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談巴赫音樂的由來音樂發展論文藝術管理職稱論文

發布時間:2014-10-1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宗教音樂最初是無伴奏的單聲音樂,也就是只有一個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沒有對位,甚至沒有伴奏,很清淡。后來就出現了奧爾加農形式的復調音樂并逐漸加上了樂器伴奏,形成了多個旋律同時演奏或演唱,音樂變得立體、豐滿起來。 論巴赫在巴洛克時期的

  論文摘要:宗教音樂最初是無伴奏的單聲音樂,也就是只有一個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沒有對位,甚至沒有伴奏,很清淡。后來就出現了奧爾加農形式的復調音樂并逐漸加上了樂器伴奏,形成了多個旋律同時演奏或演唱,音樂變得立體、豐滿起來。

  本文選自:《國外文學》旨在面向國內外文學研究、教學工作者及廣大外國文學愛好者,刊發文學理論探討、文本分析與闡釋、作品翻譯與譯介等內容。本刊主要面向國內外國文學研究、教學工作者及廣大外國文學愛好者。編輯部由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幾個外語系的教師組成,每位編輯部有自己的研究專業,涉及各種語種的文學,作為一個工作機構,編輯部的工作受編委的領導,編委會成員由北大的一批研究外國文學的著名專家和學者組成。

  論巴赫在巴洛克時期的歷史地位

  (一) 巴赫所處的時代背景

  巴赫是西方音樂史上巴洛克時期(1600——1750年)最偉大的音樂家。

  “巴洛克”(Baroque)是 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一詞本義是指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在17世紀末葉以前最初將巴洛克運用于藝術批評,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離經叛道的事物。直到1888年韋爾夫林發表了《文藝復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系統論述,從此確定了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它為教會服務。

  時代背景: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靠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財富,因此人們也開始追求所謂的高檔生活,大力提倡豪華享受,所以對建筑、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于熱情的情調。而且舊教勢力不斷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去迷惑﹑征服人心。在這一過程中人似乎變得微不足道,盲目信奉宗教,崇拜神靈,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解脫。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一改文藝復興時期的簡單樸素,變得浮華、復雜,富有感性的吸引力。文藝復興追求的音樂特點與巴洛克時期追求的是截然相反的,而且在這個時期,各門藝術的職業藝術家們是從手工業者中脫胎出的階層,社會地位都比較低下,而且在政治上也處于無權地位。因此他們為獲得一定的保障就多依附于貴族、宮廷、市政府或教會,從而創作出的作品也會有宗教、世俗力量等不可避免因素的影響。

  巴洛克音樂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節奏特別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致、跳躍且持續不斷;采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在當時非?粗匾魳返乃俣、力度變化;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復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為采用大小調形式。同時西洋管弦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弦古鋼琴的成形都為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著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鍵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歷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二)巴赫簡介及時代背景對音樂創作的影響

  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國,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所以巴赫從小就展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他對音樂的熱愛接近到了一種癡迷的狀態。他曾向許多著名的音樂家請教,后來,在呂奈堡的教會里擔任歌手的時期,在圖書館里閱讀了大量的著名的音樂作品,大大開闊了視野。中學畢業后,巴赫就開始了自己艱難的藝術創作生涯。巴赫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祖國,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當時德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風貌與特點。他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復調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風格莊重而嚴謹,純潔而虔誠;技巧高超,內容深刻,并對許多音樂形式都作了重要的發展和創新。

  巴赫的音樂從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德國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市民階層的人文主義先進思想。堅強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犧牲的精神,是巴赫作品所表現的主要內容。巴赫的音樂思維具有高度的邏輯性,每部作品結構嚴謹、形式完美,密切地將哲學倫理、心理描述與抒情、寫景結合起來。他的作品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深刻的哲理,被奉為西洋音樂史中的經典。

  (三)巴赫器樂創作的藝術成就——復調創作

  宗教音樂最初是無伴奏的單聲音樂,也就是只有一個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沒有對位,甚至沒有伴奏,很清淡。后來就出現了奧爾加農形式的復調音樂并逐漸加上了樂器伴奏,形成了多個旋律同時演奏或演唱,音樂變得立體、豐滿起來。在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而巴赫就可以稱作是“復調音樂之王”。他的復調音樂中不僅充滿豐富的、復雜多變的復調技巧,而且和聲的功能結構也非常清晰、明確,這種復調音樂與和聲高度融合的特點成為這一時期(17世紀下-18世紀上)復調音樂的主要特征。

  音樂的連續性和統一性是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基本特征而巴赫的創作正是遵循了這一創作風格。他的作品融合了連續性、統一性與不夸張性于一體,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為宗教創作的,所以在情緒上較為端莊,音響也較為洪亮,沒有明顯的漸強漸弱。

  巴赫運用和推廣了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在此以前,鍵盤樂器大多按“中庸律”調音,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只有降B,F,C,G,D,A等大調和g,d,a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選用大小二十四個調,并自由轉調。所以說,沒有巴赫對平均律的實踐,近現代音樂的發展還要徘徊很長一段時期。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創作實踐證明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和實用價值,它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是“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巴赫把復調音樂推向了后世無人能夠超越的、完美的頂峰。巴赫的音樂之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格和均衡的美,主要體現在其對曲式的完美應用上,他能夠熟練的把復雜的多聲部加以巧妙處理從而獲得高度的邏輯性,在他的創作中,仍然保持著復調音樂的典型性,并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他的賦格曲中,有富于個性的短小主題、和聲與轉調的靈活運用都預示了新時代的主調音樂。主要作品有《d小調托卡塔賦格》、《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賦格的藝術》、《音樂的奉獻》等。

