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2-1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摘要:學生博物館是學生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場所,能對優秀校園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以弘揚優秀校園文化為重要的價值導向,開展學生博物館的要素建設和運行機制建設。 關鍵詞:學生博物館,校園文化,要素建設,機制建設 博物館以征集、典
內容摘要:學生博物館是學生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場所,能對優秀校園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以弘揚優秀校園文化為重要的價值導向,開展學生博物館的要素建設和運行機制建設。
關鍵詞:學生博物館,校園文化,要素建設,機制建設
博物館以征集、典藏、陳列和傳播人類環境見證物為使命,為社會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也逐漸成為青少年學習的第二課堂。正是因為博物館獨特的宣傳和教育功能,目前有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在校園內設置學生博物館,意在以博物館的形式向學生和社會公眾公開展示畢業學生的進步和成績。
北京二中就于2006年建立學生博物館,收藏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各屆校友的專著、畫冊等成果,反映了不同時期北京二中學子的點滴收獲以及畢業后所取得的成就,引發學生對校史的關注。學生博物館是對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是學生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場所。
在大力弘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下,搭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承載優秀校園文化功能的學生博物館有利于激發廣大在校學生對校園生活的認知、思考,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傳播學校的優良學習傳統,促進優秀校園文化建設。一.優秀校園文化與學生博物館之間的關聯性分析蔡元培曾說過:“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對學生的培育影響著民族的未來。而校園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之間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弘揚優秀校園文化、提高學校精神文化內涵,對于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培育學生的優良作風、傳播高校正能量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向在校學生和社會公眾公開展示優秀校園文化,學生博物館無疑是一種良好的載體。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學生博物館能夠承載優秀
校園文化的內容一般認為,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雖然校園文化的內涵在形而上的層次難以理解和把握,但是可以通過具體的物化的方式形而下地表現出來,如學校精神、校風、校訓等就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精神是“賦予學校以價值、活力并反映學校歷史傳統、學校意識、學校行為風格等特征面貌的一種文化形態”,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校風是學校整體精神風貌的概括,是一所學校師生所表現出來的集體性的比較穩定的精神狀態,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校訓是具體化的學校理念,體現了學校理念的核心和精華,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除了精神文化層面,校園文化也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的內容,校徽、校園景觀、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等都是校園文化的呈現。
不同于一般的校園文化載體,學生博物館承載了一所學校優秀校園文化的諸多方面內容,既包括物質文化方面的實物(學生課堂筆記、活動照片、發明創造等),制度文化方面的班規、校規、德育評定規則等,行為文化方面的法制、自律、禮儀等教育,更是通過上述內容集中體現了校園的精神文化內涵,形式上更加新穎全面,內容上更加貼近學生。
2.學生博物館能夠展示傳播優秀校園文化
傳播,意指傳送或散布。博物館文化傳播是指博物館及博物館人將藏品的信息及其文化活動的資訊,包括文化知識、思想觀念、經驗技藝、文化特質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多種介質方式,傳遞給受眾的一種過程。博物館是文化傳播的窗口。通過博物館,參觀者不僅可以走進過去、了解過去,而且還可以通過欣賞一件件展品接受文化的涵養與熏陶。
同樣,學生博物館收藏了畢業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時使用過的實物,這些事物記錄了他們的校園生活面貌,參觀者可以通過參觀這些反映校友學習狀況和生活痕跡的物品,如畫冊、聽課筆記、社會實踐報告、志愿服務證明等,感受學校的校園文化。作為成長中的校園新事物,學生博物館具有有別于校史館的特殊性。誠然,兩者都是學校面向學生和社會展示成果的媒介,陳列的藏品有交叉處,但是仍具有較大差異性。
