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藝術設計類論文中西方文化碰撞對藝術發展的動力

發布時間:2017-02-0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藝術設計類論文發表了中西方文化碰撞對藝術發展的動力,由于不同地域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所以藝術審美體系也有著一定的差異,近代西方文明對近現代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學者提出“中為體、洋為用”(洋為中用)的思想。

  這篇藝術設計類論文發表了中西方文化碰撞對藝術發展的動力,由于不同地域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所以藝術審美體系也有著一定的差異,近代西方文明對近現代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學者提出“中為體、洋為用”(洋為中用)的思想。

藝術設計類論文

  關鍵詞:藝術設計類論文,西方文化,藝術發展

  眾所皆知,“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自古以來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和根基,藝術是文化的精神花朵,不同的文化土壤往往孕育出形態各異的藝術之花。東西方藝術在原理體系和表現形態上各有特色,但都具有平等的價值,我們在東西文化之間構架的這座橋梁,目的不是去消解文化藝術審美體系的差異,而是希望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達到相互的理解與接納,或者相互的借鑒與融合,形成一種更多元的,更國際化的、后現代式的藝術氛圍。

  到20世紀末,西方現代主義又進一步啟發了中國現代藝術觀念上的變革與創新。如今,數字時代的來臨,全球化的經濟、信息、科技和交通的發展更使文化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其結果是:一方面,西方文化出現全面吞并中國文化的趨勢,西方各類跨國企業遍布中國大江南北,西方近現代藝術觀念逐漸被國人所接受并融合在中國傳統藝術之中;而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風靡,又刺激了東方民族文化的危機感,形成了弘揚傳統文化、強調個體差異性和倡導多元文化并存的努力。當然,東方文明也對西方文化有所影響,近年來,中國儒家的“和合學”等東方哲學因其既能顯示東方傳統思想,又可體現當代精神而受到部分西方學者的關注,東方藝術的“生命力”、“和諧感”,以及對“氣韻”、“意境”等審美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也啟發了西方文學藝術的創作靈感。因此,可以說,近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織,讓中西方都有所獲益,不斷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由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UMC)副校長辦公室、孔子學院和美術系共同舉辦的國際藝術交流展“東西方的對話III”于2016年8月1日至11日在UMCCraftStudioGallery成功舉辦。在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UMC)美術系梁藍波教授的領導下,UMC美術系的中西方美術設計比較研究中心已經成為一個中國各大高校中青年美術教授的訪學基地。到UMC訪學的中國教授在美國實地考察美國高校的美術教育體制,親身感受美國培養高等美術和設計人才的各種創意,參與了學院乃至整個大學的各種學術講座,融入美國研究型大學活躍的科研和創作活動中。中國藝術家還參與了美國的各類展覽,并到美國各大博物館參觀學習。通過一年的訪問學習,中國的教授們對西方的現代藝術和設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藝術思想更為活躍、教學手法更加多元,在學術上獲益良多。而中國教授在美國的訪學、講座和展覽也給美國高校帶來一定的影響,使美國的師生感受到中國藝術的魅力和高度,對中國文化、藝術和高校教育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可見,兩國間的學術交流對中美雙方都大有裨益,越來越頻繁的國際交流必然導致藝術形態的豐富和多元,這些特質在中美藝術交流展中表露無遺。東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藝術家之間熱烈探討,對藝術的熱愛和開放的心態成功構架起中美文化藝術交流與了解的橋梁,通過這座跨文化和友誼之橋,不同文化藝術之間的理解和融通翻開它新的一頁。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美術系教授梁藍波長期致力于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融與互補的研究,當代水墨系列《墨象》是其研究成果的具體體現。這些作品延續其一貫對筆墨韻味的強調和對光感的表達,用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幾何構架去強化作品的空間動勢,透過水和墨的不斷穿梭揮灑、碰撞交織,展現出強盛的爆發性視覺張力。畫面深邃神秘,呈現出宇宙般的雄渾與博大。他的探索推進著水墨藝術向抽象性和后現代性的演化,將成為當代水墨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平面設計教授柏庚約翰(JeanBrueg-genjohann)這次展出的作品是創意被面藝術《叢林的魅力》。教授從小就對“繡”很感興趣,作品保留著一份可貴的童真,她以不同形狀、顏色的布塊拼成畫面,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把夏日叢林的獨特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小昆蟲更是精美有趣。她將非洲藝術、中國刺繡、現代圖形、色彩構成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達到幽玄與瑰麗、粗獷與嫵媚、樸拙與精美的共存,體現出多元文化交融所產生的效用。

