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微信在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7-03-2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微信傳統文化論文發表了微信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如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新媒體,在我國呼吁傳統文化回歸的背景下,新媒體必然與傳統文化結合,微信就是比較典型的新媒體,微信作為文化載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起到推動作用。

  這篇微信傳統文化論文發表了微信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如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新媒體,在我國呼吁傳統文化回歸的背景下,新媒體必然與傳統文化結合,微信就是比較典型的新媒體,微信作為文化載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微信,傳統文化論文,新媒體

  1新環境:弘揚傳統文化的現實契機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從誕生開始延續至今的民族,具有獨特的生態智慧和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道互補為內核,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反映著民族的特質和風貌,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弘揚傳統文化是當今中國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危機、實現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正式公布,提出做好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肯定了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迫切性和必然性。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喚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2016年電影《百鳥朝鳳》《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叫好又叫座,說明大眾尊重并探求著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細末。從“百家講壇”到“見字如面”,文化綜藝引發全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在與經典的對話中重拾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內心的充盈、社會的穩定需要文化的滋養,同時,傳統文化本身動態的文化基因,它與新媒體技術結合是民族性和時代性交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閣,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

  2新創造:傳統文化心理孕育全民微信時代

  微信是目前新媒體行業最熱門的典型。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6月,微信已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微信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通訊應用程序,它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線上、線下的交互方式。微信時代已經到來。根據國情,微信本身是技術和文化結合的產物,各類功能所提供的交互模式,正是建基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文化為“骨”,技術為“裳”。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正是利用了國民的文化心理作為內驅力,才受到全國各地、各年齡層、各社會階層的普遍歡迎。以下所述的四種文化觀念,集中代表了傳統文化對微信功能設計的影響。1)家文化。利用微信群建立“大家庭”,超越了時空的限制,群成員間可以用更便捷、生動、多樣的方式進行交流互動,在網絡上將中華民族傳統的“家文化”更好地傳承。微信提升了聯絡的即時性和活躍性,用戶不僅可以單獨或是群發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表達心意,還可以群發紅包送祝福。通過微信傳達“家庭”的生活狀態、實踐經驗、價值理念,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2)“圈”文化。由于傳統儒家社會重人情的價值理念影響,人們對人脈圈的重視,是中國社會繞不開的傳統價值心理。微信的多方設計均依循了“圈”文化的理念,契合了人際認同法則和關系儲備需求。首先,微信朋友圈是除了即時通訊以外的最主要功能,朋友圈的發布內容可自行設置開放等級,評論僅對共同好友可見,信息的傳播與互動兼具相對私密性。這種交流環境形成以“己”為中心的圈層人際關系網絡,這個網絡相對并列并有所重疊。其次,微信提供了快捷的交友方式,例如面對面加好友、搖一搖添加附近的人、“漂流瓶”、掃二維碼加好友等。在社會情境中,個人關系的強度源于共同關聯的深度,反映到微信上,其多重交友方式與國人擴大人脈圈、滿足多向度需求的渴望相一致。“圈”文化是在成功意愿的支配下形成的。微信對“圈”文化的繼承使多元關系產生了復雜的圈層網絡,文化血液得以流通和共享。3)“面子”文化。中國“面子文化”的產生與儒家恥感文化有著密切聯系。最初的“面子”指臉面,古代但凡有正經工作者都注重打扮、維護個人形象。傳統意義上的“面子”代表了中國社會互動的公認結構,看對方的“面子”保障了人際交往的情感底線,因此鼓勵人們約束情緒、尋求和諧。新媒體時代,低語境只是技術本質,微信實際上貼合了國人高語境的交往環境,以微信紅包為例,表面是金錢流通,但同時鏈接到“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微信的諸多功能,為面子的公開展示提供了平臺。例如,用戶在朋友圈里展露自己想讓別人了解的方面,無論是原創的文字、照片、小視頻,還是轉發的文章和鏈接,呈現出來的常常是對塑造個人形象有利的內容。