校史館是學校的編年史,側重于陳列學校發展歷史、呈現學校辦學過程,匯聚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成果和各項榮譽,而學生博物館是學生的校園生活錄,致力于從多方面展示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面貌,真實還原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學生博物館能夠展示和傳播學校的優秀校園文化,在新形勢下創新優秀校園文化傳播的方式,實現優秀校園文化的新的運行,是優秀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二.優秀校園文化導向下學生
博物館的要素建設學生博物館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館,優秀校園文化導向下的學生博物館更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學生博物館在建設方面除了要與優秀校園文化血肉相融,更要通過環境、館藏、功能等要素的特色建設凸顯其在校園的特殊定位。
(一)環境要素建設迎合學生
審美,映射優秀校園文化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審美體驗是一種心理過程,在審美或欣賞時,人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者外射到審美對象身上,然后再對之進行欣賞和體驗。如果環境要素的建設能夠迎合學生審美,那么學生就能在參觀時對展品和環境引起想象和聯想,在情感上共鳴和契合,從而積累起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每一代人的青春也都有不一樣的色彩。70后感慨知青歲月,80后懷念弄堂生活,90后渴望突破創新,00后更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觸動不同時代學生心靈的物什也都不盡相同。為了學生博物館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博物館在環境要素建設上要以學生的記憶為線索,以學生的審美為導向,搭建起能夠被學生認同的、受學生喜愛的學習和展示基地。主要可以在選址、布局和設備設施三方面施力。
1.選址場所要具有特殊意義
在選址方面,學生博物館要選擇落戶具有學生共同記憶或特殊意義的場所,如圖書館附近、學生活動中心內部、曾見證學校體育輝煌的運動場周邊等。這些場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是高頻出現在學生印象里的位置,是經年累月之后依舊鮮活在腦海里的校園生活空間。來到這里,環顧周圍環境,觀察周邊學生的所思所做,在校學生能從環境射影出來的優秀校園文化中受到感染,激勵自己充實未來校園生活,畢業學生則會勾起自己當年的校園生活片段,油然而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室內布局要體現學校特色
在室內布局方面,學生博物館既要有區域性劃分,又要保持基調協調一致。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也都在創新著歷史,因此在學校博物館的建設上可以考慮體現這種歷史進程的演變。在室內布局上,學生博物館可以以學校的歷史為尺度,劃分為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在布局和風格上都設置有時代的特色。如在照明上80年代學生區域采用白熾燈,90年代學生區域采用日光燈,00年代學生區域采用LED燈,貼近學生的生活狀態。此外,墻面設置可張貼宣傳標語、規章制度等,過道或走廊放置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班級活動、競賽活動的照片,反映學校校園文化的進步和創新。
3.設施設備要匯聚學生力量
在設施設備方面,學生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的優秀校園文化特色,規劃和引入相關設施設備,印刻上學生的痕跡。如以“樂學善思、探究合作”為校園風尚的學?梢怨膭顚W生集思廣益,制作學生博物館設計方案,并在設施設備配備上借鑒學生意見;以“知行合一”為辦學理念的學?梢园l起學生集體實踐設施制作的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生博物館成果上匯聚學生的智慧和努力;以“崇尚節儉、摒棄浪費”為校園精神的學?梢匀谌氕h保、可持續利用等因素,弘揚優秀校園文化。
如位于上海市華山路的上海中國留學生博物館從建筑設計到展示廳的陳列設計,都由留洋的專業人士親力親為。展示廳沒有劃分具體的展區,但是中國的雕花門、日本的和式門、法國的歐式門、美國的金門大橋門、延安的窯洞門和上海的石窟門這六道精心設計、寓意深刻的門,分割了中國留學生在不同國家的留學歷史。
(二)館藏要素建設反映學生生活,蘊含優秀校園文化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展示信息能否有效傳遞,不僅取決于信息的承載體,同時也包括受眾(即觀展公眾),雙方共同作用才能促成信息傳遞的實現,離開公眾,一切信息傳遞活動就會喪失方向和目的。因此,學生博物館在館藏要素建設上需要反映學生的生活,照顧到參觀者的視覺特性及心理要素。
1.館藏標準:具有故事性
首先,在館藏的標準方面,甄選館藏要依據一定的標準。既然定位是學生博物館,館藏標準建設應體現優秀校園文化,以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為主要內容,以反映學生優秀科學文化素養為參考,以宣傳優秀校園文化為目的,制定一整套適合學生博物館藏品甄選的制度或體系。再者,館藏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這些館藏故事不僅能夠激起參觀者的好奇心,吸引他們前來參觀,更能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弘揚優秀校園文化。
