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5-0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目前我國一直在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這也是基于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而論的,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轉化的關鍵時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生態實踐會有較大的影響,良好的生態理念是體制形成的重要條件,在新時期實現生態體制的改革
目前我國一直在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這也是基于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而論的,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轉化的關鍵時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生態實踐會有較大的影響,良好的生態理念是體制形成的重要條件,在新時期實現生態體制的改革,自然也需要學習莊子的生態哲學的理念精神。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哲學,莊子
一、新時期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狀況
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不僅僅只是局限于物質文化生活,生態環境的質量亦成為了衡量未來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過漫長的萌芽期與醞釀期,已經進入了初創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們的生態文明理念也開始進入了自覺萌芽階段,但仍然遺留下來了一些老問題;而面對新時期與新環境,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理念方面又面臨著一些新問題。
(一)“天人之爭”的生態理念依然存在
“天”,《說文解字》曰:“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在此指天空,后衍生出多重意義,在道家“天”主要指自然之天、自然而然的狀態、萬物內在的本性與規律等,總體指自然。“人”,《說文解字》曰:“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可以指天子、一般個人、一部分人、人類等,總體指人。
所謂“天人之爭”即是人類與自然的斗爭。人與自然之爭一直都是存在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并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對自然的索取程度超越了自然的承受底線,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層出不窮,直至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意識到了它們帶來的種種危害,經過反思,決心將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經過多年努力,諸多環境危機得以好轉,但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于現階段而言,根據有關學者研究,我國生態文明理念樹立其實存在著“兩極分化”的現象:“在浙江、上海、北京、江蘇、廣東福建等發達地區,經濟技術能力整體偏強,生態文明的理念正進入自信和自覺階段;而在欠發達中西部地區,經濟技術能力整體偏弱,一些地方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到位……公開場合大講特講環境保護,背后則大力推行區域經濟排名……甚至認為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強調環境保護。”的確,在生態文明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的新時期這種將人類的利益與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對立起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暫經濟增長的理念是依舊存在的。
而這種“天人之爭”的生態理念之所以會難以轉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在自身主觀能動性得到巨大發揮的歷史條件下,被“勝利的泡沫”所蒙蔽而產生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所影響,即認為“自然界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作為一種資源,由人們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用來滿足自覺地欲望。價值只在觀察者的眼里存在,并由評價者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分配。”這種生態價值理念表面上是站在人類的立場上,以實現人類更好的生存環境,實則是殺雞取卵,非常不利于人類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一個國家發展建設若是長期被這種生態理念影響,無疑是得魚忘筌,到頭來得不償失。
(二)“物必盡其用”的生態資源利用觀難以扭轉
“物必盡其用”的生態資源利用觀指的是人們在“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把自然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為了滿足自身不斷增加的物質需要,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的和無節制的開發和開采。
