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1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社會網絡是指個人的關系網絡,涵蓋家庭、親戚與朋友的支持以及與他人的相互支持。我國很多社會學研究的專家也都針對社會網絡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 社科論文范文 ,主要論述了社區老人社會網絡的現狀及影響。 摘要:選取南京市鼓樓區210位老人為研究對
社會網絡是指個人的關系網絡,涵蓋家庭、親戚與朋友的支持以及與他人的相互支持。我國很多社會學研究的專家也都針對社會網絡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社科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社區老人社會網絡的現狀及影響。
摘要:選取南京市鼓樓區210位老人為研究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問卷、簡版老人抑郁量表以及Lubben社會網絡量表進行調查,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區老人社會網絡平均得分(30.6±7.3)分(10~45分),有7.6%的人社會網絡不足(社交孤立)。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自評健康狀況、過去一年發生跌倒及抑郁對老人的社會網絡有顯著影響。提示我們應重視和開發老年人社會網絡所具有的獨特的養老保障功能,積極幫助老人構建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關注老年群體中文化程度低、經濟狀況差的老人,盡可能提供經濟上的養老保障。更為重要的是應注重于老人的情感交流、文化娛樂等高層次需求的精神養老。
關鍵詞:社會網絡,社會支持,養老保障
如何完善各種服務來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需求已引起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對于其他群體來說,社會網絡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對老年人的生活影響很大,為老年人提供非常重要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它是老年人獲取經濟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徑。而目前很多的研究集中在對社會網絡的理論研究和宏觀社會網絡研究,針對微觀社會網絡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老人社會網絡的現狀、可影響老人社會網絡水平的因素,從而為社區工作人員開展針對性的干預提供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于2014年9月至12月便利選取南京市鼓樓區210位老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入選標準:年齡≥60歲;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或能與調查員進行良好溝通者;自愿參加并能積極配合回答問卷的老人。樣本的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智能障礙及聽力受損不能配合者。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基本資料問卷: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有無子女、文化程度、居住情況、經濟狀況及健康狀況以及慢性病的患病情況等,過去一年里是否發生過跌倒。②Lubben社會網絡量表(Lubbensocialnetworkscales,LSNS),用于測量老人與其家庭成員、親戚及朋友等的關系網絡,借以估計老人可能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從而識別出社區中可能需要幫助的孤立老人。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得分范圍為0~50分,分數越高提示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低于20分提示老人社會網絡不足,即孤立、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不足;21~25分提示有社交孤立的高風險;26~30分提示有社交孤立的中度風險;≥31分,提示有社交孤立的低風險。③簡版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depres-sionscale,GDS-15),由Sheikh和Yesavage在30個條目的標準版老年抑郁量表的基礎上設計出的15個條目的簡化版,被試者以“是”或“否”作答,計1分或0分,得分范圍0~15分,分數越高表示抑郁癥狀越明顯,8分或以上為出現抑郁。④自評健康狀況。通過自評的方式測量其健康狀況,采用Likert5級評分,分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計0~4分。1.2.2調查方法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對符合入選條件的老年人進行調查,調查時采用統一的指導語,由老人匿名、獨立填寫,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對文化水平低或是肢體功能障礙不能填寫問卷的老年人,由調查員逐條詢問,代其填寫。本次調查發放問卷210份,收回有效問卷198份,有效率94.3%。1.2.3統計方法數據采用雙人錄入,計算機邏輯檢錯和利用頻數分布查錯,對可疑數據及時核對。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單變量、雙變量以及多變量分析。頻數分布、百分比、中位數以及標準差等進行數據的描述。采用T檢驗或者方差分析來分析社區居家老人社會網絡和一般人口學資料、健康狀況以及心理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來找出社區居家老人社交孤立的危險因素。
2社區老人社會網絡現狀及影響因素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的老人平均年齡為(73.6±7.2)歲(60~93歲),其中女性109人(55.1%);大部分為在婚狀態139人(70.2%),其次為喪偶52(26.3%);且半數以上的老人(58.6%)有3個及以上的子女;接近半數(49.5%)的老人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主要的醫療付費方式為醫保55.6%。老人的居住方式主要是與配偶或是與子女一起住,占69.7%;自覺經濟狀況較好和一般的占多數,為69.2%。大部分人自評健康狀況良好或是一般,占78.3%;69.7%的人患有慢性病,其中58.0%的老人患有2種及以上慢性病;在過去的一年里33.8%的人曾發生跌倒。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中抑郁得分在8分或以上的老人有21人,占10.6%。
