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6-15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文化論文發表探討了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策略,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 ,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成為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可以加速中國走向世界,論文分析了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現狀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篇文化論文發表探討了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策略,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 ,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成為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可以加速中國走向世界,論文分析了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現狀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摘要:近年來,上海市著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完善社會主義文化體制,加強文藝精品創作,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方式,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拓展文化輸出渠道,積極推動上海文化“走出去”,在文化貿易方面發展較快,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綱要,以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現狀和瓶頸分析為基礎,探求“十三五”期間上海擴大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方式和策略。
關鍵詞:文化論文發表,一帶一路,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策略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文化領域的“軟實力”已提升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發展程度成為提升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重要指標。國外發達國家的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歷程悠久,經驗豐富,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早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焦點。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的國際文化之都建設成績斐然,加速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上海“十三五”時期加速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2007年9月,上海建成國際文化服務貿易平臺;2011年10月,文化部將其更名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2013年9月,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截止到2014年6月,自貿區已有文化企業243家,注冊資本47.2億元,形成了全國范圍內規模最大的外向型文化企業集群。借助“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契機和上海自貿區的先發優勢,積極開展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加快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對于上海“十三五”城市建設和未來30年全球城市定位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現狀分析
2010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成立,上海加入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贏得“設計之都”的美名。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的對外文化貿易進出口總額高達159.6億美元,出口額95.39億美元,順差31.19億美元,集中于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文化用品等。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上海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成為城市“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之一!2014年上海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報告》統計結果顯示: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韓國等成為上海對外文化貿易業務往來的主要國家,占進出口總額64.68%。其中,美國和日本占29.24%,成為上海對外文化貿易的主要合作國。2014年,上海共有35家文化企業通過國家級對外文化出口重點企業認定,12個項目通過國家級重點項目認定。同年7月,上海迎來格萊美合作項目;11月,華特迪士尼(上海)與上海文廣集團達成戰略協議,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展,合作事項涉及內容發行、電視創意開發、電影聯合制作和國際營銷合作等多方面。利用自貿區優勢,上海率先建成國內首家公共性文化貿易服務平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該基地運用政府支持為輔、企業運作為主的創新運營模式,把握機遇、構建平臺,匯集了全國規模最大、業務最全的對外文化藝術交流類企業集群,極大地促進了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飛躍式發展。依托自貿區的先發優勢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上海正不斷拓展、更新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國際合作渠道,創新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模式,推動文化龍頭企業參與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二、上海發展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已小有成績,也優于國內其他省市,但是一直面臨國際影響力不高、資本短缺、知名品牌缺乏、產品出口渠道狹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弊端:
(一)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水平不高,經濟效益低下
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增長速度較快,但與發達國家標桿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表現為對外文化藝術交流附加值不高,經濟效益較低;對外文化貿易結構“硬強軟弱”;貿易主體實力不強,規模偏小;貿易渠道狹窄,貿易產品和服務缺乏特色等問題。
(二)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主動權認識不足,商業化運作能力薄弱
