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傳統建筑木構藝術形態構成與審美意境表達

發布時間:2019-04-0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傳統建筑木構藝術是民族建筑文化的精華、藝術的瑰寶,其內涵深刻,是智慧與審美、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統一。因此,分析研究傳統建筑木構藝術對于當代社會審美觀、美育以及社會環境建設等有著極大的美學價值。以木構藝術形態構成為切入點,通過解析木構藝

  摘要:傳統建筑木構藝術是民族建筑文化的精華、藝術的瑰寶,其內涵深刻,是智慧與審美、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統一。因此,分析研究傳統建筑木構藝術對于當代社會審美觀、美育以及社會環境建設等有著極大的美學價值。以木構藝術形態構成為切入點,通過解析木構藝術形態與特點,從美學特征、現代語境、裝飾與韻律等方面分析探討了傳統木構藝術的審美意境構成,深入解析了傳統木構藝術所蘊含的審美意境,彰顯了傳統建筑木構藝術是功能與美學的完美統一體。以期喚醒人們對傳統建筑構成與審美意境的理解,為構建新時代“中華美育精神”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木構藝術,形態構成,審美意境,美育

藝術研究

  2018年8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表達了黨和國家對美育工作的殷切希望。當今時代,如何遵循美育特點,讓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針對這一問題習近平同志在信中提出了“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指示,所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1]。中華美育的精神底蘊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美育則體現了時代精神和強烈的民族特征。繼承傳統文化,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風范,對當代美育教育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著深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2]。

  中國傳統木建筑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因此,研究傳統木構建筑,了解其形態特點和美學特征是極具現實意義的,也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美育價值行之有效的實現路徑[3]。傳統木建筑的木構架及裝飾構件是我國古代建筑所采用的主要藝術形式,其形態靈動舒朗,裝飾豐富別致,意蘊和諧自然,不僅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且類型多樣、琳瑯滿目,亦區別于西方建筑擁有其獨特的性格特征,因而享譽全球。在發揮美育功能,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大環境下,加深對傳統建筑木構藝術的學習與認識,了解其藝術形態和審美意蘊顯得尤為重要。

  一、傳統建筑木構藝術形態構成分析

  我國傳統建筑大多以木構建筑為主,形成了獨特的木構架結構體系,其結構框架與骨架形式組成了完整的構架系統,主要由梁、柱、檁、枋、椽以及斗拱等構件組成。這些構架的位置、大小以及排列次序有著嚴格的規定,以此構成了木構建筑的核心框架。木構架整體幾乎完全用榫卯方式連接,建筑整體穩固,且富于張力與自然之美感。

  其中連接繁密的斗拱構件是整個木構架系統中最為精妙的結構,其功能之大,既能夠承托屋頂又能減緩負重,是我國傳統木構建筑中最具典型性特征之構件。為便于分析,以傳統木構架形態為主,忽略其功能、技術等因素,作為純粹的造型現象,將形態要素進行抽象與分解,探求其視覺特性,挖掘出傳統木結構建筑形態的構成之美。

  (一)傳統建筑木構藝術的構成要素形態分析

  點、線、面、空間是建筑設計的基本語言,是現代設計構成的基本元素[4]。雖我國傳統木構建筑建造之時并未以現代設計元素的意識來運用,但就其形式而言符合現代設計元素的應用原則與規律,故可以運用現代設計方法的角度去分析傳統木構建筑,分析其形態內涵,探討出其當代審美價值與意義。

  在傳統木構架建筑中,精致的構造節點可以強化建筑的整體性以及表達清晰的建構邏輯。“榫卯”結構大多處于木構件之間的連接與交叉部位,故可視為“點”的基本構成要素。以榫卯連接的結構方式,使得梁柱、檁椽等構件均以軟連接的方式形成體系,使整體結構具有良好的柔韌性能,不易斷裂、倒塌,且構造結合巧妙。

  “梁柱結構”因其形式可視為基本構成元素的“線”。其因搭接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構架類型,受傳統等級制度的影響,梁、柱的長短和粗細因房屋的規模和大小不同有一定的形制限定[5]。柱上承水平的梁或檁等,形成傳統建筑的屋頂部分,梁平行于臺基,給人穩定、安全、永久的感覺。垂直的柱和水平的梁互相交織既可以分散受力承重,又可互相牽制形成空間構架,形成傳統建筑中的基本組成單位“間”。傳統木構架用梁柱搭接,以隔扇門窗等填充,圍合成矩形的立面,呈現安定的秩序感,給人簡潔、規整的心理感受。

