公信力下降等問題也暴露無疑,收視率的下滑便是明證。電視民生新聞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認為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型是一種必然趨勢,其中電視觀眾公共討論意識的增強、競爭的需要、媒體責任意識的加強及公共領域的構建這幾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關鍵作用,并提出在報道內容、受眾定位、報道方式和反饋環節的具體做法。
電視民生新聞走過10年的發展路程,如今已在各級電視臺占據著電視新聞的半壁江山,也深入到電視觀眾的心中,影響著他們的收視習慣。電視民生新聞以平民化的視角、民本的態度關注民生問題,作品體現著濃厚的人文關懷的內涵。電視民生新聞是對我國新聞“工具論”、“喉舌論”的一種改進,實現了新聞話語權由上到下的流動,普通百姓成為新聞的主角,電視與受眾的關系被科學定位。電視民生新聞被稱為中國電視新聞的第三次改革,這次改革無疑取得了成功。
但經過10年的發展,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一定程度上偏離原有的宗旨,為了追求收視率獲取商業利益而出現迷失和滑坡。雖然和其他新聞欄目相比,電視民生新聞還具有一定覆蓋面的忠實觀眾,但巔峰期已經過去,收視率的下滑便是明證。據調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南京零距離》2002的收視率是23%,到2011年已不到10%。同時,一些具有批判意識的學者對電視民生新聞的道德傾向和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梳理眾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可以總結出電視民生新聞實際操作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
一、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弊端
(一)傳播內容瑣碎化、低俗化
如果說以前的電視新聞重點關注國家及精英人士而缺少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報道是一種不足,那么現在很多的電視民生新聞一味地堆砌街頭巷尾、雞毛蒜皮的瑣事的做法也頗值得商榷。日,嵤率前傩丈畹慕M成部分,但卻不是民生的全部內涵,電視民生新聞也不是反光鏡。當民生內容以電影新聞的形式出現時,電視人需要本著以構建真實、客觀存、積極向上的媒介現實的原則,進行選擇、提煉和升華,進行輿論引導。因此,關注民生不是大量原生態地再現事實,而是通過對典型小事的關注,輔以一定的道德、意義的關照,倡導一種社會公德、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進而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當下,我們的不少民生新聞制作者對民生視角的“低”和選取素材的“軟”的程度把握不當,也低估了觀眾的“消化能力”,把本土化錯誤地理解為世俗化和瑣碎化,這都使電視民生新聞過濾掉深刻內涵和嚴肅主題而停留于淺嘗輒止、浮光掠影。
(二)同質化現象嚴重
目前,在各地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已經飽和,一些地方出現了一個城市同時有幾個電視民生欄目的情況,省會城市尤其如此。過度擁擠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使彼此之間競爭激烈,同質化日趨嚴重。開播于2002年元旦的《南京零距離》曾創造的收視童話和上億的廣告收入讓業內同行羨慕,也成為克隆跟風的模板。一時間,全國各地電視民生欄目幾乎同時上馬,這些欄目不考慮市場實際和自身實際,缺乏創新的意識,完全套用《南京零距離》的節目生產理念和運作模式,做出來的作品內容雷同,模式單一。有一句在業界廣為流傳的笑話,說的是一位老大爺過馬路摔倒,立馬會有三四臺攝像機對準他。這種同質化現象是對頻道資源的白白浪費。圍繞民生新聞展開的新聞大戰,讓觀眾打開電視倍感乏味和無趣,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各自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
(三)新聞越權頻繁
民生新聞受到老百姓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上,對民生問題進行報道,這對于協調個人矛盾,促進問題解決,加大對政府的政策運行和治理能力的監督具有較大作用。因此,部分觀眾覺得只要找媒體曝光,多年的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于是,民生欄目成了老百姓的“包青天”和“媒體信訪辦”,這種錯位現象很普遍。“在記者的多方努力下,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成為節目習慣用語。記者從事件的記錄者變為事件的主角,角色出現錯位,還有的記者在沒有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熱衷于做裁判、當法官,把媒體被賦予的職責轉變為權力,做出了超越節目范圍的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從來不是,將來也不會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它只是一個信息發布和交流的公共平臺,它的作用僅限于表達民意,而不是要越俎代庖。片面的“為民代言”報道立場會使新聞的公正性受到質疑,也使公眾對政府、團體和司法的認識產生偏差。媒體不應該做不屬于自己職責的事,而放棄應肩負的社會責任。
二、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型的理由
(一)公共新聞的引入
公共新聞最早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人普遍覺得媒體對社會的發展沒有起到真正的幫助作用,認為傳媒忽視了新聞的公共性本質,從而導致了新聞報道的庸俗化和低俗化。新聞媒體應該淡化其商業性,積極承當在公共事務中的社會責任;新聞記者不僅僅是報道新聞,還應該推動公眾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并幫助公眾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美國斯坦福大學新聞傳播系教授TheodoreL·G'asser是這樣詮釋公共新聞內涵的:公共新聞是把受眾作為公共事件的參與者,而不是局外人;幫助政治團體解決公共問題,而不只是單純了解;幫助改進社會事務討論的輿論環境;幫助公共生活的順利進行。
