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伴隨互聯網及移動信息的推廣與普及,傳統出版業的發展壓力劇增。一方面是讀者的流失,伴隨著的是傳統出版行業新聞傳播及相關衍生業務的萎縮。為拓寬出版社的業務渠道,打通與讀者的交流距離,出版社在依托現有出版實體的基礎上,采取跨界思維,借助出
摘 要:伴隨互聯網及移動信息的推廣與普及,傳統出版業的發展壓力劇增。一方面是讀者的流失,伴隨著的是傳統出版行業新聞傳播及相關衍生業務的萎縮。為拓寬出版社的業務渠道,打通與讀者的交流距離,出版社在依托現有出版實體的基礎上,采取跨界思維,借助出版物的市場影響,開發文創產品作為輔助出版物發展周邊產業。出版社開發文創產品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行的道路上,出版業必須不斷思索,不斷深耕,打造品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關鍵詞:出版;文創
一、引言
文創產品作為帶有文化內涵的創意產品,是以具有顯著特征的時代文化、地區文化作為背書的文化體系,是文化精髓的濃縮,具有生活化、社會實踐總結和經濟三方面特點。對于傳播壓力巨大的出版社而言,不僅成為強大文化產品發行的強大背書,也是出版社從文化周邊推動和發展出版產業的重要舉措。早在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36號文《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鼓勵各地文化、文物單位積極開發文化創意產品,這項政策為出版業的轉型升級指引了新的道路。之后,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鮮明文化特色、時代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出版+文創”也成為新時代出版社一條新的業務發展方向。
二、出版社文創的發展
我國出版社文創產品開發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文化與精神價值傳承。一方面,文創作品的輸出,本身就內蘊著一種文化精神和傳承,使讀者能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潛移默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文創作品也從細微之處體現著出版單位的文化理念,是出版社集體精神和格調的外在表現。同時,高水平的文創作品,不僅能體現出版社的版權實力,是兼具出版社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綜合體現。
目前,出版社運作文創用品最成功的當屬故宮出版社。故宮出版社緊緊抓住了故宮這個千年大IP,從最早的1933年的《故宮日歷》,歷經2009年改版,此后一騎絕塵。2015年“雙十一”期間,《故宮日歷》一天在網絡平臺銷量破5萬冊,成為出版社文創產品開發的典范。
我社在2016年即開始嘗試文創產品的制作和設計,近幾年開發了相對成熟的蔡志忠系列文創,包括日記本、日歷,以及飲品等。我社教輔板塊利用其多年經營教材教輔積累的經驗和資源,開發了教師節系列產品,從2016年開始,每年教師節都推出愛師禮,從教師高效筆記本套裝,到杏壇初心愛師禮、多功能商務筆記本套裝、蔚來系列套裝,教輔板塊以教師節為主題,每年選取一個專題進行設計,精美的設計和富有內涵的產品,得到了業界的好評,并且,隨著系列產品的不斷開發,產品的品牌形象逐漸樹立,銷量也逐年上升。
三、出版社文創存在的問題
應該看到,在開發文創用品的道路上,出版社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行業發展也走入了成熟期和爆發期,各地各色的出版公司和文創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行業繁榮的同時,市場亂象也層出不窮。
(一)出版社文創的商業模式并不清晰
文創市場的火爆并不意味著所有出版社開拓文創業務的成功,市場上文創作品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深挖之下卻無法真正發現作品的獨特文化內涵。千篇一律的文創產品,是無法給讀者帶來真正的文創精神傳遞和使用體驗的。在文創產品的定位方面,各個出版社的文化輸出處于無序狀態,無法抓住文創作品中“文化”的真正奧義。
以當下市場來看,除了故宮出版社等少數幾個出版社的文創作品獲得認可并取得良好的商業價值外,多數出版社處于經濟持平或慘淡經營的狀況。由此可以看出,缺乏沒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產業鏈,出版社對于文創作品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無法體現出版社結合文化、時代、地方的突出背景,就無法打造具有真正文化價值的產品,商業模式和管理體系就無法構建,更無法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雙豐收。
(二)出版社文創的形式欠開發
文創產品的展現形式相對單一,多是筆記本、日歷、書簽等,而且一旦出現爆款單品,很快就會被跟風設計,跟風生產,換湯不換藥,使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不注重產品內涵挖掘,開發出來的文創產品將是沒有靈魂和生命力的。
(三)出版社文創的內容欠挖掘
“出版+文創”是出版社進行文創產品開發的根本賣點,也是區別于其他文創產品開發商的特點。換言之,出版社開發的文創產品,一定是結合出版發行的讀物,與之相結合的周邊產品。單純的與出版物無關的文創產品,不能稱其為出版社文創產品。因此,出版社出品的文創產品,具有讀物讀者作為先決潛在購買力,也只有將文創作品同出版社出版的讀物緊密結合,才會受到讀者的喜愛。
與圖書關聯性是出版社文創作品的重要特點,文創作品如果只能做到形似,沒有對作品本身結合讀物的深度挖掘,就只能是照貓畫虎的失敗例子,無法得到讀者真正的認可。
