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1-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國通俗小說由于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富有傳奇性,深受讀者喜愛,一些經典形象已經成為特殊的符號,具有象征性。在影視發展的今天,很多通俗小說中的人物被當代人賦予新的生命,活躍在影視作品中,如《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包公形象、花木蘭形象、《白蛇傳》人
[摘要]中國通俗小說由于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富有傳奇性,深受讀者喜愛,一些經典形象已經成為特殊的符號,具有象征性。在影視發展的今天,很多通俗小說中的人物被當代人賦予新的生命,活躍在影視作品中,如《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包公形象、花木蘭形象、《白蛇傳》人物形象。通俗小說人物形象豐富了影視創作,也對影視創作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合理地將這些經典形象搬上銀幕和熒屏,是目前影視創作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通俗小說;影視劇;《西游記》;花木蘭;包公
一、通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一)通俗小說的特點
通俗小說的主要特點是內容適合大眾的興趣愛好,語言表達兼顧了閱讀者的接受能力,具有娛樂和消遣價值。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人物形象具有傳奇性,沒有刻意去探求深層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我國的言情、武俠、歷史演義小說都屬于通俗小說。
我國傳統的通俗小說都是在志怪小說、唐傳奇、宋話本和元代戲曲的基礎上編撰的,例如《西游記》是從《大唐西域記》和元戲曲而來,又受到志怪小說和佛經故事的影響才形成著名的長篇小說。
明朝是我國通俗小說發展的巔峰期,不僅有《西游記》這類成為文學經典的通俗小說,也有歷史、神怪相結合的《封神演義》,公案類的《三俠五義》,以及馮夢龍根據前朝筆記小說、話本小說編著的“三言”。
民國時期張恨水的小說和張愛玲的小說,因為取材于現實生活,情節曲折,人物具有傳奇性。加上敘事語言簡樸流暢,成為讀者喜愛的通俗小說。
通俗小說因為娛樂性強,也成為民間藝術表現的對象,如地方戲曲、皮影戲、木偶戲,表現的都是通俗小說的人物形象,使通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婦孺皆知。
(二)通俗小說人物形象的傳奇性
通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都富有傳奇性。所謂傳奇性,是指這些人物不平凡的經歷和奇特遭遇,而“不平凡”其實是人們理想的寄托。例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會七十二般變化,有識別妖魔的火眼金睛,能騰云駕霧,可以上天入地,這種特征正是人們希望擁有的。
包公形象最初出現在宋元話本中,在元曲發達時期,包公斷案故事成為重要的戲劇題材。在通俗小說中,包公被賦予了多種象征,他代表正義、清廉、不畏強權,還是破案高手。因為他的正義,在破案過程中,能得到鬼神相助。人們將古代清官的優質部分都寄托在包公身上,使包公集聚了所有清官的特點。
木蘭形象最初存在于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明朝徐渭以此編成戲劇《雌木蘭替父從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性,在女人作為男人附庸,以遵守婦道、相夫教子為標準的年代,花木蘭形象彰顯了女性剛強的一面,證明了女人其實與男性一樣,也可以在戰場立功;她替父從軍,體現了古代所提倡的孝道。這種忠孝兩全的傳奇性,也是很多女性的精神追求。
《白蛇傳》的故事最早出現在馮夢龍編著的《警世通言》中,名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白娘子最早是作為妖魔形象加以譴責的,她化成女人迷惑許仙,被法海識破。小說中許仙作為受害者,法海作為降魔者、維護正義的形象出現。但經過演變,白娘子成為追求愛情、知恩圖報的化身,法海成為破壞者形象。這種演變,其實是人們對家長制禁錮青年人自由相愛的寫照。
《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形象都富有傳奇性,尤其是姜子牙一生坎坷,到老年才成才的經歷,成為國人心目中大器晚成的代表。而另一個形象妲己也是“紅顏禍水”的代表,被人津津樂道。
我國通俗故事中的《天仙配》,是來源于東晉干寶的《搜神記》,說的是孝子董永的孝行感動了天上的仙女,下凡來幫助董永渡過難關的故事。這個故事后來經過演變,仙女成為天上統治者玉帝的小女兒,還將玉帝安排了七個女兒,又將古代的婚姻觀運用在故事中。本來是一個仙女助人的簡單故事,后來演變成一場自由戀愛形成的悲劇故事。
二、中國通俗小說形象對影視媒體的影響
