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3-0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隨著課改的到來,不止是中小學對于實踐教學越來越重視,不再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很多高校也開始隨著時代步伐前進,幾乎高校的音樂系都有關于音樂史的理論課。不僅僅是為了向學生講述音樂的發展歷程,還有音樂整體的架構和各自的風格。通過對這門課程的
摘要:隨著課改的到來,不止是中小學對于實踐教學越來越重視,不再“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很多高校也開始隨著時代步伐前進,幾乎高校的音樂系都有關于音樂史的理論課。不僅僅是為了向學生講述音樂的發展歷程,還有音樂整體的架構和各自的風格。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在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覺和自身素養的同時,還能夠幫助提升對其他學科的認識。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實踐教學,現狀
很多人都認為歷史只是對過去的一種記錄。對于音樂史而言,它不單記錄了人類在音樂這門藝術上的發展,更是關于音樂獨有的歷史魅力,最后延伸成為一門音樂歷史學科。中國音樂史主要以古代音樂和近代新音樂最有代表性,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從不同的音樂形式里感悟歷史價值。中國音樂史歷史悠久,在整個音樂的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及含義。如果讓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素養和教學水平。
一、音樂教育的普及
(一)音樂教育是教育和音樂兩個不同領域的一次重要結合,是文體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整個音樂范疇里,音樂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決定了藝術文化的繼承。音樂和教學相輔相成,但是和高校中的音樂教育相比較,高校中的音樂教育不僅是要學生掌握一門專業基礎知識,而且把音樂當成了傳播文化教育的手段,起著陶冶學生情操的最要作用1。
(二)高校中開設了很多音樂相關的課程,諸如:樂理、聲樂、西洋樂民族樂器等,甚至還有中西方的作品鑒賞、中西方音樂歷史發展進程、音樂與美學之間的關聯等等。這些課程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身素養,同時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中國音樂史是一門史學類的學科,不僅是對音樂發展歷程的教學,更是一種我國在音樂上全方面的展示。中國音樂歷史如浩瀚星海,通過教師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對音樂更透徹的了解及學習。
二、中國音樂史課堂的現狀
(一)在新課改后,為了避免減短了課堂時間,但是教學內容依然過重的沖突,關于音樂理論課程被大規模的刪減,很多高校的有關課程只保留了一個學期,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教學內容變得繁重,很多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滲透知識點。
(二)教師教學方太過單一,在對中國音樂史教學時,最基礎的方式就是滿堂灌,利用短短幾十分鐘的課堂時間,單純的講述中國音樂史中某段時期的或者某個風格流派的歷史性質和理論性,造成學生對于知識點很片面的了解,并不能深刻的體會其中的意義。
(三)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但是很多教學內容還是由教師來做主導。這種教學方式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只是在有限的時間里,被動的接受了知識點的教授,很容易造成學生對于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較差的現象出現。
(四)很多教師認為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手段就是考試,所以也造成檢驗學習方式的單一化,沒辦法開發學生發散性思維,也沒辦法檢驗學生是否全面的了解中國音樂史。這種方式雖然起到檢查學生學習質量、教師的教學質量的效果,也能起到及時發現學生對知識點的哪部分有缺失,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充和詳細的講解,也能夠讓教師看到自身的不足,能夠在改變教學方法的同時提高教學水平的作用。但實際上在教師教授內容時,并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在針對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學生只能通過查看大量的理論和文獻,才能夠勉強對問題做出解答。也必然造成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高。
(五)在教學內容結束后,教師為了檢驗教學效果,一般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課堂上提問的方式,先給學生心理上的造成一種壓力,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獲取的積極性;另一種不同于提問,需要以書面方式來作答。教師認為這是一種很有必要的教學手段,可以通過知識難點的總結,起到知識鞏固的作用。
三、有關中國音樂史教學的一些建議
(一)教音樂史的教師,必須要對中國音樂史有明確的認識,自身素養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提高,因為中國音樂史教授的不僅僅時有關于音樂方面的知識,還設計到有關于其他學科的知識。在教學內容形式上,不單單要讓學生明白音樂的基本形式,還要涉及到音樂不同時期產生的不同效果。很多音樂的都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所以專業的音樂教師一定是知識淵博,能夠談古論今,這樣才能準確無誤的把中國音樂史的歷程詳細的在課堂上呈現出來。
(二)藝術來源于生活,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音樂也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雨洗禮。中國音樂史在教材的編寫上也是根據社會的發展歷程來進行的。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音樂史都力求在教材上最大程度地還原當時的背景。雖然教材知識文字表述,但是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靈活掌握,將單一的音樂教材變成豐富的知識大百科,讓學生在了解音樂史的過程中也能夠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三)現在的教學內容已經改進了很多,不再是死板的板書,口頭講述,更多的是利用多媒體教學配合教學,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只是利用PPT將黑板上的板書用播放圖片的方式展現出來。教師可以配合多元化的課件來提高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興趣,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2。
(四)對比較有代表性的音樂進行詳細的剖析。
中國有很多關于民間傳說的音樂題材,教師在教學內容開始之前,可以準備相關的圖片和影視化作品,讓學生先對音樂背景有所了解,然后邀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故事演繹,最后選取比較經典的選段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詳細講述,這樣不僅讓學生在音樂上有更為直觀的感受,也能夠通過教師的講解有更多關于音樂上的靈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水平。
四、結語
在以素質教育為前提的教育體系下,不管是音樂教育是專業的還是高校的音樂課,中國音樂史在這個教育體系里都有擔負著培養全能型人才的使命,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對音樂史透徹度。教師多開展于專業有關的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考核不再單純依靠成績來評定,都能夠改善學生的積極性。
注釋:
1.孫穎.試論中國音樂史的實踐教學現狀[J].藝術評鑒,2016(2):145-146.
2.吳雨華.試論中國音樂史教學[J].北方音樂,2016,36(2):4-4.
音樂方向期刊推薦:《民族音樂》(雙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云南省文化館主辦。是全國唯一民族音樂專業期刊,讀者遍布27個國家及地區,融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大眾性、世界性為一體,突出民族音樂主題,打造世界民族音樂品牌。雜志版式設計活潑大方,圖文并茂,全彩色精美印刷,突出民族特色,并隨刊贈送少數民族原生音樂實地采錄VCD/CD光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