  這些作為基本構成元素的“面”輕盈通透,可以根據空間的功能需要做成墻面來分隔空間。利用這些無限的空間界面將外界自然之景選擇性的收納其中,給予觀者身臨其境的無盡遐思。“間架”一詞常被用來形容建筑的形制與規模,是傳統木構架基本構成元素“空間”。垂直的柱和水平的梁構成的單元體,體積感強烈,尺度明確,空間搭接方直,給人以莊嚴、平穩的心靈感受。同時,搭建間架的梁柱是積極的形態,而中間虛無的空間便是消極的形態,梁柱限定了虛無空間,二者相互依存。在不同的氣候和環境下,其意在建造居住空間而不定義具體功能,具有獨特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二)傳統建筑木構件藝術形式分析

  傳統建筑木構架體現著中國傳統美學特征,它表現在自然、藝術、造型、韻律等很多方面。這種渾然天成的美,最為本質的來源是木構架的形態,倘若摘除一梁一柱,便讓人生出無限遺憾之感。木材因其獨特的材料特,形制清晰完整,結構演進富有邏輯性。而其中的連接構件,雖規格、用途各不相同卻都完美的安置在結構中,既巧妙解決了建筑的實用功能性問題,又體現了充滿理性的建筑美。

  1.梁柱結構

  中國傳統建筑最基本的結構為木構架,木構架的結構形式就是梁柱式結構。木構架在臺基上立柱四根,柱頂施梁枋,組制成一“間”,通常一座單體建筑物由若干“間”組成。柱上架梁,梁的首尾承檁,以此搭建成屋身結構,此后檁上排列椽子,柱中間用枋連接,椽上再鋪望板等,以此形成屋頂結構。整個屋頂的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接,房間的跨度越大,梁承載的負荷也就越大,因而傳統建筑在選材時,對于作為梁的木材選取尤為慎重,所謂“棟梁之材”見微知著。

  傳統木構建筑的梁柱結構,構件之間既有密切聯系又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以滿足人類居住的需要和抵擋外界自然力的破壞。梁柱結構體現了古人在建筑設計方面高超的智慧,并且對于自然力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同時,它表達出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獨特的風度韻致。另外,梁柱除了作為木構架的功能構件之外,因其雕刻的圖案或彩繪也成為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例如故宮太和殿室內外梁枋上的和璽彩畫,表現了建筑莊嚴崇高的氛圍。

  2.榫卯聯結

  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的主要連接方式。因其不同方向開有卯口與各個方向的榫相咬合,所以受力均勻,具有高強度的穩定性[6]。由于梁柱結構不限定墻體的特征和榫卯結構特有的性質使得木構架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在適當范圍內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當地震來臨時此變形可以抵消一部分的力,減小結構的地震回響,從而使木構建筑具有“墻倒屋不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榫卯結構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工藝技術,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體現著勞動民族驚人的智慧,不僅在傳統建筑中應用廣泛,在中式家具中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不用鐵釘而用榫卯連接的家具和建筑,長年累月而不壞,體現了榫卯結構嚴謹的實用性和合理性。榫卯結構的卯口與榫的形態以及咬合連接方式極具智慧與藝術性,是自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

  3.屋頂梁架

  傳統建筑外形最具特色的特征便是屋頂形態,其構成核心則是內部構架。在樣式豐富多樣的傳統屋頂形態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為基本的兩種屋架類型[7]。抬梁式又稱疊梁式,主要用梁柱撐持及傳力,在屋基上立柱,柱頂架梁,梁上放置短柱,其上橫梁,檁承接于梁的兩端,就此層層累積而上,可以形成較大的空間進深與跨度,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間建筑,整體厚重大氣。

  穿斗式建筑構架,檁直接放置在柱頂之上,柱間不設梁而直接用穿枋連接,構架柱距排列繁密,以此增加了整個構架的穩定性,不易塌陷,同時也可以使用較小的木材替代難以尋找的大木料,使結構簡潔輕盈,成本較低。同時,穿斗式的局限性也顯而易見,柱距較密不易形成相互連通的大空間,木料小而不能承受較大荷載。

  因此,穿斗式多應用于南方的民居和小型的寺廟,具有靈活的適應性。二者恰好構成了互補機制,適用于不同的環境,而且有時會因需要混合使用。屋頂構架結構開敞有序,受力均勻合理,結構邏輯清晰明確,具有突出的功能美與真實的結構美。

  二、傳統建筑木構藝術的現代語境分析

  拔地而起的中心地標,突然消失的城市,現代的建筑似乎在迷霧中踉蹌前進。一方面是完全脫離于地域傳統的奇特建筑,另一方是完全描摹仿古的保守建筑[8],如何達到二者的平衡,當代建筑師們無一例外地陷入了“語境”的思考。傳統木構建筑是基于我國古代自然、社會與人文內涵等形成的,其結構、裝飾等的形成都是外因與內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蘊含豐富,對當代的民族審美及設計文化體系的建立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與意義。

