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1-2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蘇州滑稽戲具有冷峻幽默,甜潤爽口,滑而有稽,寓戲于理的風格,曾受到人們的追捧,并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目前在新媒體文化的沖擊下,觀眾流失、市場萎縮,該劇種逐漸失去活力。而蘇州滑稽劇團正嘗試借助微信等新媒體手段
蘇州滑稽戲具有"冷峻幽默,甜潤爽口,滑而有稽,寓戲于理"的風格,曾受到人們的追捧,并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目前在新媒體文化的沖擊下,觀眾流失、市場萎縮,該劇種逐漸失去活力。而蘇州滑稽劇團正嘗試借助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化危機為機遇,若能在保留藝術特性的基礎上推動其實現轉型,將對該劇種的傳承與創新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蘇州滑稽戲,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微信
1 憶往昔,譽滿藝壇
滑稽戲起源于蘇州,流行于江浙滬吳語地區。2009 年6 月,滑稽戲(蘇州滑稽戲)被列入江蘇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 年 5 月,該劇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州滑稽戲有著百年歷史,產生過張幻爾、顧薌、張克勤等一大批知名藝術家,傳承下來的優秀劇目更是多次獲得大獎:例如《一二三,起步走》、《顧家姆媽》等作品曾獲"文華大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以及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等殊榮。
蘇州滑稽戲是在文明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海派"、"浙派"滑稽戲不同,它更注重人物塑造和機構的完整性。"借鑒了成熟劇種話劇的關目安排、情節烘托、角色塑造等,使其完全脫離了舊社會純粹招笑的賣藝形式,成為一個集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于一體的全新劇種。"[1]該劇種獨特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冷峻幽默,甜潤爽口,滑而有稽,寓戲于理"的藝術風格,其中各類優秀劇目也都在弘揚積極向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社會意義。例如許多蘇州人的童年記憶《一二三,起步走》通過山村女孩安小花進城上提高班轉而當鐘點工掙錢給住院的老師治病的情節,展示了主人公積極向上、關心他人的美好品質;《顧家姆媽》則用保姆收養房主棄嬰的故事,展現了超越親情的大愛。
除了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極強的社會現實意義之外,蘇州滑稽戲還是珍貴的"地方文化寶庫"、"蘇州鄉音博物館"。"傳統的蘇式滑稽戲所保留的蘇州地區以市民為主體的生活習俗、行為方式、思維觀念、諺語俗話、聲腔小調等,乃是現存文化傳統的一個最豐富有力的見證。"[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同質化的傾向,即地方特有的方言、習俗逐步被淡化,地方傳統文化的特色逐漸流失。若蘇州滑稽戲擁有較大的影響力,將有助于傳統地方文化習俗的長久保存。
2 看今朝,舉步維艱
蘇州滑稽戲曾有過相當輝煌的歷史,現如今,盡管蘇州滑稽劇團依舊活躍于舞臺,用自己的努力感染觀眾,但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今不如昔。在新媒體時代,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大眾每天要面對各類信息,很難沉下心欣賞慢節奏的舞臺藝術。地方劇種面臨觀眾流失、市場萎縮等困境,逐漸衰落。
2.1 蘇州滑稽戲衰落的內因
蘇州滑稽戲的歷史中,曾產生了一批受人尊敬的藝術大家,但年事已高的傳承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尋找新的傳承人成為劇團發展的當務之急。浮躁的信息化時代,滑稽戲顯得小眾且不夠時尚,這也使得面對生存壓力的青年演員難以堅守舞臺,這也將蘇州滑稽戲推至傳承人老齡化、缺乏傳承人的窘境。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便是蘇州滑稽戲的劇目相對老舊,內容缺乏新意。經典的優秀劇目固然受歡迎,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觀眾的審美需求也發生了改變,陳舊的主旋律劇情與表演形式很難吸引當下的年輕觀眾。盡管劇團也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將富有新意的作品帶到高校,但劇目較之更為流行的電影、演唱會,依舊沒有太大競爭力。
同時,蘇州滑稽戲的傳播途徑過于單一,在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大家會選擇找機會自發去劇院看戲;但如今大眾的精神文化活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可選項目很多,很難注意到"安靜"的地方劇種。蘇州滑稽戲的演出宣傳較少,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的力度不夠,因而發展遭遇瓶頸。
2.2 蘇州滑稽戲陷入困境的外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口傳心授式的人際傳播,高度依賴本土文化內部自發的組織傳播,對時間、空間、人、環境都有各自獨特而嚴格的要求,這使它的傳承本身就非常局限且脆弱,代代相傳的脈絡一旦斷裂就無法再復原。"[3]因而當外部的時空、受眾和環境發生了改變,蘇州滑稽戲的傳承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隨著大眾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態勢,新媒體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大家開始依賴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希望通過更具感官刺激性的游戲、商業大片進行娛樂、放松,蘇州滑稽戲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