  3新趨勢:微信“反哺”傳統文化的傳播

  在當代,傳統文化若是過于依賴認同優勢而固步自封,“會導致表現形式落后,傳播方式單一,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而在新媒體技術的助推下,挖掘技術優勢,便能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以下主要以微信的幾大特色功能為例,揭示微信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現實推動作用。1)微信拓展應用。微信拓展應用看似微不足道,但分立研究各現助益。其中之一是微信紅包,它依靠互聯網模擬了農歷新年的傳統,并進一步發展了現實生活中長輩給晚輩紅包以示祝愿的涵義。微信紅包在金額、定向上的隨機性,使傳統紅包更適合親朋好友間來往互動。同時,紅包上還可以附上祝福話語,代替了面對面傳達的祝愿,為網絡上的金錢往來增添了一份暖意。二是微信“掃一掃”。靜態二維碼簡單易制,低廉成本和高效反饋使它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多有裨益,F如今,國內知名景區都設置了“掃碼獲講解”,游客打開微信掃描各景點附近的二維碼,就可獲得事先錄好的語音解說和圖文資料。這種廉價快捷的方法益于游客拓展對古建筑、文物等傳統文化遺產知識的理解與記憶。2)微信公眾平臺。據統計,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超過800萬個,90%的微信用戶都訂閱有多個公眾號,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傳統文化在普通民眾之間激起強烈反響。以著名公眾號“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為例,其在2017年2月22日推送的一篇文章《一場春雪,萬種風情》,于次日收到了299人的打賞、100000+的閱讀量和6534人的點贊,并附微信讀者在留言板上的評論或感悟。勝于傳統散文的是,這篇文章不僅插畫、字體精美,同時配有符合意境的古典音樂以帶入文章意旨,體現了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聲、畫、文一體的的特點。此外,微信公眾平臺還提供了轉發、分享、收藏服務。用戶發現好文章和精彩內容,可轉發或附上自己的見解分享到朋友圈。許多家長都會通過轉發公眾平臺推送的文章進行親子教育、理念溝通。收藏功能也利于長期精讀,并助于利用碎片時間分節閱讀。3)即時通訊功能。作為微信的基礎功能,多樣化的通訊功能突出了微信的比較優勢。用戶可根據需要,選擇文字、圖片或單條語音發送,也可以直接進行語音或視頻通訊。因此,微信的即時通訊功能為孝道文化的薪火相傳提供了新時代的土壤。兒女只需幫父母申請一個微信賬號,教會他們簡潔的操作,就可以讓不能熟練打字的用戶和親朋保持聯絡。通過微信,傳統意義的“盡孝道”不再拘于物質贍養,更提升了精神陪伴的寬度。

  4新問題:微信時代文化傳播如何開拓新天地

  現如今,微信憑借其高覆蓋率、便捷性、多元性和交互性彌補了傳統媒介在傳統文化傳播上的短板,成為文化傳播的主打平臺。但是,其在文化傳播功用上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解決并提升問題同樣值得考量。首先,微信的受眾面廣泛,關于傳統文化如何具有多向性定位、契合大眾化和精英化的審美需求,兼具通俗性和縱深性、趣味性和多樣性,這也成為了文化傳播在微信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其次,微信作為新興媒體,尚缺乏規范和審核機制,為了吸睛、謀取暴利而胡編亂造的“偽傳統”層出不窮,給普通用戶帶來了思想上的誤導,建立微信時代的網絡秩序迫在眉睫。最后,傳統文化內容經“微信化”后迎合了“碎片式閱讀”的需求,更易被人們接受。但文化的積淀不應只是一種碎片的堆砌,微信對文化的傳播更多應該起到一定的引導功能,在短小的篇幅中濃縮精華、引人入勝,引發讀者對傳統文化自主探索、深層探究的持續性熱情。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全民微信時代的到來,提供了理念啟迪;微信時代則給予了傳統文化全新的發展思路,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與短小精美、色彩鮮明等現代性的美學特征相接洽。在新媒體語境中解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已成為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參考文獻

  [1]黃光國,胡先縉.面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甘險峰.傳統文化傳播依賴新技術助力[J].現代視聽,2016(8):1.

  [3]管青山.新媒體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以微信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23):49-50.

  作者:趙貝琦 劉曉倩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推薦閱讀:論從漢語方言中學習傳統文化省級文學期刊征稿

  方言量詞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漢語方言特殊量詞和量詞的特殊用法兩方面。我們既能看到許多特殊的方言量詞,或為某地方言專用,或為某片方言區所專用;也能看到普通話中常用的量詞在方言中卻有著特殊用法。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