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認知隱喻哲學觀視域下把字句意象圖式分析

發布時間:2018-11-0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語言哲學側重研究語言和人類行為的關系。而要把握好認知隱喻學,必要從語言哲學入手。以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認知隱喻的語言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或經驗現實主義,其顛覆了以往的語言哲學觀。符合認知隱喻的經驗現實主義哲

  摘要:語言哲學側重研究語言和人類行為的關系。而要把握好認知隱喻學,必要從語言哲學入手。以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認知隱喻的語言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或經驗現實主義,其顛覆了以往的語言哲學觀。符合認知隱喻的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的“把字句”結構,通過意象圖式來體現它的哲學色彩,這就證明了第二代認知科學的科學性。由此可見,實現隱喻認知依靠的是人們所具有的身體經驗和知識。

  關鍵詞:認知隱喻,哲學觀,把字句,意象圖式

哲學

  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認為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當中,而且存在于思維和行為當中,我們賴以生存的思維和行為的概念系統從本質上來說是隱喻的[1]。因此,“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是人類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2]隱喻將源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進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而實現隱喻認知依靠的是人們所具有的身體經驗和知識。

  廖正剛和張春陽在《認知隱喻的語言哲學基礎》一文中指出,“哲學是什么?它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而語言哲學是研究語言和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所以,要想把握當代認知隱喻學就必須從語言哲學入手。”[3]可見,語言哲學在認知隱喻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認知隱喻哲學觀

  (一)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認知語言學家在其論著中提出了不同的認知隱喻哲學觀。最具代表性的是萊考夫和約翰遜的1980年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該書提到,“我們提供了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神話之外的第三種選擇。”[1]165“通過一種新的經驗主義神話,這種神話更符合經驗事實。”[1]166“我們否認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是我們的唯一選擇,提出了理解和真理的另一種經驗主義闡釋。

  ……這一概念系統是基于我們和我們文化中的其他成員與他人和與自然和文化環境的日;佣@得的經驗,并由其不斷檢驗的。”[1]171可見,萊考夫和約翰遜批判了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片面性,他們所說的“第三選擇”正是認知隱喻的語言哲學基礎,即體驗哲學,也稱為經驗現實主義。體驗哲學因其對以往語言哲學觀的顛覆,也被視為第一代和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分界線。萊考夫在1986年版的《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范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一書中指出,“……思維產生于人的肉體經驗。

  ‘經驗’在這里不是一種狹義而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它包含了構成實在或潛在經驗的一切。這些經驗或是來自個別生物體,或是來自集體生物體——它們不僅僅是一種感知(perception),如原動性運動(motormovement)等,更是一種生物體內部遺傳所獲得的特質,以及其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相互作用的本質。”[4]這里,萊考夫強調了經驗主義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互動。萊考夫和約翰遜在1999年版《肉身中的哲學:體驗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中提出的具身哲學,更是對經驗現實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國內相關研究中提及的認知隱喻哲學觀。

  束定芳在《隱喻學研究》一書中,依據萊考夫和約翰遜的論證,在批判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不足基礎上,闡釋了隱喻研究的哲學意義,即“隱喻可以使我們通過某一領域的經驗來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2]254這是一種投射性的經驗感知。藍純在《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一書中指出,“在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里,意義被視為是最關鍵的,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語詞(linguisticexpression)和語詞所傳達的概念是怎樣獲取意義的。”[5]國內學者有關認知隱喻哲學觀的研究更多是依據萊考夫和約翰遜的相關成果。

  (二)認知隱喻的哲學基礎

  辯證法(dialectics)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也是關于聯系和發展的科學,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它的總特征,辯證法的三大規律是講發展的,五大范疇是講聯系的。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根本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萊考夫和約翰遜定義的認知隱喻的哲學基礎是經驗現實主義,它的方法論依據是哲學的(唯物)辯證法。

  辯證法即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它區分為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思辨的,亦即經驗的,是主觀辯證法,屬主觀主義;實證的,亦即現實的,是客觀辯證法,屬客觀主義。無論思辨與實證、經驗與現實、主觀與客觀,它們都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梢姡涷灛F實主義的哲學觀符合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也就承認了事物的發展觀。

  發展的觀點強調物質世界的不斷發展,它是指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過程,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客觀的、有規律的。由此可見,認知隱喻的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是辯證的、發展的、運動變化的。同時,發展的觀點還要求我們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又要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因為任何運動并非恒定不變的,人們在反復體驗事物的過程中,也會保持相對的靜止狀態。

