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0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社會學論文發表了和諧社會的理論推定,和諧社會就是以人為本,保障和促進人的自由發展,論文介紹了和諧社會推定的原則,要求以生存技能傳授和生活理念培養為核心的普遍教育發揮作用。一成不變的社會不會讓人得到滿足,動態的和諧社會才能符合人的實際需要
這篇社會學論文發表了和諧社會的理論推定,和諧社會就是以人為本,保障和促進人的自由發展,論文介紹了和諧社會推定的原則,要求以生存技能傳授和生活理念培養為核心的普遍教育發揮作用。一成不變的社會不會讓人得到滿足,動態的和諧社會才能符合人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社會學論文,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人類所有社會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社會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這句話將作為本文對和諧社會的理論推定的基礎理論,所有相關理論的推定都基于此。對這句話的清晰確認本文必須和首先完成的工作。
1、“聯合體”就是和諧社會,并且這一用語說明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聯合體。“聯合”意味著在聯合之前存在著自由的個體,并且個體之間相互平等。那么,和諧社會就是基于自由平等的事實和自由平等的意志聯合而形成的聯合體。2、“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和諧社會形成之后,并不改變和妨礙最初個體的自由平等狀態,不以統治的形態維持聯合體的存在和運轉,而以自由平等的原則去維護和實現個體的自由平等。3、和諧社會是發展的社會,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發展的前提條件。“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是指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的前提和目的是要協助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社會的發展不能成為發展的原初前提和目的。而社會的“自由”發展是在“每個人自由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狀態和結果,所以,社會的自由是以人的自由為前提和結果。
綜上所述,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為本,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和促進人的自由發展。面對具體時代的現實,如何構建和運行具體的聯合體――社會,以達到人的自由發展的目的,這成了巨大的難題。理想永遠完美,現實永遠有缺陷。在解決這一難題的時候,需要現實探索、構建和實踐。在實踐之前,需要理論推定,以助益和諧社會構建的設計以及其后的實踐。
本文對和諧社會推定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物質和精神并重,有利現在,有益發展。
1、社會經濟繁榮的程度高于大眾普遍的實際生存需要,但不能超過自然環境所承受的再生極限。滿足人的生存需要這項和諧社會的基礎條件要求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必須滿足這項需求。物質過度缺乏和過度豐富都會導致社會不和諧,尤其是經濟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并不是越豐富社會就越和諧,保持物質需要的適度滿足或者一定程度的稀有性,在保證分配普遍合理的情況下,反而能夠提高社會和諧度。生活總物質量略超過人口的總需求量即可,至于比例是多少,這需要具體求證。這樣自然就也可以保證不因過度發展經濟使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保證人的長遠發展,保證社會長遠和諧。2、社會大眾普遍具有與其能力和努力相匹配的職業以及收入。社會物質創造和分配是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在這個過程中,客觀對待個體差異,將創造和分配結合起來,以物質創造中個體所體現的能力和付出的努力為基礎原則保證普遍就業和物質分配,保證個體的社會基本存在。3、在與民眾的權力制衡下,公共服務機構高效廉潔,能夠提供公共資源以及服務,維護社會公義、公平、公正。和諧社會的存在是群體的存在這個基本事實需要公共機構的存在,社會民眾與公共服務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達到相對平衡,社會公義、公平和公正得到維護,德顯惡罰,和諧社會基本的氛圍就形成了。4、社會道德普遍得到遵守,互信互助、互容互諒、努力向上成為社會的普遍氛圍。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民眾能普遍感受到社會安全,正常情況下民眾社會安全感受度的高低與普遍的社會道德遵守度和社會精神狀態有關。民眾相互之間信任,民眾也普遍信任通過道德和社會正常渠道努力能夠贏得更好的生活,這就是和諧社會的民眾的基本心態。
5、大眾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創造和享受比較普遍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諧社會個體的素質必須達到能夠參與到創造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中來的要求,社會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但不是為了人的物質生活的終極化需求,而是在滿足了基本物質生活后,致力于創造和滿足精神的終極化需求,但不能是普遍的精神追求物質化。
再好的社會只要是一成不變,大眾就不會滿足。社會變化是社會存在的必然狀態,靜態和諧社會的標準不符合變化著的社會主體――人的發展需要,動態地衡量社會的和諧度更符合人的實際需要。動態和諧社會的推定著眼于發展。
1、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緩慢適度,增長速度比社會總人口增長速度略高。
快速變遷的社會不是和諧社會的特征,因為這不符合人的需要。社會變遷的速度從某種程度上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決定,那么,人類并不需要快速發展的經濟。經濟發展是為了保證人類的基本生存物質需要,根據人口的增減來確定經濟發展速度是正確的。
2、社會大眾的個體生存狀態及其生存環境在逐步按照其努力程度在會得到普遍提高和改善。
社會大眾的客觀生存條件的逐步改善主要體現在物質需要滿足方式的改變和提高,更能夠為大眾的精神創造和享受提供便捷和高效,而不是數量的堆積。
3、社會流動渠道公平暢通。
社會精神和物質財富在每個階層有所增長,其流動性在正常狀態下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的渠道暢通,速率相當,既社會財富處于流動性均衡狀態。那么,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地位和崗位也是能夠根據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和努力變化而變化。如此,也可以維護社會努力的基本信念和積極向上的和諧社會氛圍。
4、社會政治制度在隨著社會的變革在合理有序變動。
前文提到的自由平等者的自由聯合是指在聯合者之間互相之間是自由平等的,但客觀上人都處于各種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狀態中,這也就是為什么要形成聯合體的原因――減少個體的不不自由和不平等。和諧社會的社會沖突依然存在,人們的各種狀態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依然存在,這就要求社會政治制度合理有序改進、創新和革新,更好地實現聯合體的和諧運轉,實現和諧聯合體存在的目的――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服務。
5、在社會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社會精英階層人數有所增加,這些人所創造的、推動社會進步繁榮的價值也應該逐步增長。
將和諧社會推定在是一個追求社會大眾精神滿足為最終目標的社會,這就確定了負責高端精神財富創造的精神精英人數的量不能少。傳統的工業社會這個領域的人僅僅是社會的點綴,而在和諧社會,科技文化藝術領域的社會精英與政治精英、經濟精英至少是同等重要,甚至社會認同度更高。
6、整個社會人的普遍素質在不斷提高,普遍幸福感在增加。
和諧社會會催動整每一個人發展,每個人更加完善自己,這種完善需要以自我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基礎,是以增加個體存在幸福感為目標。
由以上所推定,和諧社會是以人的非物質化的精神滿足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目標,能夠以社會個體的發展為發展,以經濟、制度和文化精神的發展為手段,自然地促進個體自我完善,增加其積極的社會存在感和滿足度。
推薦期刊:《醫用生物力學》Journal of Medical Biomechanics(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1992年起改為現名。本刊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是國內唯一一本公開發行,積極反映醫學生物力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