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2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想做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需要人們去積極思考與探索,本文以生態美學、文化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門類學科知識為基礎,力求以美學為主導的多重視角,來審視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美學,城市文化,空間 一、歷史文化
摘要: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想做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需要人們去積極思考與探索,本文以生態美學、文化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門類學科知識為基礎,力求以美學為主導的多重視角,來審視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美學,城市文化,空間
一、歷史文化與人文景觀
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所在的地區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與文化,這一帶曾經是金上京故地,金源文化的發源地,這一中華文化支流對哈爾濱乃至黑龍江流域至今仍留有一定的影響,其特點在于保持有女真(滿族的前身)等少數民族的風格特征。
上世紀初葉,哈爾濱市曾經生活著漢、滿、蒙、朝、俄、猶太等民族,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使這里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中心。山東、河北等闖關東的漢民族在此形成了關東黑土文化,滿、蒙、朝等則有少數民族文化,俄羅斯民族帶來了歐洲文化及東正教,猶太民族則在這里留有猶太文化和宗教,后二者使這個城市別具異域風情,故而哈爾濱市素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美稱。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對城市的建筑風格產生巨大的影響。
首先是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古典式建筑,它的外形、顏色多為紅漆圓柱、飛檐、瓦片屋頂,帶有莊嚴、肅穆、沉靜、祥和的特點,代表性建筑有文廟、極樂寺、哈爾濱第三中學等。其次,20世紀初,在俄羅斯興起的“新藝術”運動,給哈爾濱市的建筑物帶來了歐化藝術風格。
這一運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注重建筑物外觀的整體和諧,流暢的線條,欄桿設計為圓弧形,飾有鐵藝雕花,墻體拐角也為圓弧形,并保持俄羅斯傳統的圓形尖頂式結構。俄羅斯東正教教堂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保持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的莊嚴、肅穆的風格。代表性建筑物有馬迭爾賓館、索菲亞教堂等。二戰之前,一些猶太人避居于此,建設了具有猶太民族文化和宗教意味的民居和教堂,也給這個城市增添不少色彩。
因此,哈爾濱市的建筑風格應當是將傳統與現代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保持其地域特征。具體來看,對于居民社區的建筑,可以適當保持中華民族古典式的建筑風格,這也適合哈爾濱市居民的生活心理需求;對于高等學校教育園區,則可以采取現代風格與古典風格相交匯的方式,既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理念,又凸顯出現代化教育的特征。
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建筑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對于行政區域、高科技園區、工業區等,可以用現代化的建筑風格為主,彰顯出宏大、創新、高效的現代理念,比如市政府及其周圍建筑;對于博物館、文化場所、旅游區則可設計為充滿異域風格的俄羅斯建筑,因為在這些地方,建筑設計師更能夠充分體現其設計理念和藝術特色,美學價值更高;對于郊區農村建筑,則可以體現東北民居建筑風格或設置一些少數民族特色的民俗村。
二、空間布局與美學效應
哈爾濱的城市空間結構為“一江兩城”,又是歷史文化中心的大城市,這就決定它應采取“雙核心式”的城市發展模式。江南城區主要以工商業、貿易加工等傳統經營模式為主;江北城區則以行政、文化教育、高科技產業、出口加工為主。
二者在城市功能上實行互不干擾、功能互補,避免重復建設。江南老城區已形成固有的“環形”布局模式,而江北城區的規劃則可借鑒深圳市的“組團”布局,為什么采取“組團”布局而不是“環形”布局?原因在于江北特殊的地形地貌、交通狀況決定了不能搞“同心圓式”的布局。“組團”布局的優點是能夠集中發揮每一片區的功能特長,提高效率,合理利用資源、能源,如市政府的行政功能,江北教育園區的文化教育功能,松浦、利民開發區的工業經濟等。
以目前松北區的地形地貌來看,松花江與呼蘭河兩個水系給松北新城提供了良好的水環境,松北區的大片原始田野地形也極有利于綠化系統工程展開。在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綠地環境的整體性,將各種形式的綠色景觀連綴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整個城市處于綠色氛圍之中。當今國外提倡的建立綠色廊道的設計理念值得應用,廊道的價值之一,就在于它把城市內分散的綠色斑塊聯系在一起,進而使綠地由分散而合成一個整體性的結構,并且遵守“整體大于部份之和”的規律,增強綠地的效用。
很明顯,綠地在整個城市空間中的所占比例越大,就越能給居住民帶來優質的環境,但這又與居住用地、公共用地發生矛盾。國外通行的慣例是三個三分之一的原則,即建筑、綠地、公共空間各占三分之一,我們聯系到中國乃至哈爾濱市現有的實際情況,解決居民的居住與工作、生活用地應放在首位,綠色用地必然有所減少,但應該有一個基本標準,以保證城市居民對綠色的基本要求。城市空間布局合理會呈現出形式之美,對稱、平衡、和諧、合乎比例等特點都會產生美感,加上綠色環境對城市的整體覆蓋,生活于其中的人類將會體驗到空間形式所產生的美學效應。
三、生態工業與生態農業
從哈爾濱市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依托江北高等教育大學片區為基地,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帶、海外留學生創業中心和對俄科技產業合作區,對提升新城區的經濟實力、打造數字化城市,建構哈大齊工業走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工業發展區域控制在松浦、利民兩個固定地區出有利于環境保護、集中利用資源和提高效率。在松北新城的郊區建立生態農業帶,一方面推動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所產生的綠地環境也是一個優美的景觀,它與城市公共綠地、國家生態保護綠地共同構成城市綠色景觀系統。
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是在近現代工業給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巨大損害的反思背景下產生的結果,是后現代生態美學思想在當代語境下的具體實施結果,它們的產生與發展是符合歷史要求的,我們在哈爾濱市的工農業規劃中自覺地把生態保護作為基本宗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參考文獻:
[1]章海榮編著.《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曾繁仁著.《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相關范文閱讀:環境美學與工業建筑規劃設計的關系
工業建筑是為工業活動提供場地,工業建筑還要滿足工藝生產要求,因此工業建筑具有占地面積大,投資力度大,污染物多,能源消耗大等特點,隨著群眾和建筑設計人員生態意識的逐漸增強,工業建筑設計改變以往的建筑模式,在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基礎上,考慮到了建筑與環境的和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