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3-2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現代人的生存與發展,現代社會、國家與民族的發展,迫切需要科學發展理論的引導。《現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等系列著作,以馬克思的科學整體方法研究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體事實,揭示了人生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原理,初步建構了一個美學與哲學的創新體
摘要:現代人的生存與發展,現代社會、國家與民族的發展,迫切需要科學發展理論的引導!冬F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等系列著作,以馬克思的科學整體方法研究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體事實,揭示了人生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原理,初步建構了一個美學與哲學的創新體系。這一體系在方法、思維與理論的科學性與現實應用性上,明顯超越了舊知識體系,也超越了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形成了一個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體系,在文化領域則推出了“科學人文學派”。這對現代科學人文思想和文化的發展具有本原的意義,有助于人們形成科學的整體發展觀。
關鍵詞:科學整體方法,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科學人文學派
在馬克思的科學整體方法引領之下,一個新的美學與哲學學派,即科學人文學派誕生了。這是一個屬于中國人的全新學派,又是一個涵蓋人類進步文化的、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價值指標的學派。它是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體事實的研究上遠遠超越西方現代哲學與美學的、以揭示人類生存與發展原理并構成科學發展理論為主旨的一個獨特的學派。
這一學派的出現與存在,在國內醞釀了二十余年,一系列文章與著作行銷國內,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曾多次交流觀點并獲得眾多知名專家的認同或支持;只是因為傳統思維方法和根深蒂固的陳舊觀念的嚴重滯后,人們無法認定它的名稱與實質而已。現在依實而命名,稱之為“科學人文學派”。其實質是以科學態度與方法對人類古今文明發展事實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揭示出屬于人類生活中自然存在的美學、哲學和人文文化本質與發展規律,從而建構一個以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為核心的科學人文思想體系?茖W主體論美學與科學主體論哲學是統一為一體的科學思想體系,二者都以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完整事實為研究對象;但是哲
學傾向于人本身和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研究,本質上是研究人怎樣掌握世界亦即掌握世界的思維與方法的問題,而最終又回到人自身的現實生存、文化存在、創造超越與價值實現等問題上的研究;而美學則要以此為基礎提升到人類歷史發展的最高價值標準上,建構美學價值的科學原理體系,并用于評判人類各類文明的價值。當然,這不是舊美學,而是科學主體論美學。如果說科學主體論哲學是學問的王冠,那么,科學主體論美學便是王冠上的明珠與鉆石。這一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體系的特征是科學與人相融合的整體性和這一整體組織的歷史實證性;基于此,便具有較嚴格的科學性、極強的現實應用性、無限的開拓性與未來發展性。
一、科學的呼喚,時代的需要
現代美學、哲學和其他人文學科,正在進入科學化的新里程?茖W,不是隨意性的、獨斷論的、猜測性的、工具主義的謊言或假學問,而是嚴格科學的與實證的、努力追求真實而具有較大完整性的學問體系。 東西方一切有科學與人文價值的文化,也必然要在新的理論高度上——即恩格斯指出的美學觀與歷史觀的高度上匯合。這里必須強調,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學觀是在歷史發展的整體事實高度上審視人類文明現象的價值觀體系。馬克思認為,人類是按美的規律造形。美的規律指的是人們審美需求和審美評價的內在原理,也就是美學的科學原理;按美的規律造形,就是按美學的科學規律去創造一切文明事物,包括人自身、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梢,馬克思是站到人類歷史高度上把握審美與創造規律的,這里體現了美學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性,也體現了整體的思維方法。恩格斯的美學觀同樣主張用美學和歷史的觀點評價文學藝術作品,并認為這是最高的標準。顯然,這也是在歷史高度上掌握美學價值指標,在美學與歷史觀統一的整體高度上評價文明事物的美學價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顯示出他們思維的完整性與科學性。只有較完整的事實才是更為真實的,也才是更為科學的;反之也一樣,凡科學的,就必須是真實的;而真實的,必須是完整的。美學、哲學和其他人文學科必須達到完整(相對),它們才可能是真實的與科學的。對經驗(關于事實的知識)來說也一樣,只有完整掌握對象而構成經驗總體,才能形成科學的知識;而不完整的經驗雖有部分真實性,卻達不到對于對象的真知。因而,一切真知都必然是整體把握事實的完整經驗或經驗總體(即馬克思所謂“具體總體”)。
馬克思的科學治學態度和科學研究的整體觀點是馬克思學說科學性的精髓,在社會人文學科科學化的今天,它必然要被弘揚承繼;西方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研究成果,在日益重視科學化的當代,也必然要被吸收而融合為一體。在現代美學與歷史的高度上,人類思維與思維方式達到一個新的完整高度;更為符合人類自身的學問——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也就適應社會歷史發展需要而悄然誕生。我們可以說,各門科學,特別是美學、哲學和其它人文學科的科學化,既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走向,也是社會人生和現實生活發展的自然規定。人類科學意識呼喚各門學科的科學化,社會生活發展的今天迫切需要人文意識的科學化。
可是,歷史總是走著曲折的發展道路,人類的傳統文化總是以無形的網絡牽制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導致文明進步與相反力量的矛盾對抗,這種對抗主要是自然人性的伸展力量與扭曲或異化人性的力量之間的根本對抗。自20世紀向21世紀行進的人類歷史出現了新的人生矛盾和社會矛盾——即人性出現新的分裂、壓抑、片面膨脹與惡化,特別是出現科學技術壓迫并誤導或扭曲人性等深層的精神矛盾。這主要是根源于自然人性與反自然人性力量的矛盾而出現的、科學與人本怎樣統一的問題。在社會歷史沉重的車輪壓力之下,自然人性發出了新的拯救呼喚,而傾聽自然人性的代表人類良心的思維則做出了洪亮的應答——需要科學人文思想!科學的美學、哲學和真正科學的人文學科是這個時代的強烈需要!