電視民生新聞內在的弊端和問題已經顯現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不是簡單地改變節目樣式就可以實現的,而是要從傳播內容、角色定位到反饋機制的全面轉型。目前國內學者討論最多的是公共新聞。國內多位新聞學教授肯定了從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轉型。南京大學潘知常教授認為做公民時代的公共新聞是基于現實國情和新聞實踐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的考慮。北京大學陳昌鳳教授認為公共新聞比民生新聞更具社會意義,是民生新聞的一種提升。公共新聞和民生新聞在目標受眾、報道內容、報道目的及播報形式等方面均有極大的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是新聞媒體自身的角色和定位。民生新聞僅僅是對生活原生態的真實及時的報道,而公共新聞是本著維護公共利益目的,設計公共生活中的現實話題,匯聚社會多種聲音,展示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鼓勵并引導討論,進而能動地改變生活。
(二)轉型的原因
1 構建公共領域的需要。哈貝馬斯認為:“國家和社會之間可以存在一個公共空間,市民們假定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言論,不受國家的干涉,這便是公共領域’。”在哈貝馬斯看來,大眾傳媒具有為受眾提供公共交流的平臺,并且這個平臺不受國家、社團及個人的操縱。哈貝馬斯的作為資產階級的批判理論家,提出的公共領域概念具有鮮明的階級烙印,但如果抽離出“公共領域”的資產階級屬性,那么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建設和諧社會的當前中國語境下,是具有借鑒意義的。我國正經歷從傳統“鄉民社會”到現代“公民社會”的過渡,各種矛盾逐漸顯現并走向復雜。社會的發展需要在政府和公眾之間構筑一個中間領域,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通過構建公共領域,提供公眾意見交流平臺,可以緩解各種矛盾、溝通政府和民眾對話、創建精神社區等,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 電視觀眾公共討論參與意識的增強。公共新聞強調公眾的參與。只有公眾公共討論參與意識的增強,才能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積極的參與,F在的電視新聞欄目已經逐漸培育出觀眾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意識。如湖南都市頻道《都市一時間》欄目下設的“百姓說話”板塊側重于普通百姓傾訴,讓他們在公開場合勇敢地說出對社會事務或身邊事的看法。還有些電視新聞節目采用多種形式與觀眾互動,如“DV狀態”板塊,是觀眾利用手中的攝像機對新鮮事、感人事記錄下來,通過電視屏幕播放出來。像這樣的“百姓說話”、“DV狀態”等形式的節目在電視新聞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觀眾的積極參與使得自己有了爭取話語表達權的意識,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于大眾媒介的認識。如今,人們可以借助電視來表達對公共事務的看法和反映自己的心聲,讓人們認識到,電視媒體還是一個多元話語表達的平臺。
3 媒體的競爭。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之間同質化現象的嚴重促使一些欄目尋找新的新聞形式以在競爭中取得佳績!1860新聞眼》最初的轉型也是由于收視率的考慮,總制片人李建勛在篩選觀眾選出的好新聞時發現,觀眾喜歡的并不是占據民生新聞較大比例的家長里短、他人隱私等,而是有關公眾事物的新聞。這對欄目是一種啟發,他們就有意識地增加公共新聞的報道,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也贏得了口碑。由此不難看出,公共新聞是電視新聞欄目從惡性競爭中突圍的一種不錯的選擇。
4 電視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的加強。在公共新聞發源地的美國,公共新聞運動是秉承社會責任論的精神,強調發現“真相背后的真相”及要對公眾負起責任來。在我國,媒體作為聯系政府和公眾的紐帶和橋梁,一貫重視社會責任的承擔,強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電視媒體把政府的決策和公眾的聲音有機整合,提供社會公共信息交流平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溝通信息,化解社會矛盾,進而維護社會穩定。
三、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型的具體做法
(一)推進報道內容的高端化
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沒有脫離家庭和個人生活的狹小圈子,話題低端,而有關公共事務的報道、討論、交流的內容很少,影響范圍也有限。而公共新聞報道領域的涵蓋面很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只要是群眾在社會生活中共同關心的話題,都可以進入其討論的議題。同時,公共新聞報道的地域不受限制,只要是值得關注的公共話題,都屬于報道范疇,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本市或本省的民生事件;蛟S在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型的過程中,會產生公共新聞是否要擯棄占民生新聞重頭戲的身邊小事,而只關注大民生新聞的疑問?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公共新聞除了關注大民生外,也可以和民生新聞一樣取材小,但必須以小見大,折射出公共話題,激起觀眾的參與。如《1860新聞眼》有這樣的新聞:鬧市區一男子騎著馬在溜達,面對警察的質問這名男子卻振振有詞。新聞沒有到此為止,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法律專家,又設置觀眾討論議題:馬能上馬路嗎?議題吸引了一萬多名觀眾參與到討論中來。最后更多觀眾的意見傾向于交通條例應將相關限制性內容寫進來。新聞巧妙地把一個小的話題,通過議程設置,使之成為一個公共話題,引發觀眾廣泛地討論。這則新聞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生新聞,而是轉型為公共新聞。
