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0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或主動或被動地疏離政治話語,同志這一曾經的通用流行稱謂語包含的情感內容發生了重要變化,親和力下降,使用范圍縮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或主動或被動地疏離政治話語,“同志”這一曾經的通用流行稱謂語包含的情感內容發生了重要變化,親和力下降,使用范圍縮小。而老師使人聯想到溫文爾雅,博學多才,老師也就擴大為對有文化的人的一種尊稱。
關鍵詞:稱謂語,老師,泛化,表現,原因,中國文化研究
本文選自《中國文化研究》是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自1993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以規范的學術理路編輯刊物,以其刊登的多學科、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在海內外學術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F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設有文學、歷史學、管理學、哲學、經濟學、法學、以及高等教育等欄目,幾乎涵蓋社會科學的所有學科。
引言
稱謂語是人類交際必不可少的一類語言符號系統,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原本對象確指的稱謂語——“老師”在實際使用中出現語義泛化。調查訪談和語料分析顯示,這種泛化受到“老師”一詞本身含義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國民素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
稱謂語是指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稱呼受話人而使用的人稱指示語,“老師”一詞是教師的尊稱,是漢語稱謂語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遷,“老師”一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使用對象也逐漸跨越了教師這一職業范疇,出現了語義泛化。對于這種泛化,有人認為這是語言的本質屬性,符合社會潮流,也有人認為這是張冠李戴,純屬詞語亂用。這促使了筆者對“老師”一詞的泛化進行研究。
一、“老師“一詞正義
人類文明的傳承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完成的,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間的師生關系或師徒關系是人類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師”的稱謂語有“老師、先生、師傅、師父”等。當下,最常用的對“師”的稱謂語就是“老師”。那么,“老師”一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詞書上對“老師”一詞的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2005),對“老師”一詞的解釋是:對教師的尊稱,泛指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筆者以為,這個解釋是比較符合“老師“一詞的本義的,也是認可了近年出現的“老師”一詞的泛化現象的。
(二)“老師”一詞在歷史上并非是“教師”的專用稱謂語。
“老師”,是兩個單音詞組合使用。這種用法最早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田驕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句中的“老師”兩個音節均為詞根,“老”字有實在意義,即年老輩尊;“師”字指傳授學術的人。在當時,“老師”只是二字連用并不是一個有特定指稱的稱謂詞。到唐代時,由于佛教的興盛,“老師”這一稱謂在口語色彩濃厚的佛經中具有較高的使用頻率[1]。如齊己的《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圣》中的“忽遇文殊開慧眼,他年應記老師心”。《全唐詩》中出現“老師”一詞的詩作共九首,句中的“老師”均指禪師。用“老師”來指稱禪師,可見“老師”已經成為一個相對固定的稱謂詞。需要注意的是,《全唐詩》中也并沒有含“教師”一詞的詩作,所以,唐時固定下來的“老師”這一稱謂語并不是指今意上的教師。
(三)建國以來“老師”詞義的變化
