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英語論文英漢文化負載詞的文化差異和翻譯的策略

發布時間:2017-02-10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作為國際語言,英語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在不同的過度,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所以,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這是一篇 英語論文 ,英漢文化負載詞的文化差異和翻譯的策略。 一、引言 語言是文

  作為國際語言,英語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在不同的過度,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所以,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這是一篇英語論文,英漢文化負載詞的文化差異和翻譯的策略。

英語論文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在歷史背景、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亦在各自的語言中打下了烙印。作為構筑語言的基本單位,詞匯可以窺探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化負載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化負載詞指的是語言詞匯系統中客觀直接反映該民族獨有文化的一類詞匯,它是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的反映。不同文化世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對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語言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獨特的風貌和民族特性,文化負載詞就是這一特定文化現象的具體體現。

  二、文化差異與文化負載詞

  (一)地域環境和生活習俗的差異

  語言首先是對其所處客觀世界的直觀反映。人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映客觀世界的語言。英國四面環海,航海和捕撈曾在其國民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詞匯中的許多詞語與水產有關系,有大量關于海洋、船只、魚、水的詞匯,如anoddfish(怪人),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門弄斧),tospendmoneylikewater(揮金如土)等。中國地處亞洲大陸,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文化極其深厚,這充分體現在語言中,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揮金如土”、“氣壯如牛”等。

  (二)歷史發展的差異

  歷史的發展會給語言留下深刻的歷史烙印。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一些標志著某一歷史階段的詞匯常會出現,比如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大字報”、“紅衛兵”、“走資派”、“臭老九”等,這些詞匯在西方文化中幾乎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匯。此外,中西方語言中的詞匯深受其文學作品、文學典故的影響,都很難在對方文化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詞,比如一些源自中國古代傳說、小說而至今還在使用的“龍王”、“蝦兵蟹將”、“馬后炮”、“空城計”等。西方文化則多受希臘傳說影響,如“Penelope’sweb”,“Pandora’sbox”等。

  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

  翻譯的最大困難往往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熟悉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翻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原文和譯文之間建立文化對等。這里著重談翻譯文化負載詞的五種方法:

  (一)音譯或音譯+意譯

  當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時,可以采用音譯的辦法。例如:中國特有的東西,如餃子(jiaozi)、功夫(kongfu)、豆腐(toufu)、刮痧(guasha);以及從外國傳入我國的sofa(沙發),coffee(咖啡),laser(激光),ballet(芭蕾),hacker(黑客)等。

  為了讓讀者更準確地理解源語詞匯所承載的信息,譯者還可用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辦法,比如粽子被譯成:Zongzi,apyramid-shapedmassofglutinousricewr-appedinleaves.

  (二)直譯

  當一些詞語或表達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概念意義與文化意義基本對稱時,可選擇直譯的辦法,詞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可以同時傳遞。

  如:紙老虎(thepapertiger);魚米之鄉(alandoffishandrice);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蘿卜政策)。

  直譯并非死譯硬譯,它是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情況下保留原文的民族色彩,為譯入語提供新鮮、形象、生動的表現形式,便于讀者了解異城文化。

  (三)加注

  直譯加注是為了向譯語讀者介紹探語文化有關的文化知識,增進對源文的了解,以此來補償直譯帶來的語義空缺。例如:華夏子孫:theoffspringofHuaxia(“Huaxia”,ortheshortform“Hua”,wasthean-cientnameofChina.InancienttimespeoplelivingincontrolChinausedtocalltheirnativeland“Huaxia”,whichisnowusedasasynonymfortheChinesenationorChina.)又如:Prometheanheat———普羅米修斯神火,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從奧林匹斯山上給人類盜來火的英雄人物。

  (四)增譯

  增譯是在譯文中明示出源語讀者視為當然,而譯語讀者并不知道的意義。例如:Whileitmayseemtobepaintingthelily,IshouldliketoaddsomewhattoMr.AlistairCooke’sexcellentarticle.

  我想給阿利斯太爾庫克先生杰作稍加幾筆,盡管這也許是為百合花上色,費力不討好。

  此處先用直譯傳達出特有的文化形象,然后再說明其內涵意義。如果僅譯為“多此一舉”、“徒勞無益”等漢語詞語,則文化內涵喪失殆盡。

  (五)意譯

  對于有些具有鮮明文化內涵的詞,舍棄形象對喻義進行意譯,譯文反而顯得言簡意賅、簡潔明了。意譯不是逐字逐句翻譯原文的形象色彩,而是舍棄原文的形象色彩,直接向譯語讀者解釋原語詞語在上下文中意義的一種手段。

  例如:ItwasanotheroneofthoseCatch-22situations,you’redamnedifyoudoandyou’redamnedifyoudon’t.

  這真是又一個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

  文中的catch-22具有較高的文化意義,若直接譯為“第二十二條軍艦”,漢語讀者無法領會,不如譯為“左右為難的、尷尬的”。

  四、結語

  翻譯作為一種語際間的交際,既是一種語言的轉換過程,也是文化的移植過程。翻譯中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譯者處理的是個別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由此可見,翻譯不能單從字面上去尋求等值,在處理文化負載詞語時,既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又要深入了解外國文化,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將附加在原語上的“超語言信息,即文化信息”傳遞過去。采用音譯加意譯、直譯、加注、增譯、意譯等翻譯方法,盡力使原語與譯語在各自文化里的含義相當,從而準確地進行英漢互譯。

  參考文獻

  [1]王晴。淺論文化負載詞的英漢翻譯[J].考試周刊,2012(58)。

  [2]楊勇,張四紅。文化負載及其翻譯[J].宿州師專學報,2000(2)。

  [3]張圣素。論英漢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11)。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