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0-1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地域文化論文發表了地域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我們國家地域文化種類繁多,論文探討了思政教育的即時性和全面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對人的性格和價值觀有不同的影響,能否把握好地域文化對學生思想精神層次的影響,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
這篇地域文化論文發表了地域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我們國家地域文化種類繁多,論文探討了思政教育的即時性和全面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對人的性格和價值觀有不同的影響,能否把握好地域文化對學生思想精神層次的影響,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地域文化論文,思政教育,“六有”青年
一思政教育需要即時性和全面性
區別于其它專業學科的授課,大學生思想教育當中既有不變的精髓,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培養對黨的認可與忠誠。又有必變的要求,在當今時代就是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擔當,有追求,有品質,有作為,有修養的青年。對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但要指明目標,而且要具體而微,充分認識到思想教育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靈魂和指南,結合當今時代和學生個人的精神基礎,對癥下藥,未雨綢繆。
即時性也就是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調整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之前,精神世界也絕非一張白紙,由于中小學階段未來有統一有序的思想教育,能夠代表學生價值觀念層次的就是當地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的概念范圍很廣闊,包括各地區人們的處世方式,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雖沒有系統的灌輸,但由于少年階段是個人觀念形成的時期,地域文化依就奠定思想基礎。然而,進入大學后,廣泛和密切的交往必然引起碰撞,因此,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基礎,能夠讓大學階段成為學生思想升華的一種結點。
二地域文化作用于思想的表現和意義
如同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會產生溝通障礙。對于不同地域的人而言,區別主要體現為對生活中各類事務處理優先度和處事傾向的不同。例如北方地區的人將人際交往和事務處理看作不可分割的一體,南方地區的人則更樂于分開對待。那么大學生尚不能隨著環境的變化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的行為,當發現自己行為異于別人時,不能認識到這是正,F像,易產生被孤立的心理。久而久之,會有形成心理阻礙的可能。即便是在踐行“六有”大學生的過程中,如若只使用單獨地域文化更易接受的方式,會讓別的學生產生厭倦甚至逆反的心理。也就是說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六有大學生是不可更改的必須目標,然而殊途同歸。我們有機會根據學生精神層次的不同采取更為細致和具體的方式,利用地域文化在學生思想中已形成的基礎,讓學生在情感上認同和接受思想教育,使其達到一個更好的效果。如果不明確地域文化差異性的重要程度,思政教育工作很難擺脫干枯的說教。
而當前個性化服務的思政教育強調針對大學生個體特別情況展開教育,注重教育方式的靈活多樣。但是這種針對性教育活動沒有能確立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意義—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教育的目標與意義被限定了,地域化差異性的多元化被簡單地認為是細枝未節。要認識到的是,地域文化又是寶貴的思政教育資源。其內涵豐富,包括物質,制度,美學等多種類型的文化性質。就表現形式而言,地域文化又可劃分為歷史文化,革命文化,自然生態文化等不同類型。地域文化以顯性和隱性兩種方式對人們生活進行影響,以顯性的地方性知識供給個體,人物典故等。另一種是以隱性的地方傳統和精神的形式塑造個體。對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無論是隱性或是顯性,都是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而存在的。它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豐富有極大的意義。
類似南方沿海重視教育的傳統,東北地區樂于助人的風尚,云貴地區與自然生態密不可分的人情風土等地域文化內容都是對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并且更深入人心地滲透到人民群眾當中去。而這些生動的文化形式既可以作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也可以成為踐行“六有”大學生活動中具體的實踐形式。而針對個體開展的個性化思政教育也必須要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資源為前提?傊,如果利用得當,地域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將大有裨益,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的保留和傳承。將成為思想教育擺脫無力說教的關鍵一步,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
三文化心理差異對同學關系的影響及解決辦法
地域文化在大學生對學習,日常生活習慣,生活消費觀念,行為模式方面,有在差異和選擇上的偏好。例如中西部地區學生受勤儉樸素傳統文化的影響,消費觀念保守甚至滯后,來自東部沿海文化區域的同學思想較為開放,學生的消費觀念也更為超前,他們更愿意去跟潮流,花在娛樂和精神層面上面的費用遠高于西部和內地地區的學生。就情感和態度的表達方式而言,東部沿海省份的同學一般表現在輕視人情和傳統風俗,尊重規則和制度,情感表達直接但難以持久;內地和西部地區的學生則習慣于從倫理道德上來考慮制度的合理性,情感表達較為持久,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一。
和諧的同學關系構建過程沒有標準化,程序化的標準,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大學生,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同學關系的構建正是在交往和矛盾中才得以解決。因此,重視地域文化差異,構建和諧同學關系,將地域文化差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內容結合起來考察,才能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質量。地域文化所導致的大學生價值觀念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上,即人生目標的選擇有整體性上的不同和為實現目標而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大學生中存在嚴重的從眾心理和不成熟的心態,極有可能對受其他地域文化影響較大的學生持偏見和孤立的態度。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就是要把文化心理多元化作為一項基本的準則來肯定和推行,減少外地學生的心理壓力。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意識的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比對過程,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分析各類文化心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特征。
要讓學生以唯物主義的精神辯證的看待地域文化的產生和作用,意識到這與地理和時代的因素密不可分,以及在指導勞動人民改造自然和積極生活的過程中地域文化所起到的消極和積極作用。地域文化在長時間的形成過程中有其精華,也必有糟粕。那么大學生對其最理想的對待方式就是去粗取精。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將地域文化的具體內容作為教育的資源,提煉出其中最具有正能量的部分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踐行方法讓學生從心底產生認同感。從而培養學生汲取精神養分的能力,對各類文化采取尊重的態度,形成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識。
四東北地區的地域文化與思政教育
東北地區歷史十分豐富,也遺留下大量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思想教育素材。其豪邁的性格特色也可以被納入到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中。但遺憾的是,對于華東華南地區在改革開放和教育建設中的暫時領先。使得東北地區高等院校更多地去借鑒發達地區的思政教育手段,而忽略了對本地域內思政教育素材的挖掘和發現,最好能循序漸進地建立一個有東北地區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發揚以雷鋒為典型的聽黨指揮,助人為樂的風格,傳承以楊靖宇為代表的艱苦奮斗,精忠報國的品質。摒棄民族文化中部分落后于時代的性格特質,吸收全國各個地區的職業精神。
而實現這一切最有可能的階段和方式,就必須是大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針對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學生,要在認可和保護他們原有的文化心理的基礎之上,再潛移默化的,以東北地區中積極和有代表性的事例作為資源,以此來培養他們對黨的忠誠和認知,奮斗不止的品質以及豪邁樂觀的性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有高水平素質的大學生人才,而培養大學生最重要的就在于思想政治建設。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步入新常態的社會建設中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奠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而奮斗。
參考文獻
[1]馮黎明.文化的地域差異性與國家意志的總體化—中國現代性的兩個方面[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5):10-15.
[2]全國普通高校“兩課”教育教學調研工作領導小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文獻選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63-66.
[4]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陳龍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推薦閱讀:《中原文化研究》是河南省出版發行的文化研究論文發表期刊,雜志被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收錄,秉持科學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資源,傳承弘揚華夏歷史文明,密切關注中國文化建設及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問題,充分展示當代學人的思想與探索,努力打造國內文化研究的高端學術平臺。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