  (四)巴赫聲樂領域的創作——馬太福音受難曲

  巴洛克時期出現的大型聲樂曲體裁主要是三種:清唱劇、康塔塔和受難樂。這三種體裁巴赫都寫過,尤其對康塔塔和受難曲的創作貢獻更大。

  康塔塔誕生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是繼意大利牧歌后產生的又一種重要的聲樂體裁。世俗康塔塔展現寓言性或塵世化的內容,而宗教康塔塔力圖以宗教的主題和超越塵世的精神來凈化路德教會眾的心靈,宗教康塔塔就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教會禮儀音樂。而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在規模上就比較大,它要求有寬敞的室內演出空間,音樂的組合包括獨唱、合唱與樂隊。他早期的康塔塔更注重音樂的“戲劇性”表達,所以常以詠嘆調作為主要表現手段。他后期創作的康塔塔則將音樂的重點轉向眾贊歌,人們在此聽到的不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或戲劇意味的表述,而是構建于歌唱基礎之上的宗教精神的弘揚。主要作品有《宗教改革運動康塔塔》、《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

  受難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清唱劇在德國有較大的發展,巴赫創作的受難樂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太福音受難曲》。巴赫的這部受難曲,不僅繼承了中世紀后受難樂的傳統,還和當時音樂的各種嶄新技法和要素相融合,使這部受難曲擁有了永恒的藝術生命,成為圣樂作品中的精品、經典之作。

  《馬太福音受難曲》的內容采自圣經《新約全書》中的《馬太福音》。圣經里的福音書共有四部,分別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恶R太福音受難曲》描寫的是耶穌被出賣、受刑、死去和復活的情節。音樂規模很大,使用了三個合唱隊、兩個各由17件樂器組成的管弦樂隊、兩座管風琴,外加獨唱者和獨奏樂器。《馬太受難曲》雖有一定的情節性,但是音樂所要表現的不是戲劇化的情節,而是史詩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難曲里,情節性內容都由男高音的宣敘調唱出,有點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脫離出音樂主體。情節敘述之外,合唱和樂隊展開悲哀的沉思和激動的抒情,歌頌對人類的熱愛和自我犧牲精神,表達對人生苦難的關懷和對崇高精神的追求。

  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不是用作舞臺演出的,它是用來配合教堂禮儀穿插的音樂,是實用性音樂。但是巴赫寫受難曲并不遵循宗教音樂的傳統和戒律,他借鑒意大利歌劇的詠嘆調和宣敘調,更多地使用器樂,用人聲與器樂展開協奏曲式的競奏,這使音樂大大地增加了戲劇性色彩,表情非常豐富。宗教音樂在這里被雜糅進世俗化內容,宗教形式下表達的是世俗化的思想感情。《馬太受難曲》是飽含對人類的熱愛的史詩性作品,代表著巴赫宗教音樂的最高成就。

  (五)巴赫音樂中的深厚的宗教情結

  說到巴赫信奉宗教,要從他的祖先說起,在16世紀前期,德意志的傳統文化和宗教改革的信仰同斯拉夫文化和反宗教改革進行著一場針鋒相對的斗爭,巴赫家族的信仰在這場斗爭中倒向了馬丁?路德教。而且在巴赫之前,這個家族中就涌現出數十位篤信路德教的技藝高超的音樂家,不僅是這種牢固的家庭傳統影響,還有信仰堅定的神學教育的影響,他不斷通過各種方法勤奮學習神學以及研究神學理論。巴赫篤信馬丁路德教,并使他產生了崇高的信念以及虔誠的信仰,所以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創作出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認為音樂是“贊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贊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是最后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贊美詩的路德圣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三 結 論

  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于整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之所以這樣來評價巴赫的音樂是因為:第一,是他將復調音樂推向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頂峰;第二是他完善了大小調;第三是他首次將十二平均律用于樂曲的創作和演奏中。說到十二平均律,首先發現這個音樂律制的是我國明代一個叫朱載堉的皇室音樂家,但是首先將它運用于創作和演奏的是巴赫;第四就是在巴赫的作品中,展示了一種人文主義的色彩,巴赫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多贊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音樂構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范,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其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于哲理性和邏輯性,并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集十六世紀以來尼德蘭、意大利和法國等國音樂之大成,是巴羅克音樂發展的頂峰。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對于我們后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樸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1750年巴赫的逝世標志著西方音樂史上巴洛克時期的結束,新時代的來臨。

  參 考 文 獻

  [1] 盛原,對巴赫及其音樂的再認識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 金詠梅,淺談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 張洪島,歐洲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4] 劉忠民,中國音樂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5] 唐碧蓉,論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四川:四川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張建華,巴赫如何創作四聲部眾贊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7] 駱朝勛,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8] 陳東,巴赫《二部創意曲》主題句法解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

  [9] 盛原,我們一起愛巴赫,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10] 錢仁康,西方音樂史教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