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0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搭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出的一項重要目標。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實踐過程,也是一個理論過程,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搭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出的一項重要目標。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實踐過程,也是一個理論過程,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張意識,既是順應民意的,也符合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也是人類歷史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和諧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結構
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表現為實踐和諧發展的規律,同時表現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律,也表現為各種社會結構及其要素之間和各種文明類型之間協調發展的規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
1社會和諧本質上在于實踐的和諧
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由和諧的實踐活動所展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實踐和諧發展的規律。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實踐活動的功利目的越來越強,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也應運而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必須反思以往的實踐觀和發展觀,必須充分認識到實踐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現實基礎。所謂社會和諧,從理論上說是社會各個階層和睦相處,社會各級成員各盡所能,使人民的聰明才智得到全面發揮;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協調的社會。
所謂實踐的和諧,是指主體在影響和改造客體的過程中,實踐行為本身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所形成的各種關系是協調的,進而使實踐的整體表現出一種融洽的狀態。人類的實踐活動只有遵循客觀規律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獲得成功,進而使自然、社會都得到發展,使人的本質力量也得到證實。要追求并實現和諧就必須正視并不斷去化解矛盾和沖突。社會和諧本質上在于實踐的和諧。和諧的實踐要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
2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人類實踐活動的第一對象就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努力實現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在當代,人與自然的關系進一步緊張,凸現出種種全球問題,引起人們的普遍憂慮和深思。隨著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卻越來越惡劣。
今天,人類社會表面上的繁榮進步背后,人與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積累,人與自然的關系正處在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人類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也是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嚴峻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反思自身的實踐行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確立合理的生存態度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和發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并健全相關制度,從制度上去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
3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利益關系。在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在利益、競爭等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和諧。競爭就意味著矛盾,而和諧并不意味著沒有矛盾,和諧是正確面對并不斷的化解矛盾。改革開放以來利益沖突日益突出。從我國實際情況來,受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不平衡這一根本因素的制約,徹底消除不公正現象,完全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一個長期過程。要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扭轉社會發展中的失衡現象。
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尺度,是極為重要的,只有首先和諧了人與人之間關系,才有構建整個和諧社會的基礎?傊覀兊哪康木褪菫榱嘶饷,消除沖突,縮小貧富差距,努力實現共同富裕,使社會和諧。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它們之間的協調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4社會結構的和諧
社會結構是一個社會的基本框架,社會結構的協調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文明與和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個文明的社會應是和諧的社會,一個和諧的社會也應是文明的社會。社會結構和文明的協調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形態都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的性質雖然首先取決于要素但是,更取決于要素的結構,在一個動態結構的系統中,這種結構的功能是直接由要素之間的協調作用體現出來的。”因而,作為社會這一大系統的組成要素必須協調發展,社會才能保持良性運行,從而實現和諧有序的發展。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曾一度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其結果是經濟確實得到了發展,然而社會道德卻出現了滑坡。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強社會主義政治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當前,我國區域之間發展還不協調,要構建和諧社會就要通過區域之間的互利合作、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達到區域和諧。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諧發展,社會整體發展才能呈現出和諧的狀態。
5結語
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深刻反應了人們社會實踐活動領域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及其發展規律。和諧社會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構建和諧社會,全民奔向小康,這將是我國很長一段時期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黃順基.科學技術哲學引論[M].人民出版社.1991.
推薦閱讀:社會與經濟共同發展如何加強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以促進社會快速發展為目的,在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進行規范化管理,為社會發展打下基礎。在社會管理進程中,為確保社會管理的正常進行,一定要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這是目前各界人士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在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背景下展開研究,發現其中的不足,提出改善策略,促進社會和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