  將傳統木建筑的歷史文脈,地域主義,本土故事和符號置于現代社會環境中進行分析與解讀,有利于學習了解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與應用,可以讓沉淀已久的傳統木構藝術重獲新生命和時代價值,以期建立起民族審美與設計體系,為我所用、為當代所用。

  (一)地域主義與人文關懷

  當代社會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化趨同現象越發嚴重,同時也產生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突出的問題,基于保護歷史文化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現實要求,人們對地域性文化的追求與熱愛越發突顯,民族傳統木構建筑及藝術帶有很強的民族及地域性色彩,蘊含著深刻的地域與人文特征[9],是當地環境的詩意表達。當代社會環境下人文精神的缺失,缺乏意義的場所特征,讓人們失去歸屬感。

  生活環境的異化與冷漠,影響著人們對社會的認同感與融入感。我國傳統建筑尤其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木構建筑,無論在選材還是理念上都崇尚環境育人的理念。在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利用傳統建筑文化中的人文教化與形式審美等功能,潛移默化的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及人們的內心深處,無論是從物質層面的生活環境還是精神層面的道德、倫理以及美學等,對現代社會文化以及人們的價值觀的重塑,對塑造具有中國特色及內涵的文化藝術和良好的社會人文精神都有著極大的應用價值與現實意義。

  (二)傳統文化與創新

  任何社會文明的發展與創新都離不開歷史的積淀,隨著民族文化的覺醒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社會越發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環境、產品與信息等方面建立有效的連接符號。社會的不斷進步,要求文化必須創新發展。木構建筑及藝術的造型和結構以及思想內涵體現了先民文化的精髓與審美理念,代表了傳統文化的典型性形象,它承擔著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全球化與地域化的責任并發揮著構建與創新的作用。

  木建筑的選材因其優良的特性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給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隨著木質材料研發技術的日趨成熟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挖掘傳統木構藝術潛在的藝術表現力極具現實意義。分析研究傳統木構特有的結構邏輯和文化語言,再運用效率和精度都大大提高的現代化加工方式和多樣的設計方法,讓傳統的木構建筑煥發重生的光彩,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且不失文化底蘊的現代物質與精神產品。

  (三)符號特征與文化生態性

  當今社會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碰撞已無法回避,社會文化應該從跨文化的視角與組合方式來重新審視。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應處理好歷史性和現代性、地區性和全球性的文化交互問題。傳統木構建筑及藝術是滋生于民族血脈中的細胞,深深地植根于民眾的記憶中。傳統木構藝術的設計符號既可展示文化底蘊,又具有標示性的功能。其形式、特征鮮明,帶有豐富的符號內涵與拓展的可能性,將其轉換為現代的語言符號形式,不僅可以清晰自然的展現建筑風格,又可直接凸顯意蘊豐富的意境之美。

  因傳統思想文化的復雜性,傳統建筑無論在整體上還是細節上的裝飾符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精細化和繁雜性,基于當代社會的現實情況,在現代木建筑的創新中融入傳統符號時適當地抽象簡化,一方面可廣泛應用于建筑環境、生活產品、視覺信息等社會各個領域,另一方面,有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東西文化的交融與創新,實現文化生態健康和諧發展。

  三、傳統木構藝術審美意境表達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構架為主體結構,不僅形態獨特實用,而且裝飾美觀大方,實現了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統一。其建造的法式因當時的政治制度有嚴格控制,故不同的建筑類型和間架均有不同。同時其搭建連接方式也有著固定的規定和制式,這與物質材料和技術結構息息相關。不同的建筑形式,采用不同的結構處理方法,同樣的結構處理方法又因所處的時代審美觀念而不斷變化,其形態系統構成延續千年至今,有著特定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心理結構,凝結著民族的審美意識。其固有的精巧和神秘性是其他磚石結構無法比擬的,突出表現在結構形式與審美意境的統一。

  (一)木構藝術形式的美學特征

  中國傳統木構藝術形態,線條優美、比例均衡、色彩清麗、韻律和諧,這些特性與傳統建筑結構一起構成了完整的中國傳統建筑的造型美學。木構藝術形式的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建筑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其形式美學與結構密切相關。在藝術手法上使用比例分割、韻律節奏、層次關系、尺度關系等藝術手法來塑造傳統木構建筑的美。蘊含古人時空觀的傳統建筑平面布局確定了木構藝術的搭接邏輯,傳統木構建筑靈活的立面形態與其構造密切相關,筆直的梁架與彎曲的屋檐在變化中保持和諧統一。