四、做好出版社文創的要點
出版文創之風盛行下,“出版+文創”的深度結合與開發,才是出版社文創作品開發的正途。出版社要根據自身特點,規劃出適合自己的“出版+文創”之路。
(一)整體布局清晰
各個出版社在進行產品開發前,務必做好市場調研,以獨特創新、符合社會需要又獨樹一幟作為文創產品的開發目標,擺脫市場千篇一律的產品形式。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出版長處及出版特點,結合當下受歡迎的讀物特點,制定符合出版社實際的市場開發策略、從產品線的研發、到市場培育、到產品營銷方式、再到團隊搭建或與第三方強強聯合,將文創產品作為出版社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做好規劃,力求打造既體現文化概念,又具有吸金能力的文創產品業務板塊。
(二)細分市場需求
出版社開發的文創產品,在某種程度上與出版物具有極大的關聯,是對出版物產業鏈的延伸與再開發利用。鑒于不同出版物面對的讀者群體不同,有文藝、科普、文學等多種類型,而每種類型的讀物面對的讀者也具有年齡、學歷等各方面的區分。與之對應的,文創產品的開發在結合出版物的基礎上,受眾群體自然也能做出不同的細分。
同時,出版社可以就出版物的發行量和銷量提煉具有開發價值的出版物。在此基礎上對文創產品進行貼心打磨,并結合預計客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才能創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特質、符合不同年齡段需求的文創產品。
相關知識推薦:出書費用按什么收費
(三)注重產品文化精髓的體現
出版社的文創產品,既然帶有出版的屬性,就是對文化讀物載體的具體化的表達。如何從一個文創產品上,能表達出眾多的文化含義和精神象征,這是出版社文創產品開發的核心。從表達上,文創作品是對文化讀物精髓的體現,與出版讀物關聯的程度上,不僅要形似,更要形神兼備。
從一個文創作品上,就可以看出時代、地區及文學作品傳遞出來的生活、文化的理念和傳承,這需要開發者對于文化歷史的深度理解,再在文創作品上進行完美解析。這個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但也正是文創產品發展的價值所在。在國際化的大趨勢下,文字和文創產品都能從不同角度解讀一段文化和歷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對于出版社而言,通過更加立體的文創產品作為載體,有利于將文化內容進行更進一步的挖掘和傳播推廣。出版物和文創產品,達到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沒有出版內容,文創作品就猶如無根之木,缺少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基礎,而只有賦予了文化內涵的文創作品,才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對于文化作品的外延和深化挖掘,起到了重要的價值延伸作用。同時,也打造了出版社的高附加值的產品類型。
(四)豐富營銷模式
出版社的文創產品的特有屬性,決定了它可不僅僅依靠傳統的營銷模式進行銷售。
首先,文創產品包含的文化元素,要從出版物講起,深挖文化內核,要講好文化故事,發揚文化精神、傳承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根據傳播作品的文化價值加以品牌構建,建立文創作品的傳播理念。
其次,對于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要了解大眾接受度高的原因,對于一些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文創產品,要給予扶持,如開發成套、系列性的產品;蛘吒鶕䲡r令、節氣,進行對應的文創產品開發。
再次,文創作品的開發,既根植于出版文化,又具有自身獨立的特點。在文創產品面市時,可以采用實物的不同形態、圖形與文字的結合等方式進行加工創作,在線上、線下采取各種文化推廣方式和娛樂互動形式進行文化作品的再次開發運作,實現“出版”與“文創”的雙贏。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文創產品的營銷要擁抱互聯網技術,除了傳統的營銷渠道,要充分利用自媒體等平臺,多方借力,互利共贏。
(五)注重人才培養和產學結合
文創產品的表達,既包含了文化內涵,又具有美學和工藝技術的創意內容,而且需要非常高的辨識度,是一項融多種技藝和文化于一體的產品。文創產品的開發過程,不僅反映著出版社對于出版物的挖掘和控制能力,更強調對不同領域技能與資源的整合。單一的文創作品樣式容易造成市場趨同,缺乏市場影響力和接受度。如何提高文創作品的市場認可,就需要出版社在打磨文創內涵的基礎上,在不同的產品設計理念、不同的產品表達形態上進行深度挖掘和實踐。如何確保文創作品不會成為一時之風,而能作為一項工藝品持續、長久的存在于大眾視野。這是文創產品設計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這個領域,需要出版社吸引和培養眾多具有技藝特產的專業人士,發揮工匠精神,將最新的科技成功應用于文創產品,精心打磨,出細品、出精品。
五、結語
出版業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繁榮發展的重要體現。為實現文化輻射和經濟效益提升,出版社應積極探索和開發出適合出版社作品和風格的特色文創產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行的道路上,出版業必須不斷思索,不斷深耕,打造品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論文作者:王勿匆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