“老師”一詞明確指稱教師應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建國初期, “老師”作為稱呼青年教師的稱謂詞曾經在小范圍使用,當時只是為了區別于對德高望重或有一定成就的教師的稱謂詞——“先生”才這么叫。文革期間,教師社會地位低下,“臭老九”成了教師的稱謂語。文革結束后,“老師”一詞又開始小范圍內使用,但遂始并無尊敬之意,和“老王”,“老張”之“老”并無區別。改革開放初,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升,尊師重教的傳統又得以恢復。這時,對德高望重或有一定成就的教師的稱謂詞——“先生”已經被政治話語重新使用。在這個大的背景下,“老師”一詞迅速被人們接受并成為“教師”的專用稱謂語。這時“老師”一詞中的“老”已變成了表敬的詞綴,“師”則專指教師。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人際關系發生的重大變化,“老師”一詞又呈現出超越專指教師的一些特點,即語義泛化。
二、“老師”一詞泛化的語用分析
“用具有一定社會關系特征的稱謂語指稱不具有這種社會關系特征的人,是社會稱謂語的泛化”[2]。筆者通過北京大學語料庫(網絡版)檢索結果分析和調查訪問,梳理出如下幾種導致“老師”一詞泛化的情況。
(一)在文學藝術界內部使用。黃松南在1988年就指出,“文藝界、廣播電視界、新聞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師”這一稱謂。”[3]究其原因,大約是“老師”往往與較高文化修養和傳授知識技藝相關聯,而文藝界、廣播電視界、新聞界人士具備較高文化修養這一特征和傳、幫、帶的職業傳統,所以“老師”一詞被文藝界、廣播電視界、新聞界等文化圈子里的人借用。
時至今日,伴隨著電視這一流行媒介對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的擠兌和隨之而來的文藝界、廣播電視界、新聞界人士曝光率的不斷增強。使用“老師”一詞指稱的現象在文學藝術界不但沒有減退,反而呈現出全面擴張的跡象。如:
主持人:要采訪趙忠祥老師,因為他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歲月繽紛》,您看過嗎樣?楊瀾:非常抱歉,我知道趙老師的新書要出,但是忙得忘記了,沒想到已經出了。(《趙忠祥做客新浪:楊瀾深情憶老師》,新浪網,2007-10-31)
(二)轉移到其他行業和新職業使用。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一些行業原本的教育方式出現了改變,一些新職業應運而生。如近些年出現的美容美發學校,烹飪學校,駕駛員培訓學校。在這些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大多不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所規定的教師資格,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概念里的教師,但由于他們具備了傳授技術的實質內容,也就成了“老師”。如:
日本JMA高級化妝老師定期前來嘉韻化妝學校授課(http://www.hk-jiayun.com/news/39.html)。
這種泛化最初只出現在這些學校內部,但這幾年有了面向社會的泛化傾向。比如稱呼發型師為“老師”正在變得流行起來。
又如心理咨詢師等新職業,雖然心理咨詢師沒有傳授技術的實質內容,但由于咨詢者刻意回避稱呼心理咨詢師為醫生,“老師”就成了一個相對比較貼切的稱呼語。如:
咨詢結束時,男孩彬彬有禮地同心理咨詢師揮手告別:老師,恐怕我以后再也不能來了,我得回學校去加緊復習。(《我只是說的很少》,北京晚報,2009-07-04)
(三)在無稱可呼的情況下使用。這是指在實際交際中需要稱謂,但沒有合適的稱謂語的情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同志”這一政治色彩濃厚的大眾稱謂語的使用呈現弱化狀態,于是在人們的實際交往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無稱可呼的情況。如主持人,在受眾與他們的對話時這種無稱可呼的矛盾和最終的稱呼選擇在趙本山小品《不差錢》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蜿枺 你是那個……懵了,別吵吵,別吵吵……朱軍?不是朱軍……白巖松?不是!老畢?你是畢老師嗎?
畢福劍: 我姓畢。
小沈陽: 唉呀我的媽耶,畢老師來了,你咋出來了呢?哎呀媽呀,快來人啊,別讓他跑了……畢老師……畢老……。
由于現有的稱謂語系統并沒有給主持人們一個專用稱謂語,在上面這個對話中小沈陽就面臨著稱呼困境,很顯然直呼畢福劍是不禮貌的,所以當小沈陽先是試探性的問了句“老畢?”,為了進一步確認畢福劍的身份,他立刻改口問道“你是畢老師嗎?”當最終確認后,小沈陽的激動的基本上是帶著拖音喊起來了“畢老師……”。這種無稱可呼下的被動稱謂選擇一旦確定,就會迅速被處于同樣困境下的人們迅速使用。而今,作為知名主持人的畢福劍被觀眾們“畢老師”已可謂是地球人都知道。
(四)做為交際技巧使用。中國人的交往心理是渴望被尊重和贊美但又不愿意表露,說話方如能抓住交際對象的這種心理需求并含蓄恰當的表達出來,實現自身交際訴求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強。如,近年來,醫生被稱為“老師”的現象逐漸增多。比如藥商為了實現自己的銷售訴求稱呼醫生為老師。