  又因木材輕盈柔韌的可塑性,在建筑形式上產生了多種獨有的藝術形式,例如斗拱、飛檐、藻井等。在裝飾方面,形成了一套獨樹一幟的色彩系統,森肅清冷的青綠系統、富麗鮮明的紅黃琉璃,不僅冷暖交替有序,韻律節奏感強烈,而且極為講究和經典。這些造型美和裝飾美是外在之“形”,直觀地體現出內在之“神”的民族精神特質和精神內涵,也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達到了自身的“神形兼備”[10]。

  (二)力與美的融合

  中國傳統木構架的美,不只是功能靈活多樣,且實用性很強,強大的荷載力和講究的美學規律,表現了力學與美學的完美融合。起支撐作用的木柱在外觀上給人以沉穩感覺的同時又能起到很大的力學穩定性,且比例合理勻稱,達到了結構與藝術的統一。梁柱框架與屋頂連接的過渡空間出現了承重的構件,屋檐下遠遠望去如雕刻般立體深邃,其色彩與屋頂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給人以視覺的愉悅。在立柱頂端、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由弓形的短木和穿插的方形木塊互相咬合的連接構件即是“斗拱”。斗拱是一個結構精巧、具有很大荷載能力的整體,它把屋頂荷載傳遞到柱上,層層疊疊,縱橫交織[11]。

  其在梁下有規律的重復排列或有秩序的變化,形式整齊一律、對稱均衡,層次疊加而富有多重變化之美。它不僅是一種鮮明的結構,也表現了傳統建筑極強的耐力性格。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的斗拱,規律排布在屋頂中,配合傳統建筑令人舒適的比例分割,體現了積極意義的實用理性和精神性魅力。

  (三)裝飾與韻律的和諧之美

  傳統木結構建筑中,除卻基礎的木構框架,還有其他起裝飾性作用的附屬構件,包括彩繪、雕刻等。這些裝飾在起到審美作用的同時,并沒有脫離基礎的功能需求,藝術手法深思熟慮而目的明確。從比例上看,在傳統建筑立面的三段式中,屋頂是屋身加臺基之和,基本占建筑的三分之一,且屋頂構架構件繁密,構造復雜,是木構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這種特意營造的“大屋頂”形態是中國傳統建筑最為顯著的標志[7]。

  從形式上看,傳統木構建筑整體的平面和立面呈幾何形,屋檐的轉角處不是常見的水平直線,而是四角微微翹起,以曲線的形式呈現。從裝飾上看,彩繪和雕刻程式化的裝飾在各個構件上,這些構件又按或連續,或漸變,或交錯的韻律布置而成。這種比例均衡、曲直對比、井然有序的體現,形成了生動的韻律感和節奏感[11]。

  此外,傳統木構建筑的裝飾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大小、位置、題材、數量、顏色、紋樣等各不相同。比如屋頂造型王府只能用清逸俊朗的硬山頂,而皇宮采用的是氣勢恢宏的廡殿與歇山式屋頂;另外屋頂上的脊獸裝飾,在數量上也有嚴格的規定。這些都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筑獨一無二的裝飾風貌。

  (四)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中國傳統建筑最基本的哲學內涵是“天人合一”,其中蘊含的辯證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起點,樹立了“和諧”的意境觀[12]。傳統木構建筑不僅能夠成為遮風避雨的安居之所,更是古人連接自然的橋梁。在中國傳統美學觀念中“意境美”是最具民族價值觀、審美觀的代表。意境的本質是追求意與渾境,重點在傳神,用內心世界理解客觀對象的外在之形。傳統木構架為實,具體可感,可拆可裝的墻面為虛,給人以通透輕盈的視覺感受。

  二者結合便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哲學性遐思。木料樸素自然,給人親切、自然的感受,在木質的墻面上分割花窗,甚至懸掛落、布幔,更甚于完全通透地與外界自然環境無限接近,與庭院中的遠山遠水,構成一幅幅幽遠寧靜的“山水畫”。整幢建筑仿佛置身于無限的自然,可引發觀者無限聯想,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精神統領“天人合一”表達了人與自然、景與情的和諧統一,傾心獨具的精巧構思,展現了中華民族獨到的審美觀念。

  四、結語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傳統建筑木構藝術在培養審美情趣,開展美育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另外,當前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為傳統木構架的研究和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了解其形態特征和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以此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洪.中國文學寶庫:唐宋散文精華分卷(精裝)[M].北京:朝華出版社,1992.

  [2]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N].文藝報,2018‐09‐03(001).

  [3]汪俊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價值與運用[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4):97‐101.

  [4]石鐵矛,蔡強.構成與建筑[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藝術類刊物推薦:《藝術研究》(季刊)創刊于2004年,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管、主辦的藝術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其辦刊宗旨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面向全國藝術類高校及藝術界人士,突出學術性,為藝術理論研究、藝術創作、藝術教學提供探討平臺。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