2.2社區老人社會網絡的現狀
2.2.1老人的社會網絡情況本次調查中研究對象社會網絡平均得分(30.6±7.3)分(10~45分),其中社會網絡量表得分低于20分有15人,占7.6%;21~25分有37人,占18.7%;26~30分有37人,占18.7%;≥31分有109人,占55.1%。2.2.2社區老人社會網絡的單因素分析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社會網絡得分見表1。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醫療付費方式、經濟狀況、自評健康、過去一年是否發生跌倒、抑郁的老人社會網絡得分顯著不同,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2.3社區老人社會網絡的多因素分析以社區老人是否發生社會網絡不足即社交孤立為因變量,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子女數、文化程度、醫療付費方式、居住安排、經濟狀況、自評健康、抑郁得分、過去一年是否發生跌倒等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高、自評健康狀況好為保護因素,過去一年發生跌倒、抑郁為危險因素,對社區老人是否發生社交孤立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本次調查中社區老人社會網絡平均得分(30.6±7.3)分(10~45分),有7.6%的人社會網絡不足,發生率低于曾文等[1]采用同樣量表在741名澳門老年人中的調查結果。澳門老人社會網絡平均得分為(19.13±9.47)分(0~50分),49.39%的人社會網絡不足,可能的原因是其調查的老人中47.23%的老年人沒有伴侶(包括孤寡、未婚、離婚),有57.22%的老年人為獨居或不與照顧者同住。文化程度高的社區老人社會網絡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參加醫;蛴泄M的老人以及經濟狀況好的老人社會網絡得分高于醫療自費及經濟狀況差的老人,分析可能與他們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本,有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去拓展自己的社會網絡有關。在多因素分析中,文化程度、自評健康狀況、過去一年是否發生跌倒以及抑郁仍然是篩選出的影響老人社會網絡的具有顯著意義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一年發生過跌倒的老人是社交孤立的獨立預測因素,分析可能與老人在經歷跌倒事件的打擊后,對活動中避免跌倒的信心不足,出于害怕跌倒的心理(Fearoffalling,FOF,也稱恐懼跌倒)[2-3]而限制了活動,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社會交往。提示應建議具有跌倒風險的老年人到醫院就診,接受專業的評估與指導,并按醫師的建議管理自己的生活,通過運動鍛煉,改善身體靈活度,提高自己的平衡能力,增強活動信心。其中自評健康良好的老人其發生社交孤立的危險性是自評健康差的老人的0.166倍,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健康有利于老人維持或拓展自己的社會網路,而和諧的社會交往又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老年抑郁癥的發病率由于調查方法如樣本來源、年齡結構、診斷標準等的不同,結果相差較大。本次調查中,老人抑郁的發生率為10.6%,與馬靜怡[4]采用GDS-30在356名老人中的調查結果(抑郁的檢出率為11.2%)相似。本研究還發現,抑郁是社交孤立的獨立預測因素,有抑郁傾向的老人其發生社交孤立的風險是沒有抑郁的老人3.921倍。老年抑郁癥患者大多性格內向,不愛交際,如果抑郁發作后再得不到家人、親戚、朋友的理解或遭到誤解,就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使他們更加社交退縮,不愿見人。因本文為橫斷面研究,尚不作做確切的因果判斷,亦或自評健康以及抑郁與老年人的社會交往情況可互為因果,因此,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應充分關注社會交往被邊緣化的老年人的精神養老,特別是老年抑郁癥患者。良好的、溫暖的家人及親朋好友的“交際圈”可作為一劑良藥,促進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國內學者錢錫紅等[5]提出老年人的社會網絡中蘊含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社會資本,能夠為老年人帶來信息、資源、精神支持和社會庇護等網絡效益,這些網絡效益又以改善物質、安全、精神、尊重需要的形式實現對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功能。其可作為正式養老保障的重要補充,為我國完善老年人養老保障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因此,各級老年工作者應重視和開發老年人社會網絡所具有的獨特的養老保障功能,積極幫助老人構建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關注老年群體中文化程度低、經濟狀況差的老人,盡可能保證經濟上的養老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等基本需求滿足之后,應更加注重于老人的情感交流、文化娛樂等高層次需求的精神養老。
參考文獻:
[1]曾文,李衛燕,陸嘉燕.澳門老年人社會網絡與身體健康狀況及日常居家活動能力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7):457-459.
[2]李鶯,程云,趙麗蓉.老年人害怕跌倒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4):458-462.
[3]劉曉慧,朱曉丹,張偉,等.老年人害怕跌倒心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1):6159-6161.
[4]馬靜怡.老年抑郁、焦慮與認知功能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其關系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4.
相關期刊簡介:《新聞戰線》自1960年下半年起,雜志改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全國記協三家合辦,刊名改稱《新聞業務》,仍由人民日報編輯出版,直至1966年6月“文革”爆發被迫?1978年12月,以《新聞戰線》刊名恢復出版,起初為雙月刊,1980年改為月刊,由《新聞戰線》雜志社編輯出版至今。是《中國大百科全書》收錄介紹的惟一一家新聞專業刊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