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作為文化批評的認知美學研究

發布時間:2019-04-2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認知美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構一種審美文化批評話語。從文化批評視角看,認知美學首先是從審美的核心旨趣出發探討審美文化的品質與特色;其次認知美學建立在豐富的審美實踐經驗基礎上,對于審美文化的選擇、利用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和借鑒;再次認知美學

  摘要:認知美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構一種審美文化批評話語。從文化批評視角看,認知美學首先是從審美的核心旨趣出發探討審美文化的品質與特色;其次認知美學建立在豐富的審美實踐經驗基礎上,對于審美文化的選擇、利用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和借鑒;再次認知美學作為最具科學性的先鋒美學,對于當代美學及審美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對于其具備全球化的特征、融入世界美學的大潮,都將在思想啟發和價值關懷層面,表現出一定的意義和作用。但從當前美學研究狀況看,認知美學對于傳統審美文化的建構性維度,還未曾得到研究者的重視和探討。

  關鍵詞:認知美學,文化批評,實踐經驗

古典文獻研究

  認知美學自李志宏先生提出以來,在當代中國美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事情。從這些影響來看,美學界中的實踐論主張者,似乎并不贊同或者支持認知美學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尤其是對于其取消美本質的做法,頗為質疑和反對,引起了一度的爭議。

  這其中包括研究者張玉能先生等人。事實上,這種反對和批判的聲音,絕大多數都是產生于對認知美學的誤讀或誤解,正如李志宏先生等人的百般辯論所言。在此狀況之下,實踐美學及其譜系,應當重新認識和理解認知美學的理論及其脈絡,以對認知美學做出準確的評判。從認知美學的立意看,認知美學并不“反對”美的本質論說法,而是將美的本質提升到一種高度,或者說換而言之,重新談論美本質問題,并以此來建構一種全新的美學。

  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知美學的產生是對當下新實踐論美學及譜系的超越與提升。也正是在這種有關美學本體論變換中,認知美學具備了審美文化批評的身份和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實踐美學及譜系,都有所反思和省察,從而使得其獲得進步。應該說,認知美學的這種建構性維度之意義,遠遠大于和超出于其作為單一美學學派的意義,必須予以重新對待,以揭示認知美學的本來面目,分析其對當下美學的獨特標榜作用,為中國當代美學的積淀與創新,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反本質主義與認知美學的理論特色

  李志宏先生在他的《“美本質論”還要堅守多久?》一文中對本質論美學做出了批駁,認為其守舊過時。而這種觀點,同時使得認知美學走向了反本質論。作為反本質主義建構的認知美學,為何會遭遇到實踐論美學的批評?批評者的理由又是什么?從批評者的文章中,不難看出的是,實踐論美學及譜系在反本質主義的理解上出現了問題,而把反本質主義視為實踐論美學的反叛者。我們不妨從如何理解反本質主義這個問題說起。關于反本質主義,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論,早就有了比較切中的解釋。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想象一種語言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

  他要從理論大廈回到生活基地。這種生活不是那種假定自己站在歷史巔峰的黑格爾式的異人所想象的總體圖景,而是每個普通人都能經驗到的常識。所以,其語言分析真真正正是探討具體、特殊現象,再不是語言邏輯而是語言游戲。”[1](P73)根據維特斯坦的理論,所謂本質論挖掘和發現的人類知識,不過是人類生存世界中的常識,自然不必過多在意。

  既然這種知識工作是作為常識性的,那么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索和發現了。維特根斯坦甚至說:“當哲學家們使用詞語———知識、存在、客體、我、命題、名稱,且試圖抓住事物的本質時,人們總須這樣問自己:這些詞語在語言游戲即它的老家中,實際是這樣使用的嗎?他的綱領性口號是:‘我們所做的是把詞語從形而上學用法帶回到日常用法。’。”[1](P73)

  按照維氏的邏輯,人類歷史的知識探索總是一種重復,并沒有發生本質上變化。如果說任由這種趨勢發展,那么就談不上知識創新。毋庸置疑,維特根斯坦的這些豪言壯語,似乎推動了一種知識探索方式的重大變革,使得知識探索和日常生活實際相關聯,而成為反本質主義的理論來源。但需要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在闡發其自身的理論時,并沒有自說自話,只是一家之言。相反,維特根斯坦參考了大量的前人研究,他的名句:“全部哲學都是一種‘語言批判’。”[2]

