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宋代服裝圖案與色彩的美學追求

發布時間:2021-07-0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遠古先民的服裝以能遮羞蔽體、御寒取暖為目的,盡管也有部分地域的先民用動物的牙齒、貝殼等作為裝飾點綴在服裝上,但服裝的作用還是以實用性為主。進入封建社會后,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開始在服裝的圖案和色彩上下功夫。除了男女服飾的

  遠古先民的服裝以能遮羞蔽體、御寒取暖為目的,盡管也有部分地域的先民用動物的牙齒、貝殼等作為裝飾點綴在服裝上,但服裝的作用還是以實用性為主。進入封建社會后,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開始在服裝的圖案和色彩上下功夫。除了男女服飾的分別,還有四季交替時衣著的變化,并開始通過不同的服飾紋樣、色彩、圖案彰顯個人風骨,服裝也隨之成為一種具有實際效用的文化載體。中國古代服飾中的圖案描繪和色彩運用是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窺探宋代服裝上的圖案與色彩的內容形式,總結其藝術風格,有助于進一步領略宋代社會的人文風味,深化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理解。

宋代服裝圖案與色彩的美學追求

  《大宋衣冠——圖說宋人服飾》以畫家的功力,以畫入史,以圖說史,別現精微,是一部畫家演述的宋代服裝斷代史,它充分展示了通史式服飾圖書難以顧及的細節、局部和變異,使讀者對該時期的服飾能有全面、立體的認識。作者傅伯星是資深美術編輯,長期從事插圖、連環畫、歷史人物畫與界畫創作,對宋史的研究時間已逾三十年。他根據宋代的繪畫與雕塑手繪了大量圖例,因此該書的可讀性和可視性都極強,可作為研究宋人服飾的入門讀物。

  該書從十個方面展開,首先對宋代服飾中身衣、頭衣、足衣(鞋類)做了概念上的界定和具體解釋,然后依據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別介紹了帝后之服、官員服飾、文人服飾、庶民服裝、女子服飾、兒童服飾、僧道之服、樂舞服裝和戎裝的具體樣式,每章下面又依據人們從事的職業進行了細分,可謂十分詳盡。

  由于宋代特殊的開國方式,導致整個宋朝重文輕武,傳統儒學的地位再次被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審美理念成為當時主流的人文觀念,宋代服飾中的圖案就充分的體現了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活旨趣。從物質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宋代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升,絲織業和制瓷業也有卓越提升,還出現了可以代替銅錢的紙幣——交子,商品交易空前活躍,城市經濟空前繁榮!稏|京夢華錄》中對北宋汴梁城的描述是“大小貨行,皆工作技巧所居”,都城服裝行業的繁榮景象由此可窺豹一斑。川渝地區的麻織品,兩浙地區的絲織品,還有西南地區的棉織品,都成為人們日常衣著的主要面料,朝廷還在發達地區設立了官辦的絲織作坊,在面料上為人們提供了多種選擇。農民也可以在農閑之余經營手工藝品,并可以在固定時間和規定場所進行自由交易,這為服裝行業的繁榮提供了物質保障和場所空間。從精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宋代服飾反映的美學追求不僅是制造者本人的藝術追求,也不僅是對圖案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整個宋代文人觀念的集體寫照。宋人以瘦為美,表現在服飾圖案的運用上,便是以纖細、靈動的動植物為主,不注重整體構圖的氣勢,而是以點、線交融的筆法體現動靜虛實的意境。就整體風格來看,宋代服飾上的圖案,無論男裝女裝,均以清新淡雅的紋樣為主,無論華服還是素衣,二者在圖案運用方面沒有特別涇渭分明的等級劃分,即均以樸素平易為基本風格,透露出一種天然之美和隱逸的人文氣息。相較于唐裝的華麗繁瑣,宋代服飾在圖案運用方面,減少了對飽和度較高顏色的使用,而是改用淡雅柔和的顏色;在制作工藝上,崇尚節約簡樸,即使是皇后的朝服,也很少花重工重金織造;在細節處理上,少了磅礴宏偉的氣勢,增添了日常生活的趣味。

  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審美趣味的形成與宋朝大興文人畫和工筆畫有很大關系。宋代工筆畫的描摹對象以園林庭院中的花鳥為主,講究栩栩如生和高度寫實,需要兼具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精雕細琢的畫工。因此在設計服裝飾品時,也以清瘦、寫實為標準。與前代相比,宋代服飾中呈現出的圖案線條精細、多頓筆,而不似唐朝那種圓融流暢的繪畫筆法。在色彩運用方面,唐代的服飾圖案以濃艷的色彩為主,以紅、藍、碧、青為主色,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色彩對比,在織法工藝上也更加復雜。宋代人將生活場景中的方方面面體現在日常用具中,服飾也不例外,男子服飾以深色為主,女子服飾以低飽和度的素色為主,服飾中常用絳紫、鵝黃、淺綠等柔和的顏色,多了些平淡清雅,體現出恬靜樸素的審美追求。從中國思想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宋代服飾審美風格的轉變不僅受繁榮的城市經濟和市井文化影響,還與朝廷以儒士為尊的政策導向有關,這也對服裝的社會性產生了深遠影響?v觀整個宋代服裝,結合《大宋衣冠》圖文并茂的介紹,可見宋代服飾崇尚清瘦寫實的圖案和淡雅質樸的色彩。

