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3-0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本文以博物館講解人才傳播力的提升為論題,基于江西省金牌講解班六年來的教育教學探索與實踐,提出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的引入,是講解人才在擁有歷史文化知識積淀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傳播力提升的關鍵。 【關鍵詞】講解員,播音主持,傳播力 2018年
【摘要】本文以博物館講解人才傳播力的提升為論題,基于江西省“金牌講解班”六年來的教育教學探索與實踐,提出“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的引入,是講解人才在擁有歷史文化知識積淀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傳播力提升的關鍵。
【關鍵詞】講解員,播音主持,傳播力
2018年,是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政策實施的第十年。十年間,越來越多的參觀者走進博物館、紀念館,接受歷史文化、民族傳統、愛國主義等多方面的教育,這對于提高民眾文化素質和建設國家精神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就在2017年底,中央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更是掀起一股博物館熱,讓眾多百姓自覺自愿走進博物館,領略中華文明的精粹。但值得反思的是,博物館講解人才的匱乏及講解水平的不均,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參觀者的體驗和博物館的聲譽。博物館講解員作為博物館與參觀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肩負著讓文物“活”起來、讓文明“傳”下去的神圣使命,提升博物館講解員的“傳播力”,某種意義上就是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2012年10月,江西省旅游發展委員會與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簽署協議,聯合成立“金牌講解班”,開展江西高端講解人才培養工作,旨在推進江西旅游強省建設,使江西旅游服務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2014年,贛南師范大學也開始了“金牌講解班”的辦學。經過六年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江西省“金牌講解班”已逐步形成突破專業壁壘、學科限制——引入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注重教學成果實踐檢驗的講解人才傳播力提升路徑。其中“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的引入,是講解人才在擁有歷史文化知識積淀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傳播力提升的關鍵。
一、引入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的依據:共性特質
博物館講解員與播音員主持人,都有著“形象代言人”的角色身份,發揮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他們都是通過言語傳播方式,面向普通民眾開展宣教服務,肩負著傳承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兩者的共性特質,是講解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入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的依據;而兩者的主要差異在于工作場景的不同,播音員主持人是通過大眾媒介進行“擬態人際交流”的言語傳播專門人才,而博物館講解員是面對面地與講解對象進行言語交流,完成傳播任務。
(一)工作方式:言語傳播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從1963年開辦至今,已有55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有稿播音”訓練體系,且正在持續完善著“無稿主持”的教學內容,已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播音員主持人,他們的有聲語言表達,不僅是全社會的典范,甚至一定意義上起到了提升國民語言能力的作用。將成熟、科學的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引入講解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僅切實可行,而且行之有效。
(二)工作對象:普通民眾
因為傳播的對象是普通民眾,所以播音員對于稿件中的長難句,要采用受眾最易聽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主持人的語言則要求化深奧為淺顯、化道理為故事、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有趣。同樣的,對于講解員而言,面對普通群眾,其工作既要“有備而來”也要“隨機應變”。無論是給定講解詞的準備還是參觀者提問的應對,都可以參照播音主持能力的訓練要求及訓練方法,目的是讓參觀者短時間內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并領會其中蘊含的理念。
(三)工作性質:服務宣教
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大眾傳播環節中的人際傳播元素,既要有人際傳播的親和力,也要有大眾傳播的公信力;既要有滿足受眾期待的服務,也要有引領受眾思想的宣教;其身份既是陪伴受眾的好朋友,也是黨和政府的代言人。播音員主持人在這些關系中找到平衡點、把握好分寸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為博物館講解員訓練提供了參照。
(四)工作使命:文化傳承
播音主持專業教育強調有聲語言表達是“人文精神的音聲化”,技能技巧的訓練過程中,通過營造引人入勝的教學氣氛,讓學生的體驗、認知、感悟乃至創作自覺進入“審美空間”,不僅實現“信息共享”,而且還有“認知共識”和“愉悅共鳴”的文化品質追求。倘若講解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也貫穿對“文化自覺”和“言語品質”的追求,博物館所要傳遞的國家觀念、文化形態就能滲透給參觀者,增強國民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二、引入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的原則:循序漸進