(一)中國通俗小說人物形象對電影的影響
電影是用畫面、音響來表現故事情節的藝術,和戲劇相比,電影突破了舞臺限制,可以通過實地拍攝、人物服飾和特效方式,營造更加逼真的生活場景,將不同時代發生的故事直觀形象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電影制作需要投入大量財力,因此故事必須具備通俗性和傳奇性,才會有市場,才能收回制作成本。通俗小說人物形象正好符合這個標準。
電影不是完整地表現一部小說,而是表現其中的某一部分,像《西游記》以降妖為線索,每一個降妖經過都能獨立成章,如《三打白骨精》《女兒國》《三調芭蕉扇》等,都可以成為電影素材。
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受到一定的約束。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林黛玉”。電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必須做到形神兼備,讓角色符合大眾心目中的樣子。像貂蟬、西施這類古典美女,并沒有具體模樣存世。表現她們的美,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還要切合當時的審美觀來挑選演員。我國古代仕女畫中的美女,都是細長的眼睛,但并不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觀念,人們心目中的美女都應該是大眼睛、雙眼皮。在形態方面,人們對古代女性的印象,來自舞臺形象,認為古代美女走路都是充滿韻律感的小碎步,但又不是舞臺上的藝術化。所以電影在表現人物形象時,要做到審美觀宜古宜今,無論是面貌還是神態,要努力做到與觀眾心目中一致。如果違反這個規律,觀眾第一印象被破壞,就會對整部電影打折扣。
不僅人物形象要符合審美觀,人物語言、生活中的道具則要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電影是視覺藝術,不僅具有娛樂作用,還要具備美學、歷史價值,讓現代人通過電影來感知不同時代的風俗。
(二)中國通俗小說人物形象對電視的影響
電視是在電影藝術上派生的藝術形式,不同的是,電影藝術受時間限制,而電視劇卻能展現更加廣闊的生活場景,它可以拍成連續劇,完整地展現長篇小說的全部內容,更加細致地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形象的傳奇。電視劇的主要功能就是娛樂大眾,具有娛樂性質的中國通俗小說因此走上了屏幕。不僅有傳統經典的《封神演義》《西游記》,以及包公、花木蘭故事,還包括民國時期的通俗小說,如張恨水、張愛玲的作品。
在表現方法上,由于電視劇篇幅長,因此對人物發展、人物性格形成也提出了要求。在創作中,劇作者可以根據現有的線索進行延伸挖掘,用情節、對話來豐富人物個性,使整部劇更加嚴謹、緊湊。
這幾年,隨著影視事業的發展,很多編劇在通俗小說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衍生新的劇情,以此來豐富電視熒屏。
中國通俗小說人物形象豐富了影視劇的題材,在制作方面對影視傳媒的服裝、道具、美術以及人文內涵都提出了嚴格要求,優秀的影視劇可以作為音像資料保存,具有文獻價值。
三、中國通俗小說形象在影視傳媒中的再創造
影視媒體在表現通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時,制作者采用了多種手段將它們搬上熒屏。
(一)尊重原著式
早期電影的通俗小說形象,采用的都是“尊重原著式”,將原著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個性進行形象化處理,人物性格設置、故事情節發展,甚至對話,都保持與原著一致。為了讓情節更加緊湊,適當補充部分人物,增加情節,但主題不變。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拍攝的影視劇尊重原著,人物、情節都是按照小說設定。86版電視劇《西游記》也是采用這樣的方式,盡量貼近原著。
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拍攝過大量戲曲故事片,都是改編于中國通俗小說的。豫劇《花木蘭》、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增添了人物和故事情節。
《花木蘭》中增加了木蘭的伙伴形象,這樣的設置沒有改變原著精神,《木蘭辭》中有“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描述。影片中將這些伙伴賦予了不同的個性,使人物更加豐滿,符合劇情發展。
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將《西游記》中的三個橋段———三打白骨精、智激美猴王和蓮花洞請干娘做了融合。設置為白骨精將唐僧抓到后,請自己的媽媽來享受。在媽媽面前,她將如何變成老翁、老嫗和少女的經過做了展示,讓唐僧后悔不已。這樣的改編使《三打白骨精》變得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也突出了孫悟空火眼金睛的傳奇性,以及唐僧的悔悟。如果不將智激美猴王和蓮花洞的情節進行延伸,完全尊重原著,不僅故事缺乏跌宕起伏,也不能更好地刻畫孫悟空的個性。