  從另一角度看,經驗現實主義在認知隱喻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認知隱喻是通過句式表達體現出來的,而這種表達是基于人的身體,比如,他的腦子飛轉。該句表達的是他的腦子反應的速度像飛一樣轉動。句式通過身體經驗的表達來理解其意義,并進一步從身體經驗擴展到社會經驗。比如,時間是金錢。“時間”和“金錢”顯然具有認知的相似性,所以將兩者對等起來。正如萊考夫和約翰遜所說:“對我有意義的事物自己與我曾經的各種經驗,你沒有體驗過,因此,我不能充分而恰當地把這種意義傳達給你。

  然而,隱喻提供了部分地傳達非共有經驗的方法。我們經驗的自然結構,使得這種傳達成為可能。”[1]225所以說,隱喻架構了經驗與現實的橋梁。為更好地解釋隱喻含義,加深人們的理解,萊考夫和約翰遜還將句式意義的表達,稱之為“概念之先的結構”。他們指出,“概念結構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有概念之先的結構存在,至少部分概念結構源于概念之先的結構。”[4]393同時,他們認為,概念之先的結構有兩種:一是基本層次結構;二是意象圖式結構[4]385。這里,我們要探討的部分源于概念之先的結構就是帶有意象圖式結構特征的“把字句”結構,這類句式也具有哲學的辯證、發展的特點,并符合認知隱喻的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

  二、把字句意象圖式在認知隱喻哲學觀中的體現

  (一)意象圖式結構

  國外學者有關意象圖式概念的闡釋,約翰遜認為“意象圖式是感知互動及感覺運動活動中的不斷再現的動態結構,這種結構給我們的經驗以連貫效應。”[6]Ungerer認為“意象圖式是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世界的互動經驗的簡單而基本的認知結構。”[7]Gibbs認為“意象圖式一般可以定義為空間關系和空間中運動的動態模擬表征。”[8]

  Johnson和Ungerer強調的是意象圖式的動態特征,Gibbs還特別指出意象圖式表征的空間關系。而Oakley則認為“意象圖式是為了把映射到概念結構而對感性經驗進行的壓縮性的再描寫。”[9]Oakley指出,將意象圖式與映射相聯系,是認知隱喻投射的經驗描寫。一般來講,意象圖式大體歸并為四種基本類型,即路徑圖式、平衡圖式、容器圖式、系聯圖式。

  (二)意象圖式的認知隱喻哲學觀

  意象圖式反映了源域向目標域的隱喻投射。源域通常蘊于身體,即身體構造、運作模式。我們以自身為參照并反復體驗,比如,路徑圖式的下位圖式結構“前—后空間位移”中“前”和“后”就是相對于身體的前方為位移的“前”、身體的后方為位移的“后”。目標域則是在反復的自身體驗后轉化為一種經驗,并通過圖式結構表現出來。

  比如,平衡圖式“爭論是戰爭”,源域“爭論”是人的生活體驗,為了更好地理解“戰爭”的特性,選取與其具有相似性的“爭論”加以詮釋,因其出于自身體驗及經驗認知的,也使我們對概念有了更好的理解。萊考夫和約翰遜以容器圖式作為基本圖式類型并指出,“這種容器圖式是憑借人的身體經驗而具有內在意義的。該圖式有意義的構造,基本邏輯就是從這一構造中產生的。事實上,據我們的解釋,被用于集合論模式的集合概念是根據容器圖式而被理解的。

  因此,圖式就不是根據意義假設和其解釋被理解的,而是假設圖式具有內在意義,意義假設的本身才會有意義,這是因為圖式對我們的直接經驗進行了解構。”[4]385可見,意象圖式在表達意義的過程中,需要自身經驗的再描寫或重新解構,這也符合認知隱喻的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

  (三)把字句意象圖式哲學觀分析

  把字句是動詞所表示動作對賓語作出處置,并呈現出位置或狀態的改變。把字句意象圖式將把字句引領的賓語作為隱喻的源域,通過投射的目標域表達概念,并詮釋某種圖式的結構內涵。把字句圖式結構既表達了事物位置或狀態的變化,也體現了運動中的相對靜止狀態,這是事物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發展關系的體現。而系聯圖式則體現了聯系的觀點,它不是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的特征,也就不能作為把字句意象圖式的特點。因此,把字句的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通過路徑圖式、平衡圖式和容器圖式結構表現出來。

  1.路徑圖式

  路徑圖式的結構成分包括源頭、目的地、路徑和方向。源頭作為起點、目的地作為終點,路徑則是連接起點和終點的中間狀態。路徑標明了物體由起點經歷路徑到達終點的過程,當明確指稱終點時,就為運動指引了方向。生活中,路徑圖式是最普遍存在、最易于理解的,比如,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做出努力的過程正是路徑圖式在人們日常體驗中的抽象化反映。