這種資源利用觀通常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對“有用”的自然資源無節制掠奪,造成某種自然資源的枯竭與自然生的滅亡:二是利用相關的科技大肆人工培植或開采對人類“有用”的自然資源,污染、占用、破壞其他“無用”生態資源的生存空間,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形成難以恢復的生態危機。例如,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科學家在海洋最深處生物的胃里第一次發現了塑料纖維。研究人員發現,在太平洋近7英里(約1,1萬米)深處的甲殼類動物以塑料為食。這一發現表明海洋深處也遭到了人造垃圾的污染。”這種情況雖不是發生在我國的海域,但防微杜漸,我們也應轉變自身的生態觀念與資源利用思路,避免類似的危機發生。
(三)“以己度物”的生態審美情懷肆意泛濫
在《莊子》中有一個“魯侯養鳥”的寓言:“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寓言諷刺了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豢養鳥的辦法養鳥的魯侯。莊子通過“魯侯養鳥”的故事意在向人們揭示這樣的道理即: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即使心存善意,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僅只是局限單純的物質文明,人們對自身生存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特別是現代人在物質生活得到一定滿足的背后,付出的是快節奏生活帶來的高度的精神壓力與疲倦的身體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山林之樂、自然之樂產生了向往,這是新時期人們生態意識的一種自覺覺醒,這代表著人們開始回歸自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人們這種自覺覺醒的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那便是“以己度物”的錯誤生態情懷泛濫,就如同“魯侯養鳥”一般,以自身的意識盲目地對自然進行改造與干擾,打破生態平衡,造成新的生態危機。
例如如今中國此起彼伏的生物入侵事件。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已成為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徑之一便是通過貿易、旅游等人為活動而帶人。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跨國寵物,在2011年,我國曾爆發性地出現了郵件中攜帶昆蟲、龜類和蝎子等新型寵物的案例,截獲的有害生物包括巴西龜、蝎子、毒蜘蛛、螞蟻、獨角仙、食人鯧、蜈蚣等物種。在新時期,人們有時并不缺乏與物相親的生態審美情懷,但卻缺乏以正確的生態理念引導的審美情懷。
二、莊子生態哲學對當下生態理念的啟示
面對上述各種錯誤的生態理念,我們可以“以古之道以御今”從中華傳統優秀中尋找解決方法。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理論,特別是“先秦道家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深層生態思想”,其中以自然為核心的莊子生態哲學“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生態理念”對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可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化支撐,對當下的一些錯誤的生態理念具有十分積極的啟示意義。
(一)“萬物齊一”的生態價值平等觀。
面對當下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天人之爭”的錯誤生態理念,莊子生態哲學中由“萬物同源”和“物無貴賤”兩種思想組成的“萬物齊一”的生態價值平等觀更有益與于人類的長遠發展。
1.萬物同源
在《齊物論》中莊子曾提及:“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天地萬物與人其實是一種共生的關系,人與自然界中的萬物都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大自然本是一體,兩者都存在于自然這個整體之中,正如“罔兩”與“景”都依附于“形體”一般!洱R物論》曰:“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蚶蜩翼邪?惡識其所以然?惡識其所以不然?’”“罔兩”是影子的影子,“景”即影子,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并共同依附于“形體”.人類與萬物的關系亦是如此,兩者相互依存,共同存于自然生態系統之中,三者共榮共生,共同構建了我們生存的多樣世界。
因而人類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與中心,而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無需如前人一般將自身視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將萬物都視為自身的附庸,肆意作為。正如在《人間世》中櫟社樹對匠石所言:“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你我皆是自然的一員,又何必非要相輕相賤呢?所以在面對“天人之爭”這種認為保護自然環境會拉低經濟效益的生態價值觀,莊子“萬物同源”的生態價值觀,勘破了人類與自然兩者之間相互制約又彼此共存的深層關系,更有利人類的長遠發展。
2.物無貴賤
《天道》有云:“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即莊子認為自然界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存在的,自然界中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正如其所言說的“道”一般,《知北游》曾記載莊子與東郭子論道,莊子對其說道無所不在,可在螻蟻,亦可在梯稗、瓦甓甚至是屎溺。聽起來似乎很荒謬,實則莊子是意在用生動風趣的言語告誡世人,在自然之中無論“卑賤”的螻蟻還是“平凡”的稊稗亦或是“骯臟”的屎溺,它們的存在都是合乎“道”的,都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并且從“道”的角度來看,自然萬物決無高低貴賤之分,因而莊子在《秋水》中說道:“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也就是說“貴賤”之分只是在于人們看問題的立場與角度,“事物若從紫的立場、自己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周圍的事物,就會產生‘以物(萬物本身)觀之,自貴而相賤’”的結果。若以世俗的立場來看,貴賤并不由自己決定,這是相對于前兩種價值觀念來看比較糟糕的狀況,因為事物的價值完全被人類世俗的觀念所掩蓋,事物就失去‘主體’的地位。“單純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將自然界萬物區分為高低貴賤、無疑是一種片面與錯誤的態度,這將無限放大人類的欲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莊子”物無貴賤“的思想表達了他對自然萬物一視同仁的審美觀,更有利于對自然生態平衡的保護。