(二)原著延伸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影視創作者,通過將通俗小說形象進行延伸的手法,來創作影視劇。比較著名的有98版電視劇《花木蘭》,在劇中,花木蘭不僅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軍中還與大將軍李亮談起了戀愛,下半部描寫了她和李亮的婚姻家庭生活。
包公故事也被延伸。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少年包青天》,展現的是包公少年時代足智多謀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傳統小說中并不存在,但又是依照傳統人物設置展開。表現少年時代的包拯、展昭、公孫策如何意氣相投,在去往京城的途中,破獲種種奇案。雖然是對包公故事的延伸,但人物性格設置符合傳統小說。
20世紀90年代臺灣版《新白娘子傳奇》,以及央視版2004年的《白蛇傳》都屬于原著延伸式。在傳統的白蛇與許仙的故事基礎上,加上了他們斷橋相遇之前的故事,利用電視劇的特殊敘事方式,使故事情節更加曲折。
最早的《天仙配》,仙女的姐姐們只是幫助妹妹完成了織錦任務。但在《歡天喜地七仙女》《新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相愛的故事被演繹成七個仙女追求愛情,并且中間還夾雜著第三者的故事。[1]
(三)借殼上市式借殼上市式的改編,指的是利用文學作品的名稱、人物,對故事情節、沖突、人物設置重新創作。
借殼上市運用最多的通俗小說形象是《西游記》,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內地有《春光燦爛豬八戒》《福星高照豬八戒》。這些電視劇中,借用了《西游記》中豬八戒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大量人物,設置了豐富的故事情節,也改變了豬八戒的人設。此后的香港電影《大話西游》《情癲大圣》也是借孫悟空、唐僧之名展開的,除了人物名字,其他都是重新設置,和傳統小說沒關系。
這幾年出現的賀歲片《西游記》系列,也屬于借殼上市,《三打白骨精》《西游記降魔篇》和《西游記之女兒國》,就是人物名字相同,內容完全是新創作。[2]
花木蘭也被借殼上市過,像2011年電視劇《花木蘭傳奇》保留了“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人設,從“木蘭當戶織”,衍生了木蘭作為紡織女所面對的人事、矛盾沖突;設置了幾個男性,來表現木蘭的愛情糾葛。2009版的電影《花木蘭》,保留了女扮男裝的主線,增加了愛情、多角戀等線索。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完全顛覆了傳統。這種故事套路,其實是借古人形象,來迎合當代人的欣賞趣味。[3]
這幾年改編最多的當屬《封神演義》,每隔兩年就要翻拍。故事和人物形象也被大量篡改,甚至將姜子牙改為青年才俊,完全違背了原著的傳奇性。
借殼上市式的改編,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文化審美上卻是失敗者居多,被觀眾詬病。
四、通俗小說形象對影視傳媒的不良影響
這幾年,由于我國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對電視劇創作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由于我國影視創作中存在重視明星、忽視編劇的現象,使我國電視生產出現了“編劇荒”,雖然影視劇名目繁多,但新創作的影視劇數量不多。影視制作為了滿足創作需要,就不斷改編傳統故事,將傳統故事進行延伸,基本是拍了正傳又拍后傳,拍了后傳又來拍前傳,或者對通俗小說進行借殼上市式的大改動。最近幾年,我國被拍過三次以上的通俗故事,有《白蛇傳》《花木蘭》《天仙配》《封神演義》;借殼上市改編最多的是《西游記》電影,香港有《大話西游》《情癲大圣》,內地有《西游記伏魔篇》《三打白骨精》《女兒國》,這些故事就是借助了《西游記》中的人物名稱,連人物性格都改變了。
傳統故事可以通過影視劇進行傳播和傳承,但影視劇的發展應該是表現和記錄當代生活,培養影視創作人才才是發展的正當途徑,惦記著古代留下來的經典故事,反復改編,不僅妨礙影視發展,還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審美與傳承。
結語
作為影視傳媒,重點在于創新,塑造當代傳奇。如果年復一年地照搬傳統,會使人產生審美疲勞。而借殼上市式的改編,破壞了通俗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誤導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通俗小說成為經典深入人心,關鍵在于人物形象的傳奇性,如果隨意篡改,就損害了這種特質,影響影視劇質量。——論文作者:杜煥然
相關期刊推薦:《電影文學》創刊于1958年,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旗下的刊物之一。設有:勁片品評、影視論說、作品透視、獨家視點、影視與文學、影視與文化、專家論壇、新銳視點、高校方桌、文本研討、藝術沙龍、名家論壇、比擬研討、環球縱論、深度批判、電影劇本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