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關于古代“七夕詩”的幾種創作現象

發布時間:2019-06-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西漢宮廷中用乞巧的辦法改變了民間七夕牽?椗畟髡f帶有叛逆性的主導思想。東漢時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而傳至中原,以后乞巧節俗在上層社會傳開,并漸次傳至民間。東晉、南北朝時出現了較多的文人七夕詩,民間七夕歌也出現。南北朝以前七夕詩仍主要以牛

  [摘要]西漢宮廷中用“乞巧”的辦法改變了民間七夕牽?椗畟髡f帶有叛逆性的主導思想。東漢時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而傳至中原,以后“乞巧”節俗在上層社會傳開,并漸次傳至民間。東晉、南北朝時出現了較多的文人七夕詩,民間七夕歌也出現。南北朝以前七夕詩仍主要以牛女相會為題材,此后以乞巧活動為題材的作品逐漸增加。文人們由于游學、仕宦等原因往往長久在外,夫妻分離,仕途中也難免有不順之處,而這些都不便直接表現,所以常在七夕借牛女以抒懷,或借“巧”“拙”等題目抒發個人的憤懣與不滿。因為借題發揮,一些青年文人也希望借乞巧活動以增加文才與文運,故文人聚會吟詩或個人沉思抒情之事多,七夕節實際上成了一年中文人們創作最活躍的一天。同題共作、擬古、唱和、贈答,以及唱和中的和韻、次韻等現象很突出。因此,七夕節不僅是女兒節,實際上也成了中國古代的一個詩人節。

  [關鍵詞]七夕;同題共作;擬古;贈答;唱和;組詩

詩詞月刊

  在中國古代,每逢七夕之時,不僅婦女相聚有穿針乞巧、投芽乞巧、歌舞等活動,文人也往往借敘牛女之事以抒發思家或懷念意想中人的情懷,以及借說“乞巧”而抒發對個人遭際和社會現實的感慨,或相聚作詩互相唱和,這成為漢魏以來詩人創作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吟詠七夕之作反映出來的,不僅是節俗、社會生活和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文人的思想感情,還包括節俗的發展變化和不同階層的人審美趣味的差異;同時也反映出一些文學現象和文學創作中的文化現象。

  南北朝以后,七夕風俗更為普及,很多詩人的作品中反映出不同地方的七夕節俗,而且宦游作官在外的人,這一天也會觸景生情,命筆成篇。雖然七夕節主要是婦女兒童的節日,但夫妻分離這一點又同很多文人有關,而“巧”“拙”的話題,也會引起文人對個人身世的感慨及對于當時政治環境、官場狀況的不滿,寫作中借此說彼或用模棱兩可的手法表現不滿情緒都比較方便,所以歷來以“七夕”為題材或七夕之時感懷而成的詩很多。

  當然,每一時期的當權者也會借這一天組織大臣一起寫詩。這些詩卻大部分亡佚了,有的今天只能知道誰作過這類詩,最多是存有詩題。存下來的作品中以寫牛女之事者為多。對歷代詠七夕之作中反映的一些現象加以考察,我們不僅對歷代“七夕風俗”和“牛女傳說”的傳播會有更多的認識,而且對古代不同層次、不同處境中的文人、官吏的思想狀況,對不同歷史時期意識形態深層的問題也會有較深入的理解。

  當然,從文學史的角度,還可以看到七夕節對歷代詩歌創作的巨大影響。明代以后仍有不少膾炙人口之作,不過總的說來難以超越此前的類型與表現范圍,故本文主要將元代以前詩詞中寫七夕者分為幾類加以論述,以見七夕風俗在宋元以前的流行狀況及其對文人思想和創作的影響。拙文《論牛女傳說在古代詩歌中的反映》中已論及者,一般不再引錄。