  (P42)就能充分說明維特根斯坦在從事哲學研究時的謹慎和小心。也就是說,所謂反本質主義的產生,是建立在對本質論的充分認識和理解之上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理解反本質主義蘊含的深刻性,也就會明白其中的邏輯關系。同理,從反本質主義思潮中誕生出的認知美學,也具有本質論的基礎和積淀歷程,它是和本質主義美學有同根同源的關系。

  只是從形態上說,認知美學并不像實踐美學那樣,將人類的一切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都稱之為實踐,而不去考慮、分析和評價實踐活動的效果與反應問題。其實在人類的一切審美活動中,占據主要位置和產生一定影響的美學觀念,都是極少主義的,或者說是英雄主義式的。這一點沒有什么問題,自古以來都是這樣。

  而在當代中國美學界中,實踐美學固然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引發了重大影響。但是在相當長時間內,這種美學,如果說在本質層面不發生明顯變化,仍然局限于美本質論的討論,那么在認知美學的介入及影響中,就會被拋棄或者式微,理由就是因為實踐美學及譜系對于美本質的重復使用,這個問題早在實踐論美學與后實踐論美學的爭論中,早有提及[3]。

  不過,卻未能在后來的實踐美學研究中,得到研究者的重視,便失去了影響力。對此,李志宏也認為:“所謂的關系本體論,不僅沒有取得任何一點進展,還把美的地位由美的事物之前挪到美的事物之后,丟失了美學研究的初衷,在美學已經取得科學化進展的今天,陳舊的美本質研究已經沒有任何合理性了。”[4]

  李志宏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說我們談論美學,不去研究美學的終極目的,或者說美學的初衷,那么這種談論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在審美活動中,沒有合乎主體感官和趣味的審美,也就不會產生美感,更不會帶給主體一種美的享受。

  換言之,對于美的感受和體會,是需要在審美活動發生之前,審美主體就已經具有相關的美感經驗,而在審美活動中一觸即發,否則這種審美活動就不會發生,更不會產生影響。在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主體作為審美主體了,具備了審美能力,真正的、有意義的審美活動才剛剛開始,才會發生和展開起來。因此作為審美者的審美主體,必須經過一定的實踐訓練,形成一定的實踐經驗,最后成為合格的或優秀的審美主體。從審美主體的層次提升說,作為反本質主義建設的認知美學,其對于審美主體的定位及要求,有著嚴格的計算和追求,以實現理想的審美。

  那么這種具有層次的審美主體,顯然是在智能、生理能等方面有著較大的、超越的程度的,它的目的就是使得審美活動得以有質量,實現真正的、有品位的審美。李志宏認為:“人類審美活動的發生要以人類抽象思維能力的產生為智能前提,動物和早期人類沒有審美的根本原因在于智能的不發達。”[5]

  (P54)從人類腦科學的角度看,認知美學顯然是有審美主體上的規定和審美質量上要求的。而從反本質主義本身看,反本質主義主張的所謂“家族相似”理論,實際上已經是對于本質主義的超越和理論創新。也就是說,認知美學在理論主張和審美實踐上,都是對于實踐論美學的超越和升級。再從美的有本質和無本質區分來看。

  如果說反本質主義美學是取消了美本質,從而主張審美本無論,那么這個反本質究竟意味著什么?誠如本質論美學代表者張玉能先生所言:“實際上,認知美學是跟著西方后現代主義的反本質主義后面邯鄲學步,以狹隘的視野建構認知美學,使得認知美學變得偏狹、錯亂。”[6]

  不過,張先生并沒有沿著反本質主義的理論線索,繼續追究下去,而只是停留在所謂反本質主義的基本定位上,沒有展開來談。一般而言,國人對于上個世紀90年代傳入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多有不理解之處,甚至有歪曲或不屑的事例發生。究其原因,是因為國人完全從后現代的各種表征或現象出發,來理解和解釋其意涵,造成了種種麻煩。

  不難看出的是,其實這種闡釋立場和思路,使得闡釋者已經陷入了后現代主義所設置的陷阱,而不能自拔,最終淪為后現代主義的犧牲品。事實上,對于后現代主義的理解,必須要從其理論根基、以及產生過程來看,尤其是要結合本質主義、知識論等問題來理解。研究者劉旭光對此有言:“后現代主義文論實際上把對當代社會的現實經驗整合到文學的認識中,理論不再是一種反思形式,而成為一種實踐形式,理論在后現代狀態下成功地與我們對現實的體驗結合在了一起,在這個意義上,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實際上是一場還原,是理論向實踐經驗的還原,后現代文學理論是理論的面相事情本身。”[7]