(二)”知足知止“與”無用之用“的資源利用觀
在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人們對自然資源的極致索取很大程度是由于內心欲望的驅使。對此莊子主張節制欲望,樹立”知足知止“的資源利用觀!肚f子·逍遙游》中說道,”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人和動物的基本需求其實非常有限,容易滿足,亂人心智的恰恰是那些并非必要的需求。所以莊子在《盜跖》中主張:”平為福,有余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也就是認為對于人類的欲望而言,最好的狀態便是”平“,除此之外均為有害之物,多余的財貨其實是禍不是福。那么什么是”平“呢?《德充符》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即一種極端靜止,不多亦不少的狀態,也就是可以冷靜地正視內心的欲望,明白自身真正的需求,不受內心之外多余的任何欲望的影響。這其實是一種可持續的資源利用觀。而莊子之所以堅持這種觀念,是因為他認為”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這句話原本是指不要隨意改變使命,也不要強求事情成功,凡事過度了就像”溢言“,容易敗事。如今放在人類與自然萬物的關系上,亦是有著一定的啟示。以人類如今的”破壞力“而言,生態危機一旦形成,其后果往往是毀滅性的,而恢復期則是漫長的,所以在怎樣對待自然資源的態度上,我們應該盡量知足謹慎,不要讓自身過度的欲望越過自然的承受底線。
此外”知止“也是莊子生態哲學中一個重要觀念,人類天生便有著極強的求知欲與探索欲,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亦是如此。對于未知的探索,后果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危險的。對此莊子在提出了”知止其所不知“的觀點,即對于人類未知的一切,其實有時不必過度求索,非要一個確切的結果,要學會適時的停止,保留未知。
這種思想或許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在生態建設方面,其積極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當我們承認并保留了對自然生態的未知,才會有所顧忌,不至于肆意妄動,為欲望所驅使,而為所欲為,給自然生態帶來災禍,同時亦能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給自然生態帶來喘息恢復的空間。
(三)”與物相親“、”順物自然“的生態審美情懷
1.與物相親
《世說新語·言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這便是著名的典故:濠濮問想。這則典故糅合了《莊子》中的兩則寓言故事,一是”濠梁之辯“,在這場辯論中,莊子與惠子爭辯游魚之樂。撇開莊子與惠子二人的論辯內容與勝負不談,其間充滿了莊子”與物相親“,閑適逍遙的思想。
二是”莊子釣于濮水“其中記載莊子辭卻楚王千金之聘的故事,于此莊子表達了他意在自然而非廟堂的人生志趣與情懷。濠濮間想將這兩則故事糅合在一起,旨在表達一種山林之樂,自由之趣,體現的則是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審美情懷即”與物相親“.這種情懷是莊子留給世人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它向世人揭示了和諧的根本在于人對自然的回歸,在于與自然的親和中感受閑適逍遙的無上樂趣。
2.順物自然
在莊子的眼中萬物皆有其靈性,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是有其人格意義的存在,因而莊子這種”與物相親“的情懷,并不是在”以己度物“的前提下產生的,相反它是在”順物自然“的條件下實現的。”
順物自然“并不是指人們在對待自然時要毫無作為,畢竟人類始終需要生存,莊子并不否定人類的基本需求與欲望,而是應該在尊重萬物的內在規律,熱愛自然的前提條件下順勢而為,正如莊子在《人間世》中所言:”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這是衛國大夫蘧伯玉教給顏闔的為師之道,即若想教導好對方,要在順應對方性格的情況下,慢慢教導,潛移默化,萬不可操之過急,以己度人。
同樣,人與自然的相處亦需如此,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是有其獨特的存在意義的,它們的成長與生死都有其內在的規律,而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常人所言的”天性“,這種”天性“,莊子在《應帝王》”混沌之死“的故事中有所提及:”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在故事中倏、忽二人為報混沌之德,好心為混沌鑿出常人皆有的七竅,但混沌卻因而而死。此則寓言意在告誡人們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天地萬物,不能因為“人皆有七竅”這樣的理由而判定混沌渾然一體的自然狀態是不正常的,不能因為一人或普世的標準來扼殺天地眾生的獨特性與多樣性。所以人們若是想真正實現“與物相親”的情懷,回歸與保護自然,就應當尊重自然萬物的天性,順物自然。
正如霍爾姆斯所言:“人們走向派生意義上的生態倫理還可能是迫于對他們周圍這個世界的恐懼,但他們走向根本意義上的生態倫理只能是處于對自然的熱愛”,的確根本意義上的生態倫理是出于人們對自然的熱愛,而這種熱愛應該是在尊重自然萬物內在價值與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否則再多的情懷都只是葉公好龍而已。
相關閱讀:生態農業論文寫作有哪些要求?
大家都知道在評職稱時都需要寫論文,農業類人員也不例外,并且評定職稱地區不同,等級不同,論文的寫作要求也就不同,如農業領域的工程師可以分為中級和高級工程師等等,可以通過長期的觀念和實踐,研究,在連續總結有價值的信息,撰寫職稱論文,那么生態農業職稱論文寫作要滿足哪些要求呢?這里小編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