  一、同題共作

  “同題共作”,是指詩人們在一起確定同一詩題后,在同一時間內分別寫成的詩詞作品。自然,這種創作程式可以訓練參與寫作各人文思的敏捷,并在相互切磋、相互學習中,開拓思路、提高詩藝。哪些社會生活內容易被文人們作為同題共作的題材,同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哪些更能引起當時文人們的關注有關,也同當時的創作環境有關。

  同題共作是漢末以來的一種詩歌創作現象。東漢末年,由于很多文人聚在鄴下曹丕、曹植的周圍,且都是能詩之士,故同題共作的現象較多。就詠七夕詩的創作而言,目前所存同題共作的作品最早產生于劉宋之初的南方詩人之中。這反映了產生于漢代宮廷中的乞巧風俗在上層社會傳開,又隨著漢末、西晉末兩次世族豪門的南遷而被帶到南方,進而流傳開來。故整體來說,南方七夕風俗同北方民間的存在較大差異:除因自然條件形成的一些節俗之外,南方乞巧較為排場,如串珠、擺貢等活動;北方除供織女像、供獻水果和油炸干果、焚香唱乞巧歌,也只是投芽乞巧、穿針乞巧之類。

  因北方乞巧活動主要在下層社會,存在于民間,一些地方農村中也很普遍,這些人的生活環境同貴族、官宦之間尚有很大距離,尤其西北從東漢以后遠離政治中心,人口比較稀少、分散,文人活動不是很活躍,思想上相對保守,故文人以乞巧為題材寫詩的現象較少,產生也較遲。劉宋時代的詩人謝靈運、謝惠連、劉鑠都有《七夕詠牛女詩》。

  謝莊有《七夕夜詠牛女應制詩》。下面我們看看這幾個人的詩作。謝靈運《七夕詠牛女詩》:火逝首秋節,新明弦月夕。月弦光照戶,秋首風入隙。凌峰步曾崖,憑云肆遙脈。徙倚西北庭,竦踴東南覿。紈綺無報章,河漢有駿軛。“首秋節”即七夕節。“新明弦月”即每月上旬之月,此處指初七之月。此詩是從織女方面寫的,故言“徙倚西北庭,竦踴東南覿”,寫織女渡河之前焦急等待的狀況:在天河之西北來去徘徊,有時也抬起腳跟向東南翹望。

  因牽牛、織女二星在天河兩岸,織女星在西北(偏西)、牽牛星在東南(偏東),故如此說。“無報章”是說織女,“有駿軛”是說牽牛,都用《詩經·大東》一詩之意。“凌峰步層崖”一句與《詩經·秦風·蒹葭》一詩所寫甚為契合。此詩寫牛女相會前的情態,十分生動。謝惠連《七夕詠牛女詩》:落日隱檐楹,升月照簾櫳;團團滿葉露,淅淅振條風。蹀足循廣除,瞬目矖曾穹;云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修渚曠清容;投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傾河易回斡,款情難久悰。沃若靈駕旋,寂寞云幄空;留情顧華寢,遙心逐奔龍。沈吟為爾感,情深意彌重。

  一二句寫時當晚夕,三四句寫節至初秋。“蹀足循廣除”,言沿著寬臺階踱步(“除”為宮殿的臺階),此寫織女。以下三句是說其隔層云而遠望,因云漢的另一邊有其仙侶,已滿一年未能在一起。后面寫二人相思及一夕相會的情況。從“矖(音“洗”,遠望)曾(通“層”)穹”三字來看,織女所處位置高,牽牛所處位置低,織女是透過層云而向下看牽牛,不僅是東西之隔離。這似乎透露出一在天上、一在人間的意思。由此二謝同題之作可以看出東晉至劉宋之時有關牛女傳說的大體情節。謝靈運(385-433)、謝惠連(407-433)之作如果是同題共作,則應作于元嘉七年(430)。