播音主持專業的訓練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但關于“序”的安排及遵循,也一直在探索與實踐。比如“語音”、“發聲”孰先孰后,“有稿”、“無稿”孰早孰晚等。把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引入講解人才培養過程,同樣需要面對這一問題。為了兼顧教學系統性與連貫性,在明確音聲是基礎、感受是核心、表現是關鍵、效力是目標的基礎上,“金牌講解班”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課程安排的主要思路是,以“講解實踐帶動教學”且“階段問題有所側重”。
(一)打好基礎:規范語音、科學用聲
“金牌講解班”面向全省本科院校一年級學生招生,通過面試,選拔的學員普通話及嗓音條件都有較好基礎,但常見問題仍然存在。語音教學要突破的瓶頸,是在糾正系統性發音錯誤或缺陷的基礎上,訓練出順暢自然的語流。語流的標準,并非停留在靜態音節上,而是運用于表情達意中,所以需要在講解實踐中予以把握。發聲教學按照播音發聲以中低聲區的實聲為主、虛實結合、圓潤清晰、幅度不大但層次豐富的要求,能讓講解語言更具分寸感和親和力。學生掌握了科學的用聲方法,學會用氣息支撐聲音、用口腔改善共鳴,可以避免實際工作中因講解時間長、強度大而導致聲帶受損。
(二)抓住核心: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講解員的講解,不是簡單地背誦或程式化表演。借鑒播音表達的規律,講解員要經由文物、圖片、講解詞,切實感觸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并由此領悟其背后的精神實質和文化意蘊,進而產生鮮明的態度、真摯的情感,形成一觸即發、一吐為快的表達愿望。經歷這樣“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創作過程,講解員便能將自己的性格氣質、人生閱歷、知識積淀和審美情趣融于言語傳播過程中,形成獨特的講解風格,也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三)把握關鍵:生動演繹、靈活應對
豐富的感受需要通過生動的演繹送達參觀者,才能產生傳播力。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眼神、表情、手勢、走姿,這些都要有意識地在講解過程中加以運用,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倘若播音表達訓練為講解員的“有備而來”奠定了基礎,那么即興口語訓練,則是要進一步強化講解員的“隨機應變”能力。面對年齡、職業、學識、志趣、性格千差萬別的參觀者以及他們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講解員要“因人施講”、“因人施策”,靈活調整講解內容、講解方式,從容應對突發狀況、巧妙化解尷尬局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明確目標:打造品牌、創意傳播
在媒介化社會,博物館不僅要深挖其文化底蘊,而且要有品牌經營與社交傳播的發展理念。講解員作為博物館人格化的傳播符號,是博物館品牌形象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秶覍毑亍分械奈奈“守護人”,角色化的演繹、接地氣的呈現,拉近了觀眾與文物間的距離,讓觀眾對文物本身及其背后歷史的學習成為自覺、自愿,也給了我們啟示。新的時代語境中,如何在線下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講解活動,又在線上進行視聽兼備、深度互動的推廣,應成為博物館管理者及其講解員努力探索和實踐的方向。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旅游市場營銷、文化創意產業與主持傳播、節目策劃等的教學融通、整合,或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三、引入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的啟示:跨界復合
從全國范圍來看,旅游高等教育與播音主持高等教育都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唯“專業”論的教育模式,折射的是辦學定位的不清晰、辦學特色的不鮮明,所以畢業生很難形成差異化競爭。“金牌講解班”立足江西省委、省政府建設旅游強省的戰略部署,瞄準旅游產業發展對高層次講解人才的迫切需求,將播音主持能力訓練模塊納入人才培養過程,讓擁有一定歷史、文化知識積淀的學生具備語言傳播能力并發揮語言傳播效力,從而實現內在素養支撐基礎上的傳播力提升。培養成效顯著、就業情況良好。
換一個角度,倘若從播音主持專業教育過往專門針對大眾媒體培養語言傳播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中跳出來,從中提煉出語言傳播能力培養的普適規律,并與其他相關應用領域的知識有機結合,就可以將播音主持專業拓展為可涵蓋更多不同培養方向的語言傳播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且擁有可持續發展素質的跨學科復合型語言傳播人才。結語《國家寶藏》的制片人、總導演于蕾在接受專訪時說:“一個好的節目就應該是一個好的講解員。節目是在彌合大家對歷史、對博物館之間認知的斷層。”[1]換言之,一個好的講解員,除應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積淀,還應該是一個好的節目策劃人、故事演繹人,這樣才能發揮內容傳播力、形成文化影響力!
注釋:
[1]李煜冰.用故事與歷史長談,繪出千年感動——專訪CCTV《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于蕾[J].中國廣告,2018(09).
參考文獻:
[1]蘇凡博.新媒介環境下節目主持人傳播力概念考辨[J].廣州大學學報,2016(08).
[2]朱虹.金牌講解班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實踐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6(02).
相關期刊推薦:《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58年,是由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刊物。所設欄目:經濟、法學、政治、語言文字學、外國文學、漢語言學、圖書館學情報學、上海文化。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