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呂祖謙道德觀認識論的基礎研究

發布時間:2019-10-2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 呂祖謙作為南宋理學陣營一名要員,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儒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為東南三賢之一,他一生都致力于理學的發展,并嘗試著將理學與心學合二為一,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道德認識。 因為其不拘一家的學術風格,所以他的道德認

  【摘 要】 呂祖謙作為南宋理學陣營一名要員,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儒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為東南三賢之一,他一生都致力于理學的發展,并嘗試著將理學與心學合二為一,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道德認識。 因為其不拘一家的學術風格,所以他的道德認識的基礎來源比較雜糅。

  【關鍵詞】 呂祖謙;道德觀;基礎

呂祖謙道德觀認識論的基礎研究

  呂祖謙是南宋時代與朱熹、張軾齊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并稱“東南三賢”。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其學術活動活躍,為儒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所創立的“婺學”在當時地位十分超然。呂祖謙為學的特點是不拘一家,文道并重。在當時各學派相爭的環境下,與各學派之間和諧相處。他堅持 “和而不同”的做學問態度。因而在當時能夠成功組織“鵝湖之會”。“鵝湖之會”是中國思想史上比較重要的一次會議,主要是解決以陸九淵為首的心學和以朱熹為首的理學這兩派之間的爭議。理學派認為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心學派則認為“宇宙便是吾心”。二者關于道德觀認識論的基礎相爭不下。呂祖謙在與兩派相交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家學與師承“關洛之學”從而完善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對于呂祖謙的思想的偏向,學術界久爭不下。有人認為他是理學之一,而在其思想體系中也有心學的觀點。有人認為他是心學之一,而他認為 “天下唯有一理”。所以應從呂祖謙的道德觀認識論基礎為切入點,尋找出呂祖謙哲學體系的定位。

  一、天下唯有一理的認識論

  呂祖謙的家學為關洛之學。故而呂祖謙的哲學體系受關洛之學影響較多。關洛之學在于探討天理、理氣的關系之中,呂祖謙繼承了張載程頤的理一分殊的思想。他在《西銘》的注釋中說到:乾陽坤陰,此天地之氣,塞乎兩間,而任務之所資以為體者也。故曰“天地之塞吾其體”。乾健坤順,此天地之志為氣之帥,而人物之所得以為性者也。故曰“天地之帥吾其性”。深察乎此,則父乾母坤,混然中處之,實可見矣。呂祖謙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由“一”演變而來。萬物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其本身所得到的氣不同。所以天地萬物在“一”的基礎之上,得到不同之氣,進而演變出不同的物質形態。他說:天下事有萬不同,然以理觀之,則未嘗異,君子須當于異中而求同,則天下之事未嘗異。呂祖謙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由理演變而來的,在這一點上,他與朱熹的觀點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同時,天下萬物都是有始有終,不斷循環的,而在這種無休止的循環中,只有理是不變的。理本質上不會因為事物多少而增減。呂祖謙認為理就像太極一樣,演變萬物,而唯獨這個太極的“一”是不曾變化的。“一”就是理。萬物都有理,理是萬物統一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呂祖謙對于理與氣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從而鞏固理一學說。理是存在于天地之中的,而構成萬物的形態則是氣。但是不僅人和物之間會有不同,物與物之間也會有差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氣秉。在呂祖謙的眼中,氣是飄忽不定卻不得不存在的。造成萬物不同的原因在于氣會有偏頗,而人類作為萬物的主宰,能夠類通,將萬物分類,是因為人類得到了氣之全。而其他物不能主動認知,是因為得到的氣偏。故而人類能夠認識到理。一元之理因為氣之全故而形成人類。因此,呂祖謙在對于理一的認識上,與朱熹其實沒有多大差距。

  二、明心見理的修養論

  呂祖謙在理一基礎之上關于具體的人類道德做出了一定的判斷。他認為人類得天地之全氣,所以所認識到的理更加全面,這種天理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道德。在這一基礎上,呂祖謙認為人能夠認識到天理在于人類能夠實踐道德,從而達到天人感應。在具體實踐道德方面,呂祖謙首先設立了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圣人。他說:人之為人,非圣人莫能盡。他認為只有一個人能夠達到圣人的境界,才能真正領悟到人生的真諦。而圣人就是內在道德達到完美的人。關于如何達到圣人的境界,呂祖謙也給出了答案,并且這也就是學術界關于呂祖謙定位的分歧所在。他認為,人要使得自己的道德變得完美,那就必須采用“明心”的方法。他說:圣人之心見天下之理,功夫無窮。心可以通過見的方式來感受認知到理。在這個地方,呂祖謙更多的是將心作為一種能動意義上來討論,與陸九淵他們對心的主體意義有區分。即人類最大的感官就是心。只要將心運用到極致,我們就能把握天理。關于如何運用這能動之心去完善道德。呂祖謙認為,要將日常事物放到心中印證。如果心中覺得不對,就不要去做,這是一種人們日常生活的價值自覺作用。這種作用是人們本身就具有的,是善良的。因為人得到的氣是全的,感受到的理是最多的,所以人們的心在剛開始的時候,對于理是感受最多的。人心即是善良的。在隨后的生活中,因為心的能動作用,心可能受到污染而不純,因而對于理的感應也就逐漸變少。失去了理,人的道德就會不完善甚至消失。因而在人類道德修養上,主要還是在于養心。養心分為兩大部分進行,一部分在于對于良心的續養,另一部分在于對影響良心的欲望進行控制。這點與朱熹的 “存天理,滅人欲”相差不大,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別。呂祖謙認為良心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當按照自己的良心來開展社會活動,對于正在進行的行為,如果覺得不對,那就應該停止,這便是對于良心的續養。“良心起處,須要續接。”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社會有善又有惡,在這中情況下,我們很難續養良心。這就要求我們能對于社會的善惡進行用心體悟。通過控制欲望的方式,使得良心不接受傷害。呂祖謙認為,天理的作用發揮與人類的欲望是有沖突的。人的欲望會使得心動搖且不堅定,這就導致理難以發揮作用,進而德行就會有虧損。因而控制自身的欲望,是養心的另一重要方法。讓自己的良心來控制自己而不是物質欲望,這樣就能充分踐行人的道德,形成人類的理想人格——圣人。