科學與人本的分裂必須改變,不能再片面強調科學或者片面強調主體。也不能再機械地強調或人為地制造(“人為”者,偽也,亦即反自然合理性)物質與精神、世界與主體、文化與主體、科學與主體的對立?茖W必須是人類主體健全發展的科學,主體必須是科學地存在和發展的主體。圍繞這一核心,必須建構科學與主體、世界與精神二方面統一或從根本上亦即本源上即是同一的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和其它人文科學。自然合理的人生在根本上或本源上就體現著精神與世界的同一性;或者說,人的生存即是心物同一、精神與世界同一的運行過程;而世界與人矛盾的一面則是尚未化入人生的異己力量。違背人性自然合理性的人為事物都是人生的異己力量。西方現代哲學的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本主義思潮各執一端,前者抓住人生經驗作為理論根基,后者抓住人的生命沖動或生命體驗作為依據,將人分割為經驗的人和生命沖動的人,至今難以吻合;而機械論哲學則強調心物對立、精神與世界對立,忽略了心物同一的人類生存事實,導致人與世界關系的僵化和人的封閉化,人與物失去互動互化的統一發展關系,人成為不敢大膽想象與創新的毫無價值的庸夫俗子,這就是我們面對的人生事實!在社會生活中,一方面是科學技術壓迫人性,使人性發生異變、扭曲和膨脹,走向自然人性的對立面;另一方面又是人性的張狂、失控、放縱和腐敗墮落,走向人性的沉淪與毀滅。人生的矛盾、文化的矛盾、社會的矛盾如何解決?歷史發展尖端上的科學與主體、文化與主體、世界與精神的對立如何調整?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在成全了人類欲望的同時,也對人性健全發展產生了破壞性后果,這一矛盾如何解決?流行的舊美學和舊哲學面對這一現實已經無能為力。它們強調心物分立、主體與對象分立這一套非科學理論,導致科學與人本分立,從而促使心物關系僵化,心靈物化,主體坍塌,人性異變,生活發展迷失了方向,F代人性在呻吟呼喚,呼喚屬于人的世界、屬于人的科學人文,而不是撕裂人的異變力量。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對這一呼喚給予了關懷應答。
科學,應是生發于人而又回報于人的屬于人的科學,而不是背離或危害人生、破壞人性完整性的科學;人性或人生的健全,應是依照對人的科學而完整的認識來設計人的健全發展和實現,而不應是異變的、扭曲的、惡性膨脹的、腐敗的人性,不應是浪擲生命、庸碌無為、自暴自棄、價值虛化的人生。科學必須化入健全人生,人生必須達到科學而完整的境界。完美的科學與完美的人生應是統一實現的;二者相背則必然導致雙方的共同毀滅,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關懷人生,以實現人生和科學完滿統一、健全發展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
二、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應運而生
深邃而科學的學問來自廣泛的采擷、冷靜而執著的思考、求實與實證的反復推敲、艱苦的掘進和不懈的探索。
科學主體論美學觀與哲學觀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系列文章見于《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艱難出版《美學的反思與辨正》(云南人民出版社),美學界出現了挑戰者和舊美學的終結者。書中顯露著破壞偽科學的鋒芒,透露出一個新的美學與哲學體系,一種符合人本身生存與發展的科學主體論美學和哲學已告誕生。但是由于文化和時代局限,人們只知道它是新體系而無法看清它的真實面貌,也就無法認定和評判它的價值,更不可能進入它所達到的科學人文境界。
顯然,必須讓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走向應用,才能讓人們逐漸認識并理解它。1998年出版了以系統人性觀為出發點研究文藝學的《文學概論》(云大出版社)和研究西方文學名著的《文學審美透視——西方文學名著的主體論批評》(四川大學出版社),形成科學主體論的文藝學和科學主體論的文學批評觀。這兩本書用于高等院校教學,已經發生一定影響!段膶W審美透視》一書應用科學主體論美學觀審視古今西方名著,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得出了與過去基本上不同的結論,揭示了西方文學名著的人本意義、人性意義和文化意義,透視出文學作品深層的真實意蘊。這一批評綜合并超越了西方多種文學批評方法,達到一個整體批評或系統分析評價的高度,為科學主體論美學的應用奠定了應用性的基礎,也即建立了應用性的支柱。