  此外,路徑不只是空間的轉移還代表時間的變化,當空間距離增加時,其時間的消耗也相應延長。因此,路徑圖式的位移變化,包括空間和時間位移兩種?臻g位移圖式主要指“上—下”“前—后”“左—右”“遠—近”“中心—邊緣”等空間方位的改變,時間位移圖式主要是時間狀態的變化。把字句的路徑圖式符合圖式的空間和時間變化規律。

  例如:(1)楊民高書記還把兩袋冬筍提到路線覺悟、反修防修的高度來認識。(古華《芙蓉鎮》)(2)這種態度使他只顧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禍患災難都放在腦后。(老舍《駱駝祥子》)(3)這可把谷燕山的酒都嚇醒了。(古華《芙蓉鎮》)上述例證均運用隱喻映射的方式,將源域或目標域所指的概念擴大、縮小或轉移,在身體經驗的認知基礎上,對空間和時間位移路徑加以闡釋。具體地說,例(1)屬上—下位移圖式,即將“兩袋冬筍”上移到意識、覺悟的高度,這里“兩袋冬筍”喻指類似事件,擴大了詞語本身的概念范疇。例(2)中,以身體部位作為隱喻參照,“腦后”并非真的大腦的后方,而表示“不顧”的含義。屬前—后位移圖式。例(3)中“酒”是名詞性隱喻,嚇醒的也并不是酒,而是喝酒的人。這是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轉變,即由醉到醒。屬意象圖式的路徑圖式中時間位移圖式。

  2.平衡圖式

  任何圖式結構均是以身體經驗為基礎,平衡圖式也不例外。人體的五官構造、臟器排布并非任意的,它們需要通過彼此的平衡關系來保證人的生理機能正常運行。平衡圖式的結構成分包括實體物和平衡關系,這種平衡關系要通過實體物雙方來共同維系。實體物雙方分別代表隱喻映射的源域和目標域,平衡圖式詮釋了源域和目標域的平衡關系。盡管看似靜止,但要達成認知隱喻的平衡關系,雙方要經歷動態的變化過程。比如,要想保持或恢復平衡,就會產生運動。因此,靜態和動態是辯證統一的,平衡也是相對的。

  把字句平衡圖式多以“把A作為/當(v.)作(成)B”句式構成的,A與B分別代表源域和目標域,在反復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心理認同拉近A與B的距離。例如:(4)兩個泥人兒擰麻花似的,把一段短短的返鄉之路,擰成了一條長長的情旅……(徐貴祥《歷史的天空》)(5)可如今他把汽車當作了解救胡玉音母子性命、也是解救他脫離困境的神靈之物。(古華《芙蓉鎮》)(6)這些人,生命最鮮壯的時期已經賣掉,現在再把窩窩頭變成的血汗滴在馬路上。(老舍《駱駝祥子》)把字句平衡圖式將介賓短語的賓語與句式賓語對等起來。例(4)將實體的道路與感情的旅途對等,并將其置于隱喻平衡的關系中,屬平衡圖式。但由“短短的”變為“長長的”,路程本身并沒有改變,但認知感受卻變化了。平衡是相對靜止的,但真實層面與概念層面的路途長短卻發生了變化,體現了動態與靜態的辯證關系。

  例(5)中“汽車”不會成為救人的良藥,但是借助汽車卻幫助他脫離困境,使其變成“良藥”。平衡圖式為了維系彼此平衡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即由“汽車”變為“良藥”。例(6)中“窩窩頭”與“血汗”之間并沒有直接相似性,但卻用“窩窩頭”喻指“血汗”,代表貧苦的付出。3.容器圖式人類在做喝水、進食、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時,可以將自身看作容器。容器圖式的結構成分包括內部、外部和界限。

  相對于身體,物體和情感是在人類生理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隱喻、轉喻等方式表現為容器,這里的“容器”實際上是實體容器抽象化了的意象表現。在生活中,可以作為容器的物體,比如,房子、車子、袋子等等;作為容器的情感,比如,婚姻等。外界事物相對于作為容器的身體、物體和情感來說,可能處于內部、可能處于外部。在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交換過程中,需要經歷進入或排出的過程,由此產生了運動,這也正符合事物發展的觀點。但當運動結束,外界事物與容器的相對位置又是靜止的,這也是物體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體現。