2.館藏范圍:具有開放性
在館藏的范圍方面,館藏具有開放性,物件、繪畫、照片、模型、文字構建等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學生博物館的參觀內容。不只是在校學生的物品可以被收藏,畢業學生的學校記憶同樣可以展示在學生博物館中。一本字跡端正的筆記本、一套揮灑過汗水的籃球服、一架親手制作的手工航模等等,只要情感上能引發共鳴的物什都可作為學生博物館的藏品。館藏的類型不一定是實物,影像資料、文件資料同樣珍貴,一段班級上課或聚會的短篇也會讓學生感慨唏噓,一份制作精美的課堂展示PPT也是同學們努力用心的見證。
(三)功能要素建設貼近學生需求,傳遞優秀校園文化
學生博物館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博物館。優秀校園文化導向下的學生博物館在功能要素建設上既要升級功能硬件,又要注重功能內涵提升,既要吸取同類博物館的經驗,又要突破現有的框框,確立從形式到內容全新表現力的思路。
1.形式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
隨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發展軌跡和人們的生活與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然而傳統博物館大多依舊停留在簡單的展品陳設和枯燥的講解階段,有些甚至沒有講解,服務形式千篇一律,服務內容蒼白單一,這些導致了博物館參觀百無聊賴。如果博物館建設能夠在形式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除了展品參觀外輔以影像播放,如課堂上課視頻、獲獎參賽視頻等,條件允許以3D、4D技術加以包裝,這種形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關注,而且能夠鮮活校園,使博物館具有動感,使優秀校園文化外化于形,建成集展示、研究、交流于一體的校園文化特色博物館。
2.內容上增設互動版塊
對現代博物館而言,動態展示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博物館展示的需求,因為觀眾始終處于被動接收的狀態。如果博物館建設能在內容上增設互動版塊,鼓勵觀眾參與到展覽中去,將觀眾從被動參觀的角色轉換到了在互動體驗中欣賞、探索和思考的雙向傳播模式當中,這將會是博物館實現突破的有益嘗試。體驗式或隱性的學習能使學習者用一種直接與感知的方式領會、理解相關知識,承認通過體驗進行學習的力量對博物館來說非常重要。
艾琳·胡珀-格林希爾曾在《博物館與教育:目的、方法與成效》一書中表示“利用博物館或許能夠獲得特定的、即刻的學習成果,但參觀似乎可以提供體驗,并留下了在未來可以形成先前知識的隱性知識。”在功能區域,學生博物館可以在內容上設置相關互動版塊,如校園知識答題闖關、校園游戲PK、觀看優秀學生風采短篇等,也可創設校友互動版塊,以定期遠程視頻互動的方式展開講座或交流,增進校友與在校學生的聯系。這種“沉浸式體驗”和交互式方式與參觀者互動,能夠促進優秀校園文化內化于學生心田。
三.優秀校園文化導向下學生博物館的運行機制
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效、高能的運行機制,一般而言,包括管理體制、運行經費籌措機制、資源共享機制、人才使用機制、評估監督制度等方面的內容。在筆者看來,優秀校園文化導向下的學生博物館的構建有別于一般性的博物館,在機制構建的同時需要著意引入優秀校園文化,從細節處體現良好校園氛圍。
(一)管理機制:組建學生志愿者管理隊伍
對于志愿者界定的定義有很多,國際志愿者協會普遍認為,“志愿者是個人自發性的決定與選擇,以提高人們所擁有的潛能及日常生活品質等,并提高人們彼此間情感聯系的活動。
1”由此可見,博物館志愿者也應該是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的個人,能夠通過自覺的服務縮短博物館和參觀者之間的距離,增強參觀者的親切感和參與感,最終使博物館公益性文化教育的職能得到實現。
首先,成立相關管理部門。為了較好地對學生博物館進行管理,成立職責明確、分工具體的管理部門是必要舉措。成立辦公室,處理博物館有關內外行政事務;下設技術部,負責博物館技術維護;下設展示部,負責向學生征集藏品,組織輪換藏品。由輔導員和優秀學生干部聯合進行管理。
其次,成立學生志愿者服務團隊。通過校內青年志愿者協會發布學生博物館志愿者招募信息,在全校范圍內公開招募志愿者,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促進校園志愿者文化的培育。志愿者除了提供基礎服務外,還要為前來參觀的新生、畢業生、領導、老師進行講解,一定程度上幫助在校學生了解校園歷史和文化。
最后,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在博物館建立之初,安排工作人員到當地的博物館參觀學習,了解博物館的收藏制度和保管編目系統,通過見習取得管理經驗,最后實現管理本土化。針對提供服務功能的志愿者也要在上崗前進行博物館知識培訓,爭取讓每位在校學生都成為優秀校園文化的代言人。
在管理機制上組建學生志愿者隊伍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博物館資金、人力不足的問題,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形成全校參與志愿服務、支持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在這種良好的校風熏染下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水平、素質拓展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傳承優秀校園文化,促進優秀校園文化建設。
