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塞上文化瑰寶包頭剪紙

發布時間:2020-01-1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大地上,在塞上工業重鎮、草原鋼城包頭,生活著31個民族300萬各族群眾,這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分布廣泛、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截至目前,包頭市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自治區級13項,市級67項;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

  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大地上,在塞上工業重鎮、草原鋼城包頭,生活著31個民族300萬各族群眾,這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分布廣泛、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截至目前,包頭市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自治區級13項,市級67項;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人,自治區級36人,市級130人。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包頭剪紙,就是從晉陜地區流傳到陰山腳下的傳統手工藝技能,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塞上文化瑰寶包頭剪紙

  包頭民間剪紙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互相影響交融的產物,具有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各民族的民間工藝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使剪紙作品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表現手法和韻味,給人以純真、質樸、清新的美感。包頭剪紙作品一般分為人物動物、花鳥魚蟲、吉祥紋樣等幾大類,包括各種形式變化的拉手娃娃、十二生肖、云尖尖和吉祥連續紋樣等,最具特色的是帶有“十”字符號的動物及“老鼠爬桿”、“蒙人騎駱駝、騎馬扛槍”等具有地域性生活特點的作品。

  別具塞上風情的包頭剪紙被專家們評說為“一部活著的中西部草原文化發展的史書”,一直以活態化的形式在民間祭祀、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和日常生活中慣常使用。包頭剪紙在傳承和發揚中繁榮發展,涌現出以劉靜蘭、鄭蝴蝶、要紅霞、孫二林“草原剪紙四姐妹”為代表的傳承群體和個人,她們設計、制作的室外外墻大型組合剪紙壁畫《吉祥包克圖》總面積達400平方米,在使用九宮格、米字格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加入刻刀刻紙等新形式,這種手工制作方法在全國首開先河。

  近年來,在包頭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包頭剪紙項目作為城市文化名片和“薪傳工程”來打造。一方面,以“一賽一產”發展思路為目標,通過舉辦全國性剪紙藝術大賽,提高包頭剪紙的知名度,提升包頭剪紙傳承人的業內影響力;另一方面,成立包頭剪紙現代文化產業公司,推動剪紙項目逐步向產業化、規模化、效益化邁進,將優秀剪紙作品銷往全國各地。為了使剪紙文化在老百姓中得到進一步傳承和推廣,包頭在各旗縣區設立了數量眾多的“剪紙文化戶(大院)”“剪紙藝術工作室”,在這個基礎上,成立了包頭剪紙院,即包頭剪紙傳承工作站,這對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創作、研究、培訓以及互動交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同時,包頭市還組織開展了“包頭剪紙進校園”活動,經過5年實踐,包鋼26小、光榮道小學、哈達道小學、公園路小學、九原區蒙小等10家單位成為“包頭剪紙進校園傳承示范基地”,對在娃娃中傳播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作為“活史書”的包頭剪紙,已成為敕勒川歷史的見證和傳統文化瑰寶。包頭剪紙曾在國際、國內的剪紙大賽中獲得大獎200多項,僅“四姐妹”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就有300多幅。在民族交融和文化碰撞的歷史長河中,包頭剪紙逐漸成為地區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2010年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又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作為當地群眾喜愛的藝術文化載體,包頭剪紙還將繼續植根于人民群眾,并繁榮發展下去。

  推薦閱讀:試論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在現代社會進程中的創新與發展

  摘 要: 傳統民間剪紙藝術淵源流長,我國各地民間剪紙藝術特色鮮明,蘊含深厚的文化與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經濟社會的到來,信息時代的到來,所有的一切較以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勞動方式的改變,生活生平的改善,人們審美能力提高,在這種社會形態中,傳統民間剪紙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審美潮流必須需求突破和創新,才能賴以生存和發展,本文就此方面進行探索與研究,尋求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之路。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