  正如約翰遜所說,“容器為容器里的物體提供保護,抵御外力;容器限制容器內的力;容器內物體的位置相對固定;觀察者可能看到或看不到容器里的物體;容器的包含關系是可以傳遞的。”[6]把字句的容器圖式主要體現出事物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的變化過程。根據容器的變化結果將把字句的容器圖式劃分為容器“進入”和容器“排出”。需要強調的是,因把字句帶有處置性,通常把字句的處置賓語多為外界事物,句式賓語為容器。

  例如:(7)他重新把臉深深地埋進被子,無聲地啜泣了許久。(路遙《平凡的世界》)(8)他真想把那新鮮的空氣連同金黃的陽光一起吸進他灌滿煤塵的肺腑中。(路遙《平凡的世界》)(9)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魯迅《狂人日記》)(10)他差不多把全量的愛傾注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巴金《家》)(11)他想把別人的命運牢牢地攥在掌心。(12)你爹死得太早,就剩下你一個女兒,把責任都放在我的肩頭。(巴金《家》)(13)適才陸子瀟的話倒仿佛一帖藥,把心里的鬼胎打下一半。(錢鐘書《圍城》)

  (14)她想也許他會把她從這種生活里拯救出來。(巴金《家》)(15)陳墨涵含含糊糊地哼了一下,把“心寒齒冷”之類的話化作一口長氣嘆了出去。(徐貴祥《歷史的天空》)(16)(他們)把歡笑的聲浪充滿在空氣中。(茅盾《子夜》)因作為容器的身體、物體和情感在日常生活普遍可見,且其隱喻、轉喻的事物也較為豐富,故相應的例證較多。例(7)-(9)的外界事物和容器相對具體,例(10)-(16)的外界事物和容器則是抽象化的概念或事物。例(8)中“空氣”可以吸入肺腑,但是“陽光”卻不能吸入,“吸入陽光”是隱喻性使用,而“吸入”的動作是自身體驗,與人體經驗相關。屬于意象圖式的“完全進入的容器圖式”。

  例(9)的“兜肚連腸”喻指嘔吐物。屬于意象圖式的“完全排出的容器圖式”。例(11)盡管“命運”是握不住的,但是卻要試圖攥住,顯然是隱喻的說法。“掌心”是身體部位,通過身體經驗感知抽象事件,以使其具體化。屬于意象圖式的“完全進入的容器圖式”。例(12)中“肩頭”在這里被看作是開放性容器,“責任”作為隱喻性含義被放在“肩頭”上,而“放”的過程可以表現出事件發生、發展的不同狀態。屬于意象圖式的“部分進入的容器圖式”。例(13)的“鬼胎”實際喻指疑慮。屬于意象圖式的“部分排出的容器圖式”。

  例(15)作為“整體”的“‘心寒齒冷’之類的話”被嘆了出去,是運用認知隱喻來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屬意象圖式的“完全排出的容器圖式”。例(16)中“聲浪”和“空氣”都是不可見的,虛擬態的“空氣”作為一個整體,并由“聲浪”填滿,但我們仍然能夠共同感知事件的過程。屬意象圖式的“完全進入的容器圖式”。

  三、結語

  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中,還存在于人類思維和行為中。語言哲學是研究語言和人類行為關系的學問,要理解隱喻就要從語言哲學入手。萊考夫和約翰遜在其著作中均提到了認知隱喻的哲學觀,他們批判了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片面性,并提出認知隱喻的哲學基礎即體驗哲學或經驗現實主義。經驗現實主義符合辯證的、發展的觀點,承認事物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意象圖式是用以表達句式含義的概念之先的結構,是認知隱喻的哲學表現。把字句意象圖式是部分源于概念之先的結構,尤其是路徑、平衡和容器三種圖式類型。

  把字句路徑圖式以空間和時間的位移作為自身經驗的隱喻表征;把字句平衡圖式以“把A作為/當(v.)作(成)B”句式構成的,通常以A作為自身經驗,B是其隱喻表征;把字句容器圖式是事物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的變化過程,它分為容器“進入”和容器“排出”,通常把字句的處置賓語多為外界事物,句式賓語為容器。它們是認知隱喻的經驗現實主義哲學觀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何文忠,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8.

  [3]廖正剛,張春陽.認知隱喻的語言哲學基礎[J].學術交流,2008(2):135-138.

  [4]喬治·萊考夫.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范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上)[M].梁玉玲,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392.

  [5]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55.

  [6]Johnson,Mark.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22-23.

  [7]Ungerer,FridrichandHans-J觟rg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6:160.

  [8]Gibbs,RaymondW.andHerbertColston.Thecognitivepsychologicalrealityofimageschemasandtheirtransformations[J].CognitiveLingnistics,1995(4):347-378.

  [9]Oakley,Todd.Imageschema.InDirkGeeraertsandHubertCuyckens(eds.).The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215.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