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加速了全球化的腳步,整個社會正變成一個"地球村",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途徑與情感形式等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變化。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得用方言呈現故事的蘇州滑稽戲處于尷尬的境地,將逐漸被公共文化符號取代。同時,情節邏輯相對簡單的傳統滑稽戲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年輕觀眾的情感需求,他們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奇、刺激、參與性較強的事物吸引。
3 微信環境下的蘇州滑稽戲發展策略
新媒體時代,微信作為最熱門的社交工具之一,有潛力成為地方戲劇藝術的有力傳播載體。大多數時間,蘇州滑稽戲是通過劇場演出和外出巡演的方式進行推廣,但自 2015 年 9 月起,劇團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帳號主體為"蘇州市滑稽劇團(蘇州市少兒喜劇實驗劇院)",簡介里寫著"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傳遞歡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滑稽戲邀您一起,在舞臺藝術中縱觀社會變遷、笑看人生百態。"這也說明蘇州滑稽劇團與時俱進,開始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宣傳。而在微信環境下,蘇州滑稽戲應制定理性的發展策略,才可轉危機為契機。
3.1 蘇州滑稽戲不可盲目降格
盡管蘇州滑稽戲受到新媒體時代的沖擊,面臨著觀眾流失、市場萎縮的困境,但人類的文化與情感終究是信息技術無法完全取代的。在娛樂至上、快節奏的時代里,我們要提升蘇州滑稽戲的影響力,但不能對這種藝術形式本身盲目地降格。
相較于現代各類通俗易懂的文化消費品而言,滑稽戲已經成了比較"老派"的藝術類別。為了更好地進行推廣,蘇州滑稽戲難免需要減少吳方言的成分,并且相應地降低自己的專業性和門檻,才能有助于觀眾更好地接受、理解其中的藝術性。但若過度夸大演出市場的重要性,從而在微信公眾號里將滑稽戲的特色化作噱頭,進行娛樂化的包裝、宣傳,只關注吸引眼球的方式,而降低了其文化內涵,會破壞蘇州滑稽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為迎合市場而進行盲目降格的微信宣傳,只會讓該劇種變得簡單、空洞,違背了對蘇州滑稽戲進行傳承的初衷,因而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必須注意與該劇種的藝術性保持一致。
3.2 蘇州滑稽戲可利用微信求新求變
通過微信進行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且能完成與受眾進行互動的功能,從而提高宣傳效率及用戶的興趣。"從微信的傳播特征來看,主要有三點:以人際傳播為主,通過熟人建立傳播平臺;融合了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及電子傳播四個階段的傳播特色,在傳播功能上屬于疊加狀態;群聚性強。"[4]蘇州滑稽劇團開設的微信公眾號呈現出良好發展的勢頭,但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大眾可以通過朋友推薦、搜索名稱、掃描二維碼等形式關注微信公眾號,也可將其中的文章、圖片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蘇州滑稽劇團的微信公眾號圖文并茂,且能充分將劇團的動態、劇目的藝術特性進行呈現,從而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相關信息。
但在發展初期,蘇州滑稽劇團的微信公眾號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首先,是信息發布的頻率不夠勤,在眼球經濟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總是稍縱即逝,若每月只更新一兩次,觀眾很容易對這種戲劇藝術喪失興趣。其次,公眾號的功能不完善,蘇州滑稽戲的微信號可以向一些成熟的公眾平臺進行學習。例如"蘇藝演出"的公眾號中,關注者可以通過"演出信息"、"微信購票"、"藝文活動"等子欄目及時了解演出動態或進行互動,但蘇州滑稽劇團的微信頁面上尚未開設任何新功能,只是通過簡單的演出新聞進行宣傳。更重要的是,完善微信公眾號的同時還需要加大相應的活動推廣,否則新媒體內容做得再好,關注者只是寥寥,只會事倍功半。因此,蘇州滑稽劇團可以在演出時推薦觀眾關注自己的公眾號,并通過一些活動引導大眾分享其中的宣傳內容,這樣的微信推廣才不會流于形式,才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對蘇州滑稽戲進行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周晨,陳雷。反思·展望·保護·傳承---蘇州滑稽戲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3(5):99。
[2]周晨,陳雷。蘇州滑稽戲田野調查報告[J]。藝術百家,2012(8):45。
[3]陳明悅。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功能和影響[J]。四川戲劇,2015(1):74。
[4]諶良汶,靳陽春。微信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淺析寧化祁劇的傳承與發展[J]新媒體研究,2017(8):38。
[5]曲志燕。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J]。藝海,2009(7)。
相關閱讀:地方文化研究文化雜志投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