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皮影在中國人物畫創作中的啟示

發布時間:2019-11-0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 當今對于中國人物畫色彩和造型問題的研究,多數人集中在對古代繪畫作品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來自民間的傳統藝術對于中國人物畫創作的啟示。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足夠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本土的文化資源,才能創作出新的藝術形式,而新的藝術形

  摘 要: 當今對于中國人物畫色彩和造型問題的研究,多數人集中在對古代繪畫作品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來自民間的傳統藝術對于中國人物畫創作的啟示。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足夠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本土的文化資源,才能創作出新的藝術形式,而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必然是建立在有所繼承的基礎上的。我從民間的皮影藝術中獲得了這種啟示,感覺到皮影藝術的生命力,在進行中國畫人物的創新過程中以皮影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來充實和豐富中國畫的表現手段。

皮影在中國人物畫創作中的啟示

  關鍵詞: 中國人物畫; 皮影藝術; 中國人物畫創作啟示

  “千百年來,中國的民間藝術自生自滅,猶如山花爛漫,成為廣大勞動者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創作來講,民間藝術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民間藝術是大眾的藝術,它表達的思想直接、真實。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中國人物畫畫家們在融合傳統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藝術家個人語言的表現。在皮影藝術與中國人物畫中,二者都注重把握人物性格,同樣有變形、夸張的造型特色,他們的美來自于人物的內涵和人物背后的寓意。

  1 色彩上

  隨著藝術的發展,中國傳統繪畫與民間藝術色彩逐漸形成了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的關系,二者的色彩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兩者互相影響、相互統一的一面。二者在色彩的運用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非常注重色彩在畫面構成中的表現,注重對比,追求畫面裝飾的美感。隨著藝術的發展,皮影藝人也努力地吸取著中國畫的精華,對皮影戲進行大膽的創新。如皮影戲 《桃花源記》,就是采用了水墨與皮影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了一種輕盈優雅的畫面感。

  歷代畫家都十分重視色彩這一種重要的表現語言在其畫面中的運用。謝赫“六法論”中 “隨類賦彩”所言的 “類”不僅包括事物本身的色彩屬性,同時也包含了作者按照自己創作需要所進行的大膽色彩設計。皮影藝術的色彩是寫意的色彩,不是眼中的色彩; 是心象的色彩,不是 “形神兼備”的色彩; 是感性的色彩,不是科學意義上的色彩。它具有象征性、裝飾性和符號性的特征。

  色彩是皮影藝術中一項重要的元素,其每一種色彩都不孤立存在,結合皮影中其他表現元素時或多或少都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在色彩上中國傳統繪畫與皮影人物一樣注重色彩間的對比。二者的區別在于中國畫色彩的對比是建立在墨與色彩的和諧之上的,即達到一種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墨交融的境界。皮影藝術中色彩的對比則是色與色之間的對比,以大紅大綠形成強烈對比,以鏤空計白,自然調和,從而獲得的色彩效果簡潔、明快。影人形象上,會使用具有強烈鮮明的裝飾色彩,從而強化人物的個性特征。比如白臉的形象奸詐、紅臉的形象精忠、黃臉的形象驍勇等,每一種不同的色彩背后都具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蘸土舭资瞧び八囆g與中國畫常用的一種代色方式,給人一種無色勝有色的藝術效果。

  在著色技巧上,皮影整體上是重彩渲染,著色的順序與中國畫一樣是先染淺色后染重色。皮影著色中常用的兩種方法是平涂和暈染。人物的服飾、頭、臉等需要大面積的顏色時直接平涂,而在表現服飾圖案時則需要暈染出不同明度的層次和立體效果,與中國工筆畫的著色技法大體相同。

  在上色的過程中,為了強調皮影鏤空形成的虛實相生、陰陽錯落的審美效果,可以用葛粉加明膠來立粉,在視覺上形成一定的立體的效果。用中國畫的畫法畫皮影時,有的顏色是即使打再多遍墨底都沒辦法顯黑的,只能用明膠加礦物顏料來畫。

  2 用筆用線上

  線條在中國人物畫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它是中國人物畫的骨,是中國人物的魂。人物畫不可能脫離線條而存在。

  從最原始的陶器繩紋的紋飾中,人類就感受到了線條的裝飾性,曲與直、動與靜、長與短、橫與豎、寬與窄,塑造出了線條裝飾的完整體系。象形文字運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物象,它的產生成為人類繪畫最早的雛形,是遠古的勞動人民用線在描繪生活。線條簡潔流暢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則為后人展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勁健、質樸的氣勢。六朝時,畫像磚上用線的飄逸與灑脫則注重對人物神情的把握。中國藝術繁華的宋代,線條也成功地塑造出了不同的風格,畫院作品中,所用的線條是比較工整精致的,描繪的形象也是十分準確的。而到了民間,線條在運用上則是比較生動活潑的,線條中隱約透露出一種濃郁的地域風情。在宋代藝術成就最高的瓷器上,無論是從造型還是從其它方面來看,所刻畫的形象地運筆的轉折都是非常自然的。若能將線與造型完美的結合起來,人物的美感也就能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期刊推薦:《中華文化畫報》Chinese Culture Pictorial(月刊)1994年創刊,是一本圖文并茂地解讀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展示當代文化建設的國家級核心期刊。所刊圖文,講求精美蘊籍之品味,秉持厚積薄發之精神;用審美的姿態洞燭歷史沉積,以學術的眼光解讀文化事象;立足五千年文明之精華,依托綜合性學府之才俊;納群賢之錦繡,獻社會以甘飴。

  中國人物畫的虛實變化可以在用筆上得以體現。清人惲壽平指出: “用筆時,實處要虛,虛處要實,虛則意暢,靈則無滯,跡不滯則神氣渾然,神氣渾然則天工是矣”。他認為用筆應虛實結合,做到靈動無滯,用筆傳神才能做到渾然天成。任何造型都少不了筆,用筆是中國畫基礎的基礎。以中國畫的手法繪制皮影同樣要遵循一定的用筆技法。

  皮影藝術與中國人物畫結合的過程中。一方面,這種豐富的線條,不同的欣賞者對畫面也有著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畫家寄情于筆,線條帶著濃厚的個人情感因素,寄托著畫家的審美理想。所謂 “畫如其人”就是如此吧。

  參考文獻:

  [1] 顧頡剛. 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 [J]. 1983.

  [2] 江玉祥. 中國影戲 [M].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3] 張道一. 張道一論民藝 [M]. 山東: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8.

  [4] 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 [M].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

  [5] ( 清) 惲壽平著. 張曼華纂注. 南田畫跋 [M]. 山東: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