  服飾作為一種物質載體,是宋人審美心理的外在表現,因此在大體了解宋代服裝圖案和色彩的呈現方式和特點之后,可以據此推演宋人的審美心理和美學追求。由于宋代建國初期思想輿論的寬松,儒釋道三教再現融合的趨勢,一部分文人不再執著于入朝為官,便將信仰投擲于潛隱退守的道家,以佛家超脫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跌宕起伏。當這種“無為”的心態透射到外部世界時,在審美上就表現為服飾圖案和色彩的柔和、淡雅、內斂、沉靜。伴隨著宋朝積貧積弱不良后果的逐漸顯露,青黃不接的自然災害,還有國境上宋兵節節敗退的被動局面,文人開始對朝廷感到失望,又不能有所作為,只能繼續以平淡作為審美要求的最高理想,尋求精神麻痹,獲得內心的一種安寧?傮w而言,宋代上到統治階級,下到百姓,不同社會階層在服飾審美取向上整體呈現出一種沉靜內斂、淡雅柔和的調子。

  相關知識推薦:印染領域有哪些sci期刊

  研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傳統服飾的圖案和色彩絕不只是欣賞其中的圖形、線條這么簡單,無論是服裝造型的構思、面料的選擇、圖案的描畫還是色彩的運用,均融入了一朝哲學思想的內涵。宋代服飾圖案和色彩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天人合一”的追求,這不僅體現在生活的物質層面,還貫穿于每個人的精神世界。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頭腦中,宋人都追求著今人可望而不可即、想做卻無法實現的“和諧統一”,這種文化心態十分值得玩味。宋代服飾圖案與唐朝服飾的最大區別在于對不同植物紋樣廣泛、精準的使用,樹枝卷草紋、四季花卉、花鳥魚蟲,都是常見于服飾中的紋樣,這些圖案都帶有一種天然的柔美,給人以輕松安逸的心理感受。其中對后世服裝圖案藝術影響最大的是連理枝圖案(又名:穿枝花圖案、蔓草圖案),其圖案結構多為二方連續式。這些枝條上通常會點綴上花朵或果實,這些裝飾通常是對現實景象的高度寫實,同時也有畫工個人創作的成分,體現在服裝上非但不會喧賓奪主,反而還能體現所穿之人的獨特氣質。除了藤蔓上本有的花朵和果實,還有些創作者會將天真無邪的孩童與纏繞的花枝結合在一起,通常是描畫孩童在花卉旁無憂無慮玩耍的圖景,體現了宋人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追求,表達了對其樂融融生活的向往。圖中的孩童通常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采花摘果、踢蹴鞠玩游戲,其狀貌或是憨態可掬,或是活潑機敏,這象征著欣欣向榮、多子多福。對后世影響次之的是花鳥圖案,在中國的圖像史中,花鳥的意象自古有之,其中鳥銜花的圖案被認為是美好愛情的象征,因此廣泛應用于婚慶場合。在宋代,花鳥畫還被列為宋代畫院中一門單獨的繪畫科目,對其的描摹趨于精細化;而平民百姓的廣泛使用又給花鳥圖案在繼承、發展和創造方面迎來了新的創新。再次,宋代服飾中的幾何圖案對元明清三朝的服飾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端莊嚴密的風格在宋朝雖然未能被廣泛運用,僅見于朝廷官員及其夫人的服制中,但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服飾中對幾何圖案的運用比重逐漸遞增。宋代服飾中的幾何圖案形制多樣,有菱形、條紋、多邊形,或是多種圖形線條的綜合運用,這同樣也是師法自然的結果。在實際運用方面,通常是先描畫一些幾何圖案,在此基礎上分區增加花鳥圖案,體現出更加豐富的層次和意蘊,這是抽象與具象的承接。此外,還有承襲于唐代的寶相花圖案、團花圖案等也很值得玩味,它們也對宋代服飾的發展和創新影響深遠。

  在宋代服飾的圖案中,讀者可以毫不費力地感受到其中蘊藏的宋人溫婉含蓄、自然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審美追求,體現了他們對當時生活現狀的欣賞和滿足,同時不乏對理想主義生活格調的追求和期盼。在看待任何一個朝代的文化元素時,都應當以開放的眼光和活躍的思維積極提問,結合大量的史料進行考證,深入思考,才能窺得一個朝代的文化基因和歷史全貌。一朝的服飾風格是飽含許多文化底蘊的,它總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上一個朝代思想文化成果的影響,同時又是結合本時代最新意識觀念的體現,既是歷史長期積累沉淀的結果,也是時代的產物。它既體現著上層統治階級的審美喜好,也體現著當朝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企盼,還有思想政治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它不是無生命的、冷冰冰的、封閉的個體,而是一個鮮活的、饒有生趣的、開放的藝術系統。宋代服飾整體呈現出一種淡雅旨趣,它既沒有唐朝服裝的雍容華貴,也不似明清服裝的奢華細膩。由于宋代服飾過于溫柔,存在感貌似很弱,常常為后人忽視,但它同樣是一顆寶貴的明珠,是值得后人駐足欣賞的藝術珍品。這是無數畫技高超的畫工、技藝精湛的繡娘、才華橫溢的文人、以及底層勞動人民智慧的共同結晶,他們通過勤勞的雙手,在長期的生活經驗和藝術實踐中創作出數以千萬計的美麗圖案,調和出千百種溫和的顏色。這些圖案和色彩凝結于各式各樣的服裝上,經過歷史的沉淀,給今天的服裝設計和制造行業提供了新的靈感,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在當代“復活”這些藝術瑰寶,將古代的文明成果與現代的先進技術相結合,締造屬于中國的“中國風”服飾。——論文作者:張青山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