裴子野恭恭敬敬和兩位醫生打了招呼,又指著陳向前說:“這是我們公司陳經理,今天特來看望兩位老師。”陳向前雙手遞上名片,說:“昨天小裴把這里的情況給公司反映了,我們總經理很重視,特命我來看望兩位老師,并誠懇道歉。”(《醫藥代表》李立軍著)。
此段對話的交際目的一方面是說話人將自己區別于病人,另一方面是顯得說話人自己很謙卑并且對醫生極其尊敬。這樣一來,說話人在和醫生打交道時就容易被接受。
另外,近幾年,商界人士在與文化界人士交往時,也常稱呼后者為“老師”。
(五)作為面子策略使用。中國人愛面子,要面子,在實際交往中說話方入能顧及到受話方的面子,將會為自己贏得面子。比如,中國人忌諱直呼其名,在此種情況下,使用“姓”+“老師”稱呼對方會是一種很成功的面子策略。
如:近來因卷入姚晨與凌瀟肅離婚事件而成為焦點人物的女星唐一菲高調露面……,她稱姚晨為“姚老師”,……,唐一菲表示“不管姚老師有何種選擇,我希望(大家)對她寬容,給她些空間。” ……唐一菲:“姚老師”就是個尊稱,沒有任何意思。凡是比我出道早的都叫老師,除非我知道他是我的學弟,那他叫我老師。(騰訊網2011年03月22日10:42報道)
很明顯,在上面的這個會話背景下,說話人如果直呼稱謂對象姓名,話語中就帶有了挑釁的意味。此時,說話人就很好的運用了面子策略,在充分運用“姓”+“老師”這一尊稱的基礎上,說話人還達到了兩種效果:一是用“師”字表距離感,即兩人不是很熟;另一個是用“老”字表出道時間的早晚。當然,依據媒體的臆測,說話人使用“老師”一詞還可能是表說話人和受話人年齡大小。
(六)泛化為一種揶揄表示。伴隨著“老師”一詞超出職業范疇的不斷泛化,“老師”一詞本有的尊敬意味正在加速弱化,甚至泛化為表親近的揶揄和表調侃的揶揄。如:
“ 1999年9月19日上午9點我與徐帆
女士結為夫妻;楹笪曳Q她為徐老師。……我的許多良好習慣都是在徐老師的嚴格管理下逐漸養成的。”(《我把青春獻給你》馮小剛著)
示例中夫對妻的稱謂使用了“老師”一詞,倘若但看前半句我們很難理解為什么把自己的愛人稱為老師。但有了后面的我們才知道,大約馮小剛是為了揶揄徐帆對他的嚴格管教。而在劉振云為《我把青春獻給你》寫的序中,馮小剛本人也成了好朋友劉震云口中的“馮老師”。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泛化為表調侃的揶揄近幾年也屢見不鮮,如日本AV女星蒼井空在網絡上就被眾多中國網友調侃為蒼老師,又如5.12大地震中的范跑跑——范美忠,大地震之前學生們稱他為范老師一定是充滿了無限恭敬,然而大地震之后呢?恐怕范老師自己聽到這個稱謂也會覺得別扭吧。
三、“老師”一詞泛化的影響因素
稱謂語泛化是由交際中指稱需要和稱謂語無法滿足指稱需要之間的矛盾產生的。為了進一步了解“老師”一詞泛化的影響因素,筆者采取訪談的形式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老師”一詞泛化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老師”一詞本身的特點。“老師”在各個歷史時期所指盡管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卻從未改變,那就是“老師”與傳授知識、技能緊密聯系,所以“老師”一詞本身褒義色彩濃厚。另外,如前文所分析,“師”的本意并不是指教師,而是指傳授技藝的人,所以凡是帶有傳承技藝性質的關系人之間稱傳授技藝的人為老師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社會政治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或主動或被動地疏離政治話語,“同志”這一曾經的通用流行稱謂語包含的情感內容發生了重要變化,親和力下降,使用范圍縮小。而老師使人聯想到溫文爾雅,博學多才,老師也就擴大為對有文化的人的一種尊稱。這一點在當前又恰恰與人們疏離政治的心理傾向相契合。
(三)社會經濟的發展。伴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稱呼美容美發學校、烹飪學校、駕駛員培訓學校里的從教人員為師傅就顯得落伍,顯得自己沒文化。實際上,從歷時的眼光來看,廣播電視界、新聞界也曾經是社會的新職業。
(四) 社會文化的發展。當前,已經成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共識。傳統的師生關系范式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在這種范式下,教師有過“先生”,“師傅”、“師父”等許多稱謂語。但到了現在,特別是全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這種師生關系早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這種平等不僅體現在人格的平等,也體現在話語的平等。社會文化程度越來越高,對教師就不再頂禮膜拜,教師原有的話語權被消解。從“先生”到“老師”的變化就是一種平等的變化,是一種情感的升華。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