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議地方志的服務功能

發布時間:2019-05-15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本文從地方志功用的定位出發,分析了影響地方志服務功能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提升途徑。要提高質量,編纂精品地方志;加大地情研究,開發地情資源;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 【關鍵詞】地方志;服務功能;影響因素;提升途徑 地方志是傳承和彰顯中華

  【摘要】本文從地方志功用的定位出發,分析了影響地方志服務功能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提升途徑。要提高質量,編纂精品地方志;加大地情研究,開發地情資源;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

  【關鍵詞】地方志;服務功能;影響因素;提升途徑

廣西地方志

  地方志是傳承和彰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已綿延千載。據統計,歷代保存下來的舊志書,僅宋元以來就有9000余種,10萬多卷,約占我國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作為歷史文化永續利用的基本載體,其連續、廣泛的資料性,是其他任何一種著作都無可比擬的。方志文化的這一本質屬性,使得地方志長期以來被人們譽為“博物之書”、“一方之總覽”、“一方之全史”、“一方之百科全書”。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兩千多年來,地方志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是人們了解各地或當地自然資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俗風情的重要渠道。

  一、地方志功用的定位

  清代杰出的史學理論家和方志學家章學誠認為地方志功用為“為國史取材,輔政教,裨風教”。方志界普遍認同了這一觀點,即“存史、資治、育人”成為地方志主要功能。2006年5月,國務院頒發的《地方志工作條例》將“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地方志,發揮地方志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作為制定《條例》的原則之一,并將“組織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作為地方志機構工作職責,規定“向社會提供咨詢服務”,“地方志工作應當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服務。”將地方志機構的社會服務職能從法律上確定下來。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李克強總理提出“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直筆著信史,彰善引風氣,為當代提供資政輔治之參考,為后世留下堪存堪鑒之記述”?梢哉f“修志為用”、“經世致用”已成為地方志的終極目標;開發利用方志成果,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傳統文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職責。

  二、影響地方志服務功能的因素

  1、服務意識不強,主動服務不夠修志單位和工作人員長期被視為“弱勢群體”,社會對方志界的冷落,使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設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地方志工作者的參與。同時,地方志機構普遍對自身的服務功能和價值認識不夠,存在“重編修而輕利用”的思想。導致花費時間、精力編纂出的數十萬字或百萬字的志書、年鑒及地情資料,躺在庫房,放在書架而束之高閣,或是從書桌到書架,從專家到專家,難以融于信息社會。

  2、品種和形式單一,服務領域范圍有限目前地方志的編纂成果主要是地方志書和地方綜合年鑒,還有一些地情叢書。品種少,且由于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等原因,印刷出版的數量少,發行渠道窄,發行范圍小,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贈閱和免費領取的方式進行發行,主要對象是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許多具有很高價值的地方志在出版后被放置在資料庫中,讀志、用志活動不能有成效地開展,制約了其作用的發揮。同時,地方志編纂周期過長,且主要以書籍等紙質介質形式面世與存藏,在新媒體、新介質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傳播手段和范圍、運用實效有明顯的局限性,嚴重影響了其服務功能。

  3、自身建設滯后,宣傳不夠地方志機構不暢、經費短缺,是制約地方志服務功能的直接原因。全國地方志工作機構大部分為二合一、三合一機構,編制人員少,只能應付日常編修工作,而無力從事開發利用。且基礎建設落后,無專門的資料室、閱覽室,也不能為查閱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再者由于地方志機構自身宣傳不夠,使得外界對地方志知之甚微,許多地方志出版后,外界對該成果知曉率不高,從而導致地方志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影響了其社會效能的發揮。

  三、提升地方志服務功能的途徑

  1、提高質量,編纂精品地方志

  質量是地方志的生命。地方志作為研究地方歷史和文化的資料寶庫,只有高質量的志書才能為研究地情起到真正作用,為決策者科學決策提供現實的咨詢參考和史料支撐,達到資政、存史、育人的作用。如果我們在記錄社會發展變化時錯載了,這些錯載的內容就會不斷地被應用、引用,客觀上起到傳播失實資料的作用。對閱讀者提供錯誤信息,對決策者進行誤導。

  要提高地方志質量,首先要落實“一納入、八到位”,即把地方志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各級政府工作任務之中,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機構到位、編制到位、經費到位、設施到位、規劃到位、工作到位。這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基礎。其次,要提高修志人員的質量意識,明確我們修志的目的不是為了修志而修志,而是為了提供可靠的國情、地情資料以服務當代,是為了系統地保存一批有價值的地方歷史資料,嘉惠后世。

  2、加大地情研究,開發地情資源

  開展地情研究、挖掘本地地情資源、開發和利用方志文化是地方志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發揮地方志服務功能的有效途徑。以志書、年鑒為載體,以地情叢書為渠道,開發利用地方地情信息資源,服務中心工作和社會建設。利用地方志書、地方年鑒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依據;開展地情研究,根據本地社會發展的需要編纂地情叢書,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借鑒,為愛國主義教育、地情教育提供生動教材,為地方特色文化建設提供深厚給養。

  例如,寶雞地志辦在歷史文化名城創建中編纂了《歷代名人詠寶雞詩書鑒賞》,旅游名城創建中編纂了《寶雞名勝》等地情叢書,為推進寶雞“四個城市”建設,編纂出版了《寶雞簡史》,這些為全社會了解寶雞歷史文化提供了便捷服務,為宣傳寶雞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發揮了作用。再者,針對不同讀者編纂其需要的地情叢書,上海地方志辦公室將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華裔作為對象,編纂微型方志《上海概覽》,進入臺灣和海外圖書市場,已成為上海與各國友好城市交流的讀物,達到更好地介紹上海、宣傳上海的效果。

  3、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

  首先要轉變觀念、更新思路、面向社會、服務大眾。要打破“官修官看官用”的觀念,樹立“官修民用”的理念。將讀志用志的對象由“官”向“民”轉換,向社會各階層延伸。志書的發行除要向社會公益性事業機構傾斜,如:各級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離退休干部活動中心等。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投資者贈送志書,擴大宣傳面,用志面。

  開展志書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活動,讓志書走進尋常百姓家,使更多人認知地方志,享受地方志成果。其次,擇志書之精華,編寫地方簡志、年鑒簡本、地情叢書等可讀性強、簡易、便捷的“口袋書”,為人們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地情風貌、發展歷程等提供便捷方式。第三,要加大宣傳,在電視開辟方志專欄,在地方報刊上開辟方志專版,編寫地方志信息期刊,刊載地方志工作信息,宣傳地方志成果,講中國故事,營造全社會讀志用志的氛圍。

  充分利用市縣區地情網,整合地方志資源,加快地方志網絡化、數字化方志館建設,使之成為地情、國情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地情收藏和整理、研究中心,為社會各界提供高質量的地情咨詢服務。探索建立“互聯網+地方志”,將方志文化與文化廣電、旅游、教育、檔案等社會公眾網絡平臺融合,進一步擴大網絡方志文化影響力。

  第四,加大與外地修志成果的交流,通過交流宣傳本地區,提升本地區知名度,為招商引資提供史料支撐。同時從外地地方志成果中挖掘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進經驗進行借鑒。地方志建設要把服務功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志書質量、挖掘地情資源、創新用志理念、拓寬用志渠道,營造讀志、傳志、用志的氛圍,充分發揮地方志的社會效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相關期刊推薦:《廣西地方志》以探討方志理論、續修理論,指導志鑒編寫,評介志書,反映廣西古今地情,服務三個文明建設為宗旨,立足廣西,面向全國,具有指導性、學術性和資科性的方志刊物。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