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2-2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我國在1964年舉行了一次大的練兵活動,當時稱為大比武時期,這也是群眾性的,全國18個地區也曾經加入到演習中來,主要采用的是比武和競賽的方式,聲勢浩大,參與的群眾也很多,這也推動了郭興福教學方法。此次練兵活動在軍事訓練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成就,在一
我國在1964年舉行了一次大的練兵活動,當時稱為“大比武”時期,這也是群眾性的,全國18個地區也曾經加入到演習中來,主要采用的是比武和競賽的方式,聲勢浩大,參與的群眾也很多,這也推動了郭興福教學方法。此次練兵活動在軍事訓練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兵的軍政素質,影響了我國的國防理念,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歷史性成績。
關鍵詞:大比武,郭興福,軍事體育思想
1 “大比武”相關概述
大比武時期,在本研究中主要指的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轟轟烈烈的軍事上的“大比武”運動,這次活動從空中延伸到海上,聲勢浩大,規模在國內前無僅有,對強化當時我國的軍事技術、加快我軍的軍事現代化建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許多同志及國家領導人觀看了這次軍事“大比武”,看完都贊不絕口,對“大比武”訓練期間的訓練方法也十分的認可。英國馬利元帥也在北京軍區參觀了射擊表演,讓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強大,不容忽視。他提出,不能再在中國的大陸上同中國人作戰,是戰爭的一項禁律,因為中國有億萬軍民組成的戰爭歷史上縱深最大且很難突破的防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軍事“大比武”在國內外的軍事領域中都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2 大比武時期郭興福教學方法的產生及意義
郭興福,生于山東鄒平縣一個貧苦家庭,由于家庭原因,只讀了幾個月的書,隨后在1948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并被分配到學校深造。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十分刻苦,當時十八門課,有武術、射擊、戰術及軍事地形學等,畢業成績優異,十三門優秀,剩下五門課為良好,光榮的當上了南京軍區某師的軍事教導營的一個排長,將分隊的戰術和技術訓練了解的非常清楚,這為今后的教學方法的確定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之后,他的教學方法被李德生同志所看重,通過一起努力探討、不斷改進,逐漸確立符合我國軍事訓練強兵的重要方法,其中也非常注重實戰,這方法吸引了葉劍英的關注,并決定調查研究此方法。他認為郭興福真正用心地去領會了軍委的訓練思想,將軍事思想、政治、技戰術和作風很好的融合起來,是我國軍隊的楷模。他強調,無論是哪個軍種、兵種的基層軍隊,或者全閏的民兵,得必須按郭興福教學方法去訓練部隊。之后,羅瑞卿同志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內大型舉行全軍的“大比武”建議,該建議受到毛澤東同志的同意,決定在全國18個地區分別舉行,并委派賀龍、羅瑞卿和葉劍英等同志督促進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總的來說,郭興福教學方法是南京軍區各級黨員和領導干部們智慧的結晶,嚴格貫徹了“以我為主”的軍事訓練方針,最后引發了我國當時的“大比武”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軍事的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進程,在當時屬于我國軍事訓練方針產生歷史性轉變的一種豐碩成果,同時,成為了我軍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的一座豐碑。
3 大比武時期郭興福教學方法中的軍事體育思想
3.1 “以我為主”軍事訓練思想
所謂“以我為主”這一觀點首先是葉劍英同志提出來的,他認為,軍事訓練需要在我國自身已有的軍隊師資和經驗的基礎上考慮問題,但是同時不能忽視我們的隊友跟敵人,要有選擇地去學期其他兄弟國家擁有的經驗,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握好客觀現實,將目標放遠,著眼到未來。這個觀念被郭興福應用到他的教學方法當中,讓軍隊和士兵認真著手于眼前和當下,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同時不忘研究蘇聯等其他國家的方法,跟李德生同志一起,不斷鉆研、分析和總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終研制出適合我國軍事訓練的郭興福教學方法,這方法隨后被各支軍隊所沿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2 “整體與局部緊密聯系”軍事訓練思想
葉劍英同志曾言,郭興福是真正的將軍委訓練思想領悟透了,并有效地將思想、作風、政治和技戰術相結合,在多年的訓練戰斗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跟作風的具體體現,并號召當時每個軍種、兵種、民兵與學校都按郭興福教學方法來進行部隊的訓練,培養郭興福式的教練員,掀起我國軍事訓練的一個頂峰。事實確實如此,郭興福在訓練當中,著重強調了只有真正扎實地把軍事的單兵動作、技戰術動作練好了,那將會成為軍隊當中的佼佼者和模范。
3.3 “比一比賽一賽”軍事訓練思想
在軍事訓練中經常比一比賽一賽,讓訓練者隨時保持一種認真學習的狀態,提高訓練的積極性,這是郭興福教學方法中一條重要的訓練要求。這也是符合體育教學方法的,用比賽的方式,鞏固教學內容的同時,設置情景,將所學巧妙的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并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讓學習更加飽滿、貼合實際,培養了一批批的軍事尖子,帶動軍事訓練的可持續發展。
3.4 “戰術為經、技術為緯”軍事訓練思想
所謂“戰術為經、技術為緯”訓練原則,合理的穿插配當的原則,有效地將技術科目很好的服務于戰術科目,以戰術訓練的需要為原則,合理安排技術科目間的配合,有計劃的組織軍隊進行戰術的演習,提升部隊的共同作戰能力。這在現代體育教學方法中也常被貫徹,將訓練的技、戰術合理的配合起來,可以使教學效果更好,此方法培養了一批批技術精湛、實戰經驗豐富的學子。
參考文獻:
[1]李德生.恤郭興福教學法到科技大練兵[M].國防大學出版,2001:141-145.
[2]李德生.葉劍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6:340.
[3]湯家玉,張久石.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比武”始末[J].黨史縱覽,2003(2):4-8.
[4]仲華.論葉劍英對“大比武”的突出貢獻[J].國防與軍隊建設史研究,2014(5):48-52.
[5]李德生回憶錄[M].解放軍出版社,1997.
[6]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史(社會主義時期)[M].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
推薦閱讀: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軍事論文投稿
《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季刊)創刊于1987年,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主辦。是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首批建設的軍事學術重點學術期刊之一。是軍事科學院系列刊物之一,也是軍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會刊。主要欄目有:專家論壇、理論與方法、作戰模擬與仿真、智能決策與指揮自動化、信息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分析與評估等。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