  因為謝靈運在元嘉七年因事入都自陳,宋文帝不令返里,任之為臨川內史,有機會在都逗留;謝惠連前因殷景仁之諫說,宋文帝不計其小節之失,元嘉七年任之為司徒彭城王劉義康法曹參軍,兼記室,此年也有可能在都逗留。謝惠連為謝靈運之族弟,今存謝靈運詩中有《酬從弟惠連詩》五章及《答謝惠連詩》,二人關系密切。詩題完全一樣,則此二詩應為同題共作。謝莊的是應制之作。國君往往是一次命多人賦詩,故謝莊、劉鑠之作應為同時之作;還會有其他人,只是別人的作品沒有存下來。

  謝莊《七夕夜詠牛女應制詩》:輟機起春暮,停箱動秋衿。璇居照漢右,芝駕肅河陰。容裔泛星道,逶迤濟煙潯。陸離迎宵佩,倏爍望昏簪。俱傾環氣怨,共歇浹年心。珠殿釭未沬,瑤庭露已深。夕清豈淹拂?弦輝無久臨。“輟機”是就織女而言,言織女至春暮時思念牽牛,織機往往停下來。此據古人所謂“思春”之說而言之。

  “停箱”是就牽牛而言,言常懷七夕相會之思,停下趕車之事。“秋衿”即秋天之心思。“璇居”指織女所居之處。“照”為輝映之義。“芝駕肅河陰”言織女的車駕將前往停留于河之南。“肅”為儆戒之意,此用為動詞。水之南為陰。以下寫織女會牽牛的情節。南平王劉鑠的《七夕詠牛女詩》:秋動清風扇,火移炎氣歇。廣檐含夜蔭,高軒通夕月。

  安步巡芳林,傾望極云闕。組幕縈漢陳,龍駕凌霄發。誰云長河遙,頗劇促筵越。沈情未申寫,飛光已飄忽。來對眇難期,今歡自茲沒。“廣檐”“高軒”皆就織女之所居而言。“組幕”“龍駕”之句,實啟此后很多詩中寫織女渡河時排場儀仗之構思。劉鑠(431-453),為宋文帝第四子,小謝莊(421-466)十歲,二人都在元嘉十七年(440)得任職。謝莊幾次供職于始興王劉浚、廬陵王劉紹、隨王劉誕府中,又曾為太子舍人,同眾王子接觸機會多。謝莊亦常有上書。元嘉二十九年(452),宋文帝與朝臣以《赤鸚鵡賦》之題共作之,謝莊之作為冠,故得與諸王子、大臣應命共作《七夕詠牛女詩》,今所存者唯劉、謝二人之作而已。

  梁朝詩人蕭綱(503-551)、柳惲(465-517)、劉遵(488-535)、劉孝威(496-549)四人俱有《七夕穿針》詩,蕭綱為梁君,柳與二劉均為梁臣,同時在朝,詩題完全一樣。劉孝威之詩題下注:“和簡文”,說明是和簡文帝蕭綱,則應為蕭綱之作一出,柳與二劉同時寫和詩以奉上,為三人同時共作。以已成之詩為題,這是同題共作的一種特殊形式,有點像后面說的應制同題共作。蕭綱與三人之作是一組詠七夕風俗的較早的作品,今并錄之如下,一以見各自特征,二以見當時的社會風氣。

  蕭綱之作云:憐從帳里出,想見夜窗開。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憐”是對情侶的昵稱。前兩句帶有宮體詩與當時市井情歌的情調。后兩句寫女子穿針乞巧。此詩見于《藝文類聚》卷四和《初學記》卷四,似是節錄了其中的四句。柳惲之作云: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流陰稍已多,馀光欲誰與?寫秋節已至,少婦穿針縫衣之時想到行役在外的丈夫,詩中透出一種深深的憂傷。“玉柱”指女子的身體。江南之地初秋當正熱之時,故有“清露下羅衣”之句(“羅”是稀疏輕軟的絲織品)。

  這里表現出一種孤身自憐的情調。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宋代夏竦的《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似乎都是受此詩啟發。劉遵(或誤作徐勉)之作: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劉孝威之作:縷亂恐風來,衫輕羞指現。