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面臨國際文化創新能力缺乏、國際市場營銷體系不健全、主動權認識不足、商業化運作能力薄弱,銷售渠道和網絡有限等一系列弊端。國際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專業人才,特別是熟悉國際文化規律、有較強涉外貿易操作能力、有成功國際運作經驗的高層次文化人才仍較為匱乏。同時,對外文化藝術交流類企業的商業化運作能力尚處于薄弱狀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方式、手段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自貿區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經驗缺乏,政策瓶頸仍有待突破
上海自貿試驗區是中國第一批自貿試驗區,對外文化藝術交流開放經驗不足,可借鑒的成功案例十分有限,自貿區的對外文化貿易平臺建設的機制、體制尚處在創新和完善階段。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仍面臨一定政策瓶頸,如:管理體制政出多門,推進機制缺乏,管制過嚴,財稅制度不完善,統計制度不健全等。
(四)對外文化藝術交流規模較小,知名企業和國際品牌缺乏
上海文化產業的國際貿易總體規模尚需擴大;龍頭企業、重點企業的數量較少;文化產業對外文化交流不足;文化內容產業優勢不足;文化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機制不夠完善;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缺乏完善的產業整合和國際產業鏈的打造;對外貿易的國際渠道仍需不斷擴展;強實力的國際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匱乏;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不高;文化與科技、金融、裝備等領域的融合度不高,等一系列弊端亟待解決和改善。
三、上海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對策建議
(一)優勢對接:利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優勢,擴大對外文化藝術交流
利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優勢,促使上海參與到全球文化產業鏈和文化產品供應鏈中,完成文化“軟實力”的價值重構。逐步開發“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對外文化貿易市場,通過文化生產要素的升級和創新,在優化配置和多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新興市場對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訴求,進而拓寬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海外市場。把握“一帶一路”區域間政府層面協作的宏觀機遇,突破文化資源地理位置的區位約束,擴大上海與亞洲沿線國家的交流和聯系,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創新新時期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增長方式,提升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國際影響力,從文化先行角度不斷實現上海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和未來30年全球城市的定位目標。
(二)政策支持:制定鼓勵、扶持政策,促進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健康發展
利用自貿區政策優勢,制定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對外開放的相關措施,強化自貿區相關實施細則與負面清單的解讀與實施,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際文化市場情景和企業運作實踐,不斷調整并逐步縮減涉及文化服務業的相關負面清單。深化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相關產業政策和企業發展的宏觀環境,以文化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協助企業創新文化有形產品和無形服務的銷售模式。從政策層面鼓勵文化企業對外擴展業務范圍,聯合稅務、工商、海關等相關部門優化文化貿易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相關制度革新如:加大出口補貼力度;放寬市場準入與涉外經營條件;改革、完善審批制度;鼓勵各類文化企業開展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簡化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審批手續和出入境管理流程;出臺扶持性財稅和融資政策,促進文化企業涉外活動的開展。
(三)金融革新:轉變貿易形式,從對外文化藝術交流轉變為文化資本輸出
對接國際文化資本市場,探索國際投資、并購等金融創新模式,克服意識形態差異,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優勢國際資源,力爭當地制造、當地消費,通過資本運作加速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創建自貿區文化金融合作平臺,加強文化與投資、金融、現代服務業對接。以創新政府資金投入為契機,鼓勵各類資本參與文化金融創新與文化企業國際化發展。支持文化資本海外并購,鼓勵文化企業采取資本兼并、重組、對接等文化金融融合新模式贏得持續資金支持。借助國家對外貿易基地的政策優勢打造高效產業和資本運作平臺,借力自貿區在貿易、金融、投資、服務業的創新政策,鼓勵上海文化企業將運營模式從低層次的文化交流和產品銷售提升到文化資本的輸出,進而不斷拓展企業的海外發展空間和核心競爭力。
(四)人才建設:加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人才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支持措施
從戰略視角出發,確立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鼓勵文化企業依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引進和培養海內外高層次涉外文化人才。鼓勵高校加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學科和智庫建設,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貿易復合型人才。制定不同梯隊的重點人才發展計劃,借助“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加大高水平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人才建設,鼓勵文化人才通過創新、創業開拓海外市場;繼續實施“千人計劃”等招才引智政策,通過政策創新、服務聚焦,提升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度。構建人才的開放選拔機制。針對專業型文化貿易人才緊缺和企業的實際需求情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多層次、多類型的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人才培養和供給模式。強化對外文化藝術交流人才扶持政策的執行力度,實行人才創業的孵化政策,給予外向型文化人才在生活、研究、創業等方面更大的配套優惠政策,突出重點、加強聚焦。
作者:秦迎林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推薦期刊:《長江學術》2002年創刊之始,由武漢大學文學院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合辦,以書代刊,每年出版兩輯,以扎實厚重,注重創新為特色,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2005年底,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獲得正式刊號,改為季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