2000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文藝思想主流》及2002年修訂后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文藝思想源流——“摹仿自然”理論的發展》,從科學主體美學的深度和高度審視西方文藝思想發展,指出西方文藝思想總體上是人性文化體系發展的一個分支,它以“摹仿自然”理論為發展框架,涵蓋了西方古今文藝思想并在現當代推向嚴格摹仿自然的新水平。這是過去西方文論研究未達到的整體認識,也是人們未注意的歷史整體事實。按照這一思路研究西方文論或西方文藝思想,就可達到對西方文化與文藝思想的整體的、科學的、歷史高度和美學高度上的理解與提升,看到西方文藝思想與文化思想古今一貫的涌流,從而對各個時代的文藝思想與文化思想做出歷史的、科學的與現實的解讀。
進入21世紀,社會歷史發展需要創新,國家與民族發展需要創新,于是適應新時代創新要求的美學著作《美學思想發展主流》與《現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及時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分別于2001年和2002年出版。這兩本書的出版標志著美學創新體系和學科建設的基本完成,也是哲學與社會科學在科學主體論思維與方法的引領下全面創新的開端。前者站到現代科學主體論美學的高度審視古今美學思想發展,從人性文化系統的整體高度和審美意識組織原理的深度上描述了美學思想發展主流,對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思想家的美學觀點作了較為科學的批判或評價,特別是指出其負面影響和積極作用,從總體上把握美學思想的歷史發展走向與趨勢,從而指出科學主體論美學誕生的自然合理性、歷史必然性和社會現實發展的應用性。同時,也從總體上否定了獨斷論的非科學思維和非科學的哲學與美學體系,推出一個力求符合科學人本事實的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體系。
《現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一書標志著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的基本完成,也即美學發展到當代的一個科學總結。這既是美學原理體系科學化的一次嘗試,又是哲學和人文科學研究科學化的一次探索。它的科學意義、原理發現價值和體系創新程度還待人們去從原理體系中領悟;但作者站在古今文化革新的歷史長流之中,看到了人類古今創新的內在必然或基本原理,也就確信自己提出的原理不僅具有美學意義,而且具有貼近人生的哲學和人文學科體系的創新意義。
我們可以說,一個新的學術派別,一個符合社會歷史及人類文化發展必然性和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美學、哲學與人文學科的學科群體已經在中國現代文化海洋中浮升出來;也是作為一個新文化現象的事實在思想界顯現出來。上述一系列書籍以一個新知體系面對世人訴說,正期待著人們按自己的本性——即人的生存、存在與發展需要的本性去理解。在多次全國性美學會議上,這一美學—哲學體系得到了廣泛交流并獲得廣泛支持,已產生全國性影響。而在這一系列學科的教學中,已經在省內發生了廣泛影響。受教育者正在各項事業中運用科學主體論美學原理,按照人生完整健全實現的模式,科學地去設計自己的生存與發展。
一個新的學術派別,通過它的載體,通過它的影響力量,證明它作為一個文化事實,確實在中國西南存在著。這一新學派——科學人文學派,具有堅強的科學性的理論支撐和人類歷史事實的實證。它期待著來自各個方面的支持論證,也準備著迎接來自各方面的反駁與挑戰。
三、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的現實意義
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是一個超越前人的、更為科學也更合乎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的自然合理性的、真理性更高的理論體系。這是這一理論體系的科學理論性意義。這一體系將成為人類一切科學的始基和出發點,也會成為一切科學的歸宿和凝聚點。這一體系會從深層次和高水準上為一切科學提供多方面啟示、多方位視角和最高的立足點,從而對人類從古至今的一切人文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形成嚴格科學意義上的各種人文學科。本學派的研究將人類生存中自發的完整性追求揭示出來,使之成為自覺的完整性追求,最終達到人類事實上的完整實現。這一完整性的模式——人類生存發展的終極模式已經在美學體系中描述出來,目的在于使人從自在生存到自覺主動地去存在和發展。這一科學理論性的意義目前不可能很快獲得認同;因為傳統文化觀念的根深蒂固,加之西方各派哲學思想和眾多文化派別提供了多種說法和選擇,人們的頭腦正忙于趕熱潮;還有現實利益追求的強烈性與急迫性,人們多忙于營生或獲取眼下名利,不愿認真看書和坐下來思考問題,學問越做就越浮越假,這一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的科學理論性意義就難能被人們認識、思考、理解和認同。