  從劉文對后現代的定位看,后現代所主張的理論向實踐經驗還原的思路,實際上也契合了認知美學的建構思路,即對本質主義美學的理論創新探索,必須要訴諸于理論立場的重新定位。認知美學理論的核心思想,包括所謂審美價值論、認知模塊論,以及審美思維論等,都可以清楚地說明認知美學的實踐經驗還原和重構的理論思考。李志宏說:“所有可被審美的事物都是內質與外形的統一體;其中內質同人的需要相對應,外形同人的知覺相對應。事物的內質往往具有利害價值,事物的外在形式則是利害價值的表征或信號。”[8]

  認知美學這一思路,其實是將審美對象的外形與內質統一了起來,這一點正符合筆者前文的有關論述,亦即對反本質主義的理解,不應只是從表面出發,而是深入其內部,取得準確的理解和詮釋。從以上探討看,認知美學實際上專注于審美的精神內核研究,是高質量、高品位的審美學,因此認知美學是具有精神性內容的美學。

  二、認知美學與審美文化選擇和重塑

  認知美學的產生,是建立在實踐論美學的基礎上的。從理論資源看,認知美學擁有了較為現代的、科學的理論支撐,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計算學等學科理論方法,而且又是從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因此認知美學可謂是當代科學化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引領者。

  在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孕育和促成認知美學產生的審美文化,就有必要進行研究和評價,以利于審美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首先的問題是認知美學在何種意義上和審美文化建立了密切關系?這種審美文化又有著怎樣的優勢?如人所知,美學和文化的關系,一直以來都被研究者所重視,關于審美文化的討論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研究者姚文放先生說:“審美文化是在文化研究興起的學術背景下,從文化的視角來考察藝術活動的總體性概念。審美文化是一個現代的概念,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也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歷史性概念。”[9]應該說,美學和文化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有關審美文化的討論也是存在一系列爭議,但是美學和文化建立起的密切關系,已成為學界共識。

  由此可見,認知美學作為當代的、具有理論創新性的美學學派,其和審美文化的關系,自然而然的就存在,而且一直會相伴相生、互利共榮,這是由美學的文化基礎決定的,也是由文化多樣性形式決定的。那么認知美學所歸屬或依托的審美文化,究竟在泛審美文化中占有怎樣的地位?有著何種影響?從認知美學的產生看,認知美學作為現代科學意義上誕生的美學,對于傳統美學來說,確實是巨大的進步,其從理論創新的角度完善了當代美學體系,是當代美學中較為突出和優異的美學之一。

  三、結語

  綜上所論,無論是從當代審美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問題出發,抑或是從作為反本質論建構特色的認知美學研究開始,二者都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入聯系。中國當代美學建設和全球化美學的發展,客觀上也要求認知美學參與進來并融合發展。作為文化批評建構的認知美學,在理論根基、思想方法以及表現特征上,都和當代審美文化在交融中,呈現出一種美學和文化、科學和文化、實踐與認知、傳統和現代、全球和地方的格局與發展勢頭。

  可以說,認知美學作為較高級建制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已成為當代美學發展中的一種獨特景觀,對于當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與建構,具有較為突出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尤其是對于提升當前美學研究的層次,促進美學研究的科學化和現代化轉型,都有著極為顯著的功效,是值得研究者全面加入和推動研究的新美學、新的審美文化。

  與當代實踐論美學和審美文化研究相比,認知美學作為文化批評建構的維度,應當得到認真的審視,它甚至是認識、了解和掌握認知美學理論與方法的關鍵性視角,也是認知美學系列研究的核心所在。我們認為,不尊重一種新美學和審美文化研究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和鼓勵,不接納一種新的理論視野和實踐方式的研究態度,也不值得效仿和傳承。相反,只有以開闊的胸懷、開放的視野和較具現代性的理論參照和實踐方式,才能做到中國美學的科學化和古典化、全球化與地方化的真正實現。因此,加強以認知美學文化批評為核心的美學研究與建構,已是刻不容緩,也是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志林、陳少明.反本質主義與知識問題[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2]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賀紹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楊春時.走向“后實踐美學”[J].學術月刊,1994(5).

  [4]李志宏、趙耀.“美本質論”還要堅守多久?答新實踐美學對認知美學的批駁[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5).

  [5]李志宏.認知美學原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6]張玉能、張弓.認知美學的狹隘視野[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6(5).

  [7]劉旭光.理解后現代主義文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

  [8]劉兆武,李志宏.認知美學究竟為何物?———答新實踐美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9]姚文放.“審美文化”概念的分析[J].中國文化研究,2009(2).

  相關刊物推薦:《中國文化研究》是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自1993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以規范的學術理路編輯刊物,以其刊登的多學科、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在海內外學術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