(二)經營機制:鍛煉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博物館的日常運作建立在有充足資金保障的基礎之上。政府撥款雖是學生博物館得以運行的重要資金來源,但學校也可以組織在校學生以學生博物館為依托自主設計資金籌措方案,如售賣文創產品、經營咖吧、向畢業生募捐等,既實現學生博物館的擴張和更新,又鍛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首先,組織學生博物館經營策劃案大賽。策劃案也稱策劃書,即對某個未來的活動或者事件進行策劃,并展現給讀者的文本。
組織博物館經營策劃案大賽,鼓勵學生撰寫經營策劃案可以推動在校學生主動了解博物館相關知識、分析營銷機會、開發營銷戰略,開拓在校學生的思維廣度,提升學生的策劃能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其次,加強資金投入,幫助學生創業方案落地開花。以設計、售賣文創產品為例,校園文創產品是優秀校園文化的濃縮和精華,將優秀校園文化移植到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日常用品中,同時傳遞出創意與誠意是設計和制作文創產品的最大初衷。
這些文創作品不但體現了學生的個人素養和個人智慧,也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的優秀校園文化,同時所得收入也能為學生博物館的日常運作和今后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綜上,學生博物館是學校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教育性和展示性場所,在經營機制上不一定以盈利為導向,借學生博物館這個平臺鍛煉、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才是最大的初衷。
(三)推廣機制:推動學生博物館長足性發展
學生博物館是非營利的公益性文化單位,是學校對外宣傳優秀校園文化的窗口和平臺。為了達到對外宣傳的良好效益,學生博物館在建成后要免費對外開放,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將博物館推廣到社會各界,吸引其他學校師生前來參觀訪問,使博物館既為學生所用,又為公眾所用。
首先在推廣對象方面分為對內推廣和對外推廣兩種。對內推廣是指鼓勵在校學生多多參觀學生博物館、積極參與博物館志愿活動,從學生博物館參觀和服務中感受優秀的校園文化,并落實到今后的行動中去;邀請畢業學生重回母校,感受母校文化氛圍,欣賞母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進步和成就,從而增進對母校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對外推廣是指優秀校園文化的對外輸出,即通過學生博物館平臺使媒體、其他學校師生、社會公眾周知學校優秀校園文化,樹立學校良好的社會形象,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共建共享和諧校園。
其次是在推廣形式方面。一是實行“免費開放”政策,這種廣泛推介的方式能夠擴大推廣范圍,使學生博物館輻射更遠。二是口口相傳,利用好的品質和服務使參觀者感到滿意,主動為學生博物館進行口碑宣傳。三是現代化媒體宣傳,利用新穎的活動形式邀請電視、報紙、網絡媒體進行宣傳,輔以微信、微博、貼吧、論壇等自媒體進行聯動宣傳,提高學生博物館的影響力。
最后在推廣內容方面。一是對學生博物館本身的宣傳。在新媒體時代,博物館有效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能夠為公眾第一時間提供第一手資料,因此除了傳統的制發宣傳冊外,學生博物館可以組織在校學生利用新媒體“多點開花”進行推廣宣傳,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網站等,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增進學生博物館的知名度。二是對學生博物館某個項目或活動的宣傳。沒有專業人士的貢獻就沒有大眾的知識獲取,沒有大眾的廣泛關注就沒有專業人士的積極投身。
因此學生博物館可以邀請知名校友進行講座或專業博物館指導老師開展學生博物館志愿服務相關課程,并配合學校和媒體的宣傳,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學習。三是對學生博物館附加價值的宣傳。學生博物館與優秀校園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博物館志愿活動、學生博物館文創產業、學生博物館互動性模式、學生博物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都是學校建立學生博物館創造的附加價值,利用媒體和自媒體進行宣傳報道能夠吸引其他單位借鑒學習,推動學生博物館走出校門,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劉玫.學校文化與“學校精神”[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2013.
[2]彭舟.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形式與意義探析[J].科技傳播,2018.
[3]《主人》編輯部.行業博物館[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4]徐俊賢.博物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D].臺南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2006.
推薦期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