科學主體論美學、哲學和各人文學科構成的科學人文理論體系,是一個合乎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事實的科學文化體系,它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人生意義、文化意義和社會歷史的意義。因為它揭開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從本源上揭示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自然性或必然性的內在機制和規律,也就能運用于人生、文化和社會歷史的研究,并且也能運用于指導人生的科學設計、文化體系的合理建構、社會歷史的發展設計和未來把握;從而達到人類生存與發展、文化體系建構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科學人文化,避免人生、文化和社會歷史的混沌和發展失誤,也使人生與文化探索和社會歷史發展少走彎路或錯路。
由于傳統文化的雜駁與混亂,以及人類生存與思維的片面性,人們不可能很快走出混沌文化和片面生存,人們不可能很快看到這一科學人文理論的重要意義;但是,當代人經過自身的艱難生存和痛苦體驗之后,反思自身經驗,會憑自己的悟性和科學人文理論的提示,意識到自我生存與發展科學設計的重要性,也會領悟到人的生存發展同社會文化與社會歷史的內在適應性和矛盾性,從而找到人性系統的完整健全發展與實現的規律,即科學的人道規律;這時,人們就會以此為依據去改造舊文化,改造舊的社會觀念,創造適應人性系統發展的科學人文文化和科學人道社會,取得人性健全實現、社會與文化健全建構和歷史健全發展的三方面互相適應的人類發展狀態。這就達到了科學人道的最高境界。
雖然人類的最佳理想世界不會很快到來;但是,只要人們有了回歸健全人道的信念,人生、文化、社會歷史就會迅速回到健全人道上來。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人們就可以用合乎人道的科學技術服務于人道社會,而不是背離人道;那么,科學人道的文化與社會的建構就會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基本完成,再經過數十代人的努力而達到越來越高的境界。這不是空想!想一想古希臘雅典社會民主政治帶來的科學人文現實,人們就應該充滿信心去改變目前的反科學人文現象;人們完全可以用部分地區或國家的成功為示范,帶動人類社會中各民族、各國家一致地投入現代健全人道社會建構。在這方面,北歐發達國家與加拿大等國家似乎已經走在前面。從“二戰”到現在,不過五十多年時間就有了這樣的發展,這說明人類是充滿希望的,關鍵在于是否回到科學人文規律上,是否回到健全人道上來。只要人們的智慧、精力、才能及現代科學技術都一致投入健全人道社會建設,那么人類智能聚合而生的神奇效應就會顯示出來。如果眾多人生與民族各懷異志,將人生智慧、精力、才能和科學技術用于人類之間的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甚至國際戰爭,那么人類之間的內耗就消磨了發展的力量;這樣的局面之下,經濟越發達,科學越發達,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就越危險。任何個人、集團與國家的發展,若不是以人類共同發展為目的,這種發展遲早會導致嚴重的利已主義(含國家利己主義)和對他人他國的欺侮甚至野蠻掠奪。如果人類共同發展的指標都較明確;那么,從個人到民族或國家,甚至全人類都將會出現共同發展的自覺意識,這就會出現比現在的混沌局面好得多并越來越好的社會歷史面貌。
不管現狀如何,人的最佳生存的追求,社會最佳結構與發展的設計,歷史發展最佳道路的探索,總要成為人們思考的問題。既然如此,以科學主體論美學與哲學為核心的科學人文理論就至少可以給人們的生存、文化存在、價值追求和健全發展提供參照,也為真心追求科學人文真理或完整學問的人們指點迷津;同時也為了盡快實現人生價值意識啟蒙,有更多的人從價值催眠的舊文化中驚醒起來,共同追求自身科學的生存、 文化存在和超越發展,從而以文化巨人的實力支撐起社會歷史的發展。這就是發展的“硬道理”,即發展的內在機制和根本原理所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