  故穿雙眼針,特縫合歡扇。兩詩寫少女在七夕佳節穿針乞巧的情態,女子表現出一種單純的思想和愉悅的心情。此兩詩同樣見于《藝文類聚》卷四和《初學記》卷四,也當是只節錄了前四句。今存三人之作中唯柳惲之作是五韻。但參看下面所列陳后主之作五題,篇題中都有“五韻”二字,則梁陳之際五韻十句是比較流行的體式,顯得正式和莊重,故君臣共賦,多為五韻。蕭綱同三首和詩應均為五韻十句。編類書者或全錄、或節錄,視其內容而定。

  當然,蕭綱之作本只四句、柳惲之作非和蕭綱的可能性也有。和詩應不止這幾首,其余未存留下來。陳后主叔寶有《七夕宴重詠牛女各為五韻詩》,下注“座有劉目丸等十三人上”。由題中“各為”二字看是君臣各有詠牛女五韻之詩一首,但另十三人之作,都未流傳下來。陳叔寶又有《七夕宴懸圃各賦五韻詩》,題下注“座有顧野王、陸琢、姚察等四人上”;《七夕宴宣猷殿各賦一韻詠五物,自足為十,并牛女一首五韻》,題下注“座有陸瓊、傅緯、陸瑜、姚察等四人”;《七夕宴樂修殿各賦六韻詩》,題下注座有張式等七人。

  以上各題中言“各賦”、“各為”,均為多人同題共作。而此三次同題共作,陳叔寶之外十五人之作無一存世。又有《同管記陸琛七夕五韻詩》《同管記陸瑜七夕四韻詩》,為君臣同題各為一首,二陸之作也未見存世。只這些同題共作之詩,至少有三十多首。今只有王褒、江總、張文恭各存《七夕詩》一首,王眘存《七夕詩》二首,應皆為此類作品。這些人生活上、思想上遠離廣大勞動人民,其詩只不過是文人雅興和君臣同樂活動的產物,因而大部分被歷史的長河沖刷而去。

  這也是文學傳播中的必然現象。陳叔寶那些以宮廷活動為題材借以寫女色之思的東西,這里就不錄了。而且,其中如“星連可作橋”,完全誤解了庾信《七夕詩》“星橋通漢使”一句“星橋”之意。庾信所謂“星橋”是指星河上的橋(由其父庾肩吾《七夕》中“倩語雕凌鵲,填河未可飛”二句可證),陳叔寶卻誤解為以星為橋。這也就反映出他只知玩弄詞句而少讀書的淺薄無知。

  二、擬古與贈答

  擬古是所思與古人同、心有與古人相通者,因而模擬,詠唱其意之未盡。贈則為兩情相通,或以為知言者,書之使其心領而神會;答則或為同調相鳴,或為言其所未備,以求中正透徹,俱為知音之言。擬古是后人以古人為典范,自認為同調;贈答則是同時之人互為知己,二者有相同之處。

  (一)擬古

  擬作不用說是在讀了原作之后引動詩情而寫。詩人所擬多是流傳既久、人們熟知的名篇。由七夕題材中擬古的現象可以看出七夕詩的傳播、社會影響及經典化過程。擬作中也有擬時代不太久的作者之詩的情況,也附帶論及。作者雖云“擬”,實也在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文學創作能力。文人擬前人七夕之作、就“七夕”之作唱和,反映出文人階層對七夕節的關注和七夕詩作的繼承與發展情況。第一個就牛女題材擬前代之作者,是陸機,且其擬作都具有新意。

  看他的《擬迢迢牽牛星詩》:昭昭清漢輝,粲粲光天步。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華容一何冶,揮手如振素。怨彼河無梁,悲此年歲暮。跂彼無良緣,睆焉不得度。引領望大川,雙涕如沾露。“漢輝”即天漢的星光;從星河的方面說,指波光。與后來很多以牽牛、織女為題材的詩作不同,此詩是寫織女不能相會中的悲苦。這同《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一詩的著眼點是一致的。