  三、存心力行的方法論

  呂祖謙認為圣人的養成是需要時間與精力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變成圣人的。故而需要養心,這個養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并不像陸九淵等人堅持的“頓悟”。他的思想更偏向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呂祖謙為人類樹立了一個理想人格——圣人。而達到圣人的境界除了依靠自身修養還必須通過交流,研讀古時圣人的思想。因而他認為達到圣人境界的方法在于傳心。圣人之心全面并且是對于天理把握最好的,因而圣人所留下的思想也是后人達到圣人境界的一種重要方法。傳心即傳道。須要通過學習。他認為:圣人公天下以為心,天下之物與天下之人共之,非如秦皇以四海獨奉一身也。然至公大同,必紋理密查,自有差等,又非如疑子之二本而為無差等之愛也。呂祖謙認為道心就是公心與人心不同。人心是私心,道心是善心。因而獲得道心之傳就能達到理想人格。在關于傳道方面呂祖謙認為必須通過大量的研讀和交流。因而在對于學生的教育方面,呂祖謙鼓勵自己的學生多讀圣人之傳。通過反思內省的方式以逐步感悟到天理。在交流方面應針對事物的“實”而不是事物的“名”。這點類似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思想。呂祖謙認為不應該憑空討論而應該針對具體事物。事物中包含著理。呂祖謙認為理與事是統一的,即理表現為事,事中包含著理。對于事的探討就等同于對理的探討,在探討中感悟理。同時呂祖謙還認為,對于理的討論不應該局限于幾個人,應當在眾人中討論。他認為眾人探討能夠更好地把握理,所謂理越辯越明。在踐行道德的方法論上,呂祖謙認為:論致知則不可偏,論力行則進當有序,并味此兩言,則無籠統零碎之病。他認為認識事物不可以片面,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應當遵循一定的順序。知與行就像人的雙腳一樣,是統一的,不能單獨地使用一種方法。要在求知中感悟理,在力行中完善個人道德。

  呂祖謙關于道德的看法主要來源于這三個方面,從這些方面來看,他既包含了朱熹的理學,也包含了陸九淵的心學。同時他也涵蓋了自己的家學關洛之學。在世界本源的討論上,呂祖謙更偏向于理學,在個人修養上,他又偏向于心學。因而他嘗試將兩種學派進行融合。這與他做學問的方式有關。雖然也有不少學者提出,呂祖謙關于世界的主體思想中也有心學,仿佛他不是一個純正的唯理者。在這一點上我們應當將呂祖謙的話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理解。并不能用現在的固有思維習慣去解讀。在宋明理學中,心的意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心的本體論。類似于我思故我在。另外一種則是心的能動作用。如朱子說:大抵圣人之學,本心以窮理,而順理以應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而呂祖謙大多都是在心的本體意義上討論心的作用,也就是事物固有的樣子。如“明心見理”,并不能將心提升到世界的本源地位來思考呂祖謙的哲學體系,這樣會使得后人感到混亂無序。

  推薦閱讀:古代文學投稿期刊的流程及費用解答

  很多古代文學方向的工作人員評職或者學生畢業都要發表這類的論文,但是發表古代文學方向的論文并不是那么簡單,這方面的論文在投稿時有哪些流程,大概要多少費用?小編解答:古代文學論文投稿流程和普通論文是一樣的,至于費用就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了,比如論文質量,投稿期刊,論文字數,是否加急等等。如果想知道您所投期刊的費用,可以將您的要求告知在線編輯,為您預估費用。

  呂祖謙是一個堅定的儒學者,并且他大部分時間都身處仕途。因為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與他所理想的狀態有著巨大差別。并且社會處于“理崩樂壞”的狀態,所以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維護民間的道德準則,試圖從人們的倫理道德觀上重新構建一套新的儒學道德,以適應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呂祖謙在學術上以雜博著稱,這反映了他不據一門的求學風格,并且在各學派中經常交流,為后代開啟了自由辯學的風氣。因而,呂祖謙既不是一個純粹的理學家,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心學家。他是一位同時具有兩種哲學思潮的“雜博”儒學家。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