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0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社會科學論文發表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全球化發展展現了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獨特魅力,例如我們學習到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全球化是一種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全球化是我們認為合適的全球化等這方面的理想圖景。
這篇社會科學論文發表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全球化發展展現了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獨特魅力,例如我們學習到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全球化是一種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全球化是我們認為合適的全球化等這方面的理想圖景。
關鍵詞:社會科學論文,全球化
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證明,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程中,社會科學的成就廣泛而深入地對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著重要影響。它所具有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充滿智慧的創見,不僅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更以多種形式增強了人們對社會重大問題的感受能力、判斷能力、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成為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并寄予期望的科學。
1.全球化意味著時代變遷
全球化的時代正是一個制度變遷的新時代,將人們心中傳統的社會科學更擴張化。傳統的田園詩的生活已經或正在被打破,代之以核心家庭結構、高度個人自主的、等價交換形式的、強烈競爭性的、以個人才能和業績為主要價值衡量的社會體系。全球化正向我們走來,咄咄逼人地走來。跨國公司打進來,中國產品走出去。加入WTO不只是貿易的國際化,而且意味著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巨大革新,貿易的一體化遲早促成人的觀念的國際化,這同樣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
2.在全球化的形勢下,中國社會科學發展更是展現了它獨有的魅力
2.1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能夠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同
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目前為止,我國學者對中國社會發展歷史分期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以歷史事件劃分,即戊戌至五四、五四到建國、建國至文革、文革后的新時期,第二種是新中國成立為界限,其中較為重要的是社會科學的中國化(30年代初到1949年),社會科學的中國化日益成為了中國學術各派代表人物的共識。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社會科學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1949-1977年,社會科學經歷了非?部赖臅r期。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科學的教育研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在這個時期教育事業一直處于萎縮狀態。1978至今,為第二個時期,中國社會科學發展走出了困境,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不得不說的就是打破僵局,走向世界的全球化新時代。
2.2年輕人需要承擔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中國,出生于1990年代的一代年輕人曾經被視為“垮掉的一代”,社會上曾經對這一代人抱有較多的擔憂。主要原因是,經過1980 年代的十年改革,中國社會家庭的收入狀況普遍得到改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技術上基于互聯網的興起和迅速普及。而出生于1990年代的這一代的成長與電腦和互聯網普及幾乎同步,因此他們在觀念上天然地親近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區域發展差距逐步擴大,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同時擴大,這就為政治動蕩埋下了伏筆。年輕人渴望的生活是像美國人那樣的物質豐富的生活,而這需要穩定的收入來支撐,就業機會減少了,他們過上心目中渴望的那種生活的機會也就減少了。因此,在反服貿運動中,有人公然打出了反對全球化的橫幅。在這個意義上說,這一代年輕人可謂“全球化的一代”,既享受到了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要承擔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
2.3全球化作為當代經驗的一部分已是無可辯駁的存在
這首先是對經濟活動的描述,高科技裝備的通訊交往、低廉的運輸成本、沒有國界的自由貿易等等正在把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統一市場,這又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以市場資本主義、民族國家與民主政治為主導的現代制度,以自由、人權和公正為主導的現代價值觀已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不斷增長的國際間貨幣、商品、人員、影像和信息之流日趨強勁的調和下,歷史地形成的各種特殊文化以當代傳媒技術為支持,借助不斷擴張的資本運作,在全球規模上持續、深入地交流與互動,越來越呈現出整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趨勢,相似性在增加,色彩鮮明的差異在消失,文化認同與價值認同越來越有超越本土化的趨勢。
2.4全球化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美國化’的過程
然而,什么是‘中國全球化’呢?這個詞其實是有問題的。影響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是什么‘力量’在轉化誰?誰被誰‘化’掉啊?滲透到我的24小時生活細節里來的,難道是印度的或埃及或阿拉伯的影響嗎?不是,仔細看這24小時的內容,代表著‘中國全球化’東西中,其實99%是西方的影響,是西化,然后再細看西化的內容,譬如說物質的品牌,非常高的比例是美國來的東西。所以對于我們而言,所謂全球化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美國化’的過程。我們則根本不可能在修改未來生活規則的方面做出中國自己獨特的貢獻,而只能要么擁抱西方的既有規則,要么退回來重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和中國的傳統。
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科學的未來趨勢
3.1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一切文明成果的中國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又是怎樣的未來趨勢呢?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雖然紛繁復雜,但究其根本,是在路徑選擇上處理好幾個關系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 不能否認,有的人一看到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就認為不是真學問,竭盡貶低排斥之能事,而看到宣傳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文化的文章,就認為是真學問,將其奉作圭臬,當作至寶,真所謂“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全球性本身就是一種對話。全球性的多元對話既保存了各文化樣式中的普遍性,又能使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特殊性得以共存在肯定差異性的前提下,承認不同文化及其價值的合法性,向著共生共創的方向發展,是營造對話語境的價值基礎。
3.2秉持中國化的核心理念
文明間就沒有對話的余地,而只有模仿、復制和單方面的文化輸出。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涵蓋了不同文明實體發展機會和發展環境的平等,無視這一根本的平等權利,其直接的后果必然是語境對現實的分離,各文明實體被拒絕從本國的現實出發進行世界交往與對話,實際上就被取消了霸權之外的發展的權利。破解中國學術潛藏的各種危機,必須確立一個核心理念,即“中國化”,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一切文明成果的中國化。“中國化”不是抽象的或象征性的話語,也不是學術史意義上的脈絡梳理,而是一種理論的現實途徑和實現方式。
3.3全球化要求中國科學站在最前沿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這個國家對理論的需要程度。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必須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最前沿,自覺地將探索的目光投向當前最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投向黨中央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最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投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須解決的重大基礎性學術課題,為推動社會進步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文明對話的世界語境與社會科學的中國形態。世界文明對話的語境問題,是文明對話得以展開的前提。
4.結語
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來講,全球化意味著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對中國社會科學來講,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等國際組織進入世界體系以后,迎來了學術國際化和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新機遇。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西方理論對中國的支配關系與現代化時代的那種支配關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事實上也為中國提供了修改世界結構規則的機遇。
推薦期刊:《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北華大學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它以反映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研究成果、培養人才、推動科學發展為使命。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