  因為牽?椗荒曛写蟛糠謺r間分隔天漢兩側,所以在漢魏以至晉初,詩人大都著眼于這一方面,借以比喻有情人不能相聚,或個人遠離家鄉、夫妻長期分離。陸機這首詩中的“悲此年歲暮”實是借以抒發作者自己的情感,“跂彼無良緣”一句表現得更為清楚。所以,“擬古”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它給借敘牛女之事以抒懷增加了表達上的含蓄特征和間接性。

  三、唱和

  唱和也叫“奉和”,是同題不共作。一般說的“同題共作”,即出一個題目之后幾個人同時作,每個人的構思、語言、表現的思想都不受共作之其他作者的影響;“唱和”則是讀了他人之作以后,自己也寫一首同題之作,或相應補充,進一步發揮附和,或表現不同的看法與思想感情,有些是在一起大體同時寫成,有些則是稍后或相隔一段時間作成?傊褪窃陉P注到已成之作的內容與形式的情況下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發揮自己的詩才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唱和是指“一般的唱和”,即排除了和韻、次韻兩種特殊的唱和形式,這兩種特殊的唱和之作我們放在后面談。

  (一)詩的一般唱和之作

  詩歌有關七夕題材的一般唱和之作,最早有鮑照的《和王義興七夕詩》。這是寫朋友臨別時心情的。“塞饑思孀婦,秋堂泣征客”,“暫交金石心,須臾云雨隔”,感情真摯。同七夕牛女相會能聯系起來的,一是夫妻分于兩地,二是雙方均有金石之心。寫七夕的詩中也有借以喻朋友之分隔或即將離別的。此后的七夕奉和之作,或是就此抒發情感,或是借以對當時社會抒發個人感慨。因為二人奉和,多少帶有討論的意思,作者總要表現個人的認識或感受,希望較前作更為深刻,或提出不同看法,手法上力求獨出機杼。隋代以前文人在七夕相互奉和之詩不是很多,魏晉南北朝時代森嚴的門閥制度致使知識階層一直局限在較小的生活范圍之中,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前面“同題共作”部分所談初唐杜審言、劉憲、李嶠、蘇頲等人的《奉和七夕宴兩儀殿應制》均為奉和之作。和詩中也有應命,其特征已見前所論。唐高宗李治有五律《七夕宴懸圃二首》,雖為帝王無聊中一時興起之作,其中也有些好的句子,如第二首后四句:“促歡今夕促,長離別后長。輕梭聊駐織,掩淚獨悲傷。”其余多側重寫織女容貌之美,多少有些玩弄字句的意思。許敬宗有《奉和七夕宴懸圃應制二首》。

  其第一首云:牛閨臨淺漢,鸞駟涉秋河。兩懷縈別緒,一宿慶停梭。星模鉛里靨,月寫黛中娥。奈何今宵度,長嬰離恨多。結語由上述有關七夕詩詞創作中的同題共作、擬古、唱和、贈答、步韻,及一著筆而不可收拾等現象可以看出,兩千多年中七夕不僅是婦女兒童的節日,也是詩人騷客、文人雅士的節日,他們或一起吟誦、商榷、論藝,或因七夕、乞巧而感事抒懷、借題發揮,使七夕節成了激發詩情的一個重要日子,詩人們借“乞巧”和通過“巧”與“拙”的聯系而感嘆身世,或表達平時不敢正面表達的對社會和官場的看法,留下了很多優秀之作。

  在我國古代,詩賦一直是文學的正宗體裁,產生時間也最早;小說和戲劇產生較遲,又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但作賦往往要精心構思、反復修改,只有詩歌文人差不多人人能之,而且題壁口占,贈答奉和,隨機可成。但是,中國古代并無詩人節。雖然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而死,但詩人在端午所作的詩數量趕不上七夕⑥。

  相關刊物推薦:《詩詞月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