(二)深化受眾定位的社會化內涵
民生新聞的提法是和公民社會的理念相悖的。民眾和公民社會的公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民”和“官”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民是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是需要被管理、被教育、被憐憫的對象,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電視民生新聞中的“關注民生”、“以民為本”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思想。“公民”的“民”產生于西方的人本主義精神。“他們倡導人本主義思想,目的在于提倡人的平等、人格獨立、人性的自由,反對封建的等級不平等的神權壓迫。”而這種人本主義精神正是現代公民社會建立的觀念基礎。
時政新聞、深度新聞和民生新聞被稱為中國新聞的三次改革,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是有關黨和政府的活動,話語權屬于國家。深度新聞的報道內容是國內外的重大事件,話語權屬于社會精英。民生新聞報道的是百姓生活,話語權屬于普通民眾。公共新聞報道的應該是公共議題和公共事務,話語權屬于公民。北京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昌鳳一直在追蹤《1860新聞眼》等電視民生欄目的變化,她肯定了這些電視民生欄目向公共新聞演變的一些做法。她認為民生新聞的受眾定位是老百姓或民眾,而公共新聞的受眾定位是公民。公民是比民眾更具有社會含義,公共新聞突出一些公眾權益和權利的問題,這種理念是對民生新聞的以此跨越和提升。
(三)強化報道方式的能動性
民生新聞的報道是記者能動地參與到事件中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記者在事件中為當事人出主意、做調解,雖然這些做法使節目有了人情味,但事件的瑣碎及記者不恰當的參與,都使民生新聞有嘩眾取寵的嫌疑。公共新聞重新定位了媒體的功能:媒體不僅報道公共事件,還要組織對公共事物的討論;媒體在提供良性互動兼容并蓄的公共平臺的同時,還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引導輿論。公共新聞理念引導下的媒體的角色更加積極和主動,強調在報道方式上對公共生活的主動介入和推動。
電視民生欄目《1860新聞眼》下設有“絕對關注”版塊,“絕對關注”是觀眾充分表達自己對公共事物的看法的平臺,體現了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有一期針對病人在醫院例行的傳染病項目檢查是否應該由患者承當費用的節目《檢查傳染病該由誰買單》中,對這一常見卻有失公平的現象進行報道,傾聽醫患雙方的看法,同時吸引電視機前的觀眾用短信息參與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看法。節目播出后,社會各界給予高度重視,更有政協委員將其寫入提案。從中我們看到公共新聞最大程度地參與到公共事務中,體現了能動性。
(四)構建良性互動的反饋環節
公共新聞立足于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強調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干預。公共新聞設計話題,引發公眾的參與和思考,重要的前提是反饋環節的構建。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和媒體的聯手使觀眾的即時反饋成為可能。觀眾的反饋方式有很多種,除了手機短信、熱線電話外,登陸網站成為最寬廣的反饋、互動平臺。網絡作為反饋平臺具有明顯優勢。首先,網絡具有交互性和快速傳播的特點,利用網絡的公共討論平臺BBS,可以將話題引向更深入、更及時的交流;其次,網絡有助于培養忠實度高的觀眾,虛擬的網絡環境容易培養穩定的觀眾;最后網絡能夠彌補電視線性傳播先天性的不足,觀眾可以反復收看新聞,深思熟慮后參與到討論中。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日漸富裕,目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私人品的匱乏逐漸轉移到公共品的匱乏上來。公共領域中關系到普通民眾利益的公共事物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人們越來越渴望通過某個平臺或渠道發表對公共事物的意見,討論解決的方法,媒體的“公共領域”功能得到強調。黨政新聞上情下達式的報道方式無法滿足公眾的參與和討論的愿望,而民生新聞流于市井化和娛樂化,缺乏對公共事物的關注。一種新的新聞理念和新聞形式的產生變得很是必要,能夠有助于在公共領域中解決社會矛盾的公共新聞取代電視民生新聞成為未來電視新聞的主角已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蔡雯.“公共新聞”發展中的理論與探索中的實踐——探析美國“公共新聞”及其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4(1)
[2]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M].上海:三聯書店.2001:134
[3]樊凡沖西新聞比較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68
[4]張恩超.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N]南方周末.2004-11-4
[5]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課題組交流·合作·共贏: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考察——以全國省級臺民生新聞協作體為考察對象[J]現代傳播.2011(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