  版畫專業副教授丹尼杰里斯(ChrisDaniggelis)的作品《Sephiroticvm-XDivinoSystem》用最簡潔的圖形——圓和直線勾畫出空間感和懷舊浪漫的情調。顯然,藝術家對線條和圖形抱有濃厚的興趣,由黑色的線組成畫面的圓、直線和文字,這些元素就像是一些特定的符號不斷交錯重疊,并通過半透明紙張對部分圖形的覆蓋,形成錯綜復雜的空間體系,整個畫面猶如從幻想的世界浮現而出。纖維藝術助理教授曼妮娜(C.PaziaMannella)的作品《慶典》的造型與中國的篆刻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個熒光粉色的中心圖形就像印章一樣浮現在藍底粗布的背景下,濃烈的熒光顏色恍如夜空中霓虹燈的顫動,熱烈而富有詩意。這次參加交流展有八位中國各著名大學的訪問學者。江蘇師范大學陳曉華老師的水墨系列《花夢》用輕松的筆法和淋漓的潑墨去表現當代少女的心境,人物的造型略有變形,花木的表現松散自由,既有水墨對光色的詮釋,又有現代的構成,是當代都市的水墨小品,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江濤的書法作品《天地》以中國傳統的狂草和印章作為畫面元素,以紅黑和大小對比等手法和現代構成的理念去打破傳統書法的布局,體現出當代藝術家對中國書法的反思和對中國傳統的現代詮釋。湖北大學李晶濤老師熱衷于對自然材料的感悟和對空間的探索。裝置作品《虛實》表現的是傳統東方美學中虛與實的關系,作品取材于當地的橡樹木樁與展廳墻體的結合,傳達空間與材料所構建的虛實意境,表現出如中國狂草書法中“筆斷意連”般的旨趣。湖北大學副教授王紅摒棄慣用的電腦設計,利用汴繡和拼貼的手法創作出手工海報《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由網格筑起的保護墻,引發出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和手法的思考。江蘇師范大學的王瑞老師長期關注女性題材,其油畫作品《大富貴系列》通過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把中國傳統工筆美人畫的韻味與社會現實題材相結合,蘊含批判的意味和傷感的情懷。作品中女性形象妖嬈嬌媚與獸化的男性形象形成對比,構成對現代社會不斷追求物欲,缺失精神信仰的批判,在真實與虛幻,幽默與嘲諷之間尋找人性的當代詮釋。

  鄭州大學嚴琰老師的作品《好運》將中國的民間藝術通過絲網的形式重新詮釋。在畫幅中,中國民間剪紙和木版年畫中拙樸的線條和鮮艷的色彩躍然紙上,然雄雞的造型和姿態又帶有漫畫式的夸張與律動,中國民間繪畫的審美趣味在西方的現代媒介中大放異彩。江蘇師范大學趙冬霞老師的平面設計作品《萬壽菊之味》受到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試圖選用抽象的幾何圖形、色彩和線條等視覺語言去表達兒時對花的氣味的記憶,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探索。巖彩材質既有西方繪畫豐富的色彩表現力,又帶有東方藝術的審美特性。筆者一直喜歡以巖彩來勾勒現代都市的浮光掠影,在華麗、冰冷的背后隱喻著都市的冷漠與疏離,《紐約印象I》就是其中的一幅。通過巖彩顏料獨特的肌理——如礦石的光澤、顆粒感,加上水性材料的流動性——使最終的畫面形成與油彩、水彩、水墨等其它媒材全然不同的斑斕與晶瑩,表達出人們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向往與身在其中的困惑。然而,在美訪問學習的一年對筆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品《密蘇里河》開始摒棄具象的表現,將物象簡化為幾何圖形,通過濃烈的色塊、巖彩的肌理、金箔的撕裂和畫面的構成達至內涵的表現,在媒材不經意的偶然與畫面的操控經營之間尋找一種辯證統一的邏輯關系。此次展覽的作品形式多樣,有油畫、水墨、巖彩、版畫、纖維、刺繡、裝置、數字藝術和中國書法等,但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均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影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通過交流、合作和對比,對東西方藝術的精髓所在都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并紛紛對自身的藝術傳統和方式做出了反思與回應。而在視覺藝術領域,后現代思潮呈現出的多元融通的趨勢正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所結出的碩果,可以說,碰撞與交融正是推動藝術前進的動力,因此也是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舉辦“東西對話”系列展覽的意義所在。

  作者:吳文娟

  推薦閱讀:《陶瓷科學與藝術》經中國國家新聞出版暑批準,由全國陶瓷工業信息中心湖南分中心和湘瓷科藝股份有限公司(原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合辦。原名《陶瓷工程》,自2002年更名為《陶瓷科學與藝術》雜志。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