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文化戰略論文全球化有賴于全球價值的確立

發布時間:2016-06-0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文化戰略論文發表了全球化有賴于全球價值的確立,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還是人類基本價值的全球化,殘缺的全球化沒有資格成為有賴于全球價值的確立,以前全球化的概念很陌生,近幾年,中國人幾乎是無人不曉,以下是論文對全球化的文化戰略進行了論

  這篇文化戰略論文發表了全球化有賴于全球價值的確立,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還是人類基本價值的全球化,殘缺的全球化沒有資格成為有賴于全球價值的確立,以前全球化的概念很陌生,近幾年,中國人幾乎是無人不曉,以下是論文對全球化的文化戰略進行了論述。

文化站略論文

  關鍵詞:文化戰略論文,全球化

  不全的,甚至沒有資格稱為全球化的,真正的全球化有賴于全球價值的確立。

  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我在中國拉丁美洲學會紀念哥倫布遠航美州五百周年的兩次會議上提出全球化時代業已開始的時候,全球化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是個完全陌生的概念,不過幾年,這個詞兒已經是中國無人不曉,無人不知的流行名詞了。我當初為了說明全球化的現象借用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四八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闡明的理論,他們不但指出了從地理大發現開始的全球化的經濟方面,而且指出了全球化必然要達到的政治方面,以至文化方面,向全世界明確提出了他們設想的共產主義的遠景,提出了他們心目中的共產主義世界觀。但是,現在中國人嘴上和筆下的全球化卻大抵只是談的經濟的全球化,不少人還夸張地談到全球經濟一體化,雖然現在除了歐洲已經跨進一體化的門檻而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實現起碼是要到二十一世紀中期才可見端倪的事情。向馬克思和恩格斯學習,我認為只有經濟的全球化而沒有人類基本價值的全球化,這個全球化就是殘缺不全的,甚至沒有資格稱為全球化的,真正的全球化有賴于全球價值的確立。

  自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化的提法在國際上開始流行以來(據考證,"全球化"這個詞是一九八五年由萊維特Theodore Levitt在其《市場全球化》一書中首先提出的。見一九九七年第四期《拉丁美洲研究》江時學文章《全球化與拉丁美洲經濟》),各種各樣國際性的哲學的、宗教的會議,就差不多年年都要討論"全球倫理"這樣的問題,甚至有人殫思竭慮想要整合全世界的道德和哲學,這當然是各種宗教、各種學派自從建立以來就有的愿望,但是我所關心的并不是什么形而上學的終極關懷,什么天人合一,梵我一如,信、望、愛,理一分殊,外在超越,內在超越……甚至可能全人類都認為值得追求的自由、平等、博愛和真、善、美。我相信各國人民最重要的創造是各個國家的國家制度,正是各色各樣的國家制度,決定了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和藝術……以至國民性,也就是各民族的價值取向。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不但經濟、科學、技術已經趨向全球化,而且各國的國家制度,從而各國的價值也將趨于全球化,這就是全球價值。不過,這個名詞并不是我發明的,而是九十年代中期當時的韓國總統金泳三和在野黨領袖金大中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韓文中用的大概是韓文大量使用的中文"世界價值",一翻譯成英文就成了"全球價值"(global value)了。

  李光耀放棄亞洲價值

  二十一世紀,也就是歷史的第三個千年,是以一條不大不小然而富有象征意義的新聞開始的。

  二○○一年一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新加坡的開國元勛、近十幾年一直以積極鼓吹所謂"亞洲價值"而聞名于世的李光耀在談到全球化對亞洲的影響時指出:"某些儒家價值已經差不多過時了,遵循儒家傳統的社會要緊隨全球化的步伐前進。這種價值必須予以改進。任人唯親的裙帶關系就是必須放棄的內容之一。"在談到亞洲金融危機時,李光耀甚至說,新加坡在應付這場危機時表現出色,并不是因為亞洲價值,而是因為"英國殖民地價值,特別是經濟透明和法制嚴明"。"我們主動走出去滿足全球化的標準"。(美國《新聞周刊》一月二十八日專稿)

  李光耀多年來一再聲稱,他所不遺余力宣傳的亞洲價值就是儒家價值,而落實到現代政治上就是有強烈的宗法制--家長制色彩的尊尊親親的專制主義。他在達沃斯就餐時曾與計算機業巨子戴爾鄰席,當時他問戴爾后者是否真的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在三十歲以前儕身《財富》五百強的首席執行人,戴爾回答說"是,但是我今年三十五歲,已經老多了。"李說:"在信息時代,年齡和一個靈光的腦子是巨大的優勢。在我們的國家里,做決定的是老人,他們行動遲緩,他們會錯過機會。"李光耀的反思甚至及于作為儒家價值核心的孝道。他在接受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的采訪時說:"尊重老人在信息時代似乎管不了什么用。父親未必知識最多,孫子也許懂得更多。"

  李光耀宣揚的亞洲價值并不是當今世界上與西方價值對立的唯一的價值系統。光就政治而論,這個世界上還有各色各樣的價值系統,我們未必能數得過來,比如二十年前由霍梅尼,而現在由奧薩馬·本·拉登代表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就是極其有名的一種,而且是很強有力的一種。不過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在經濟建設方面沒有多少特別出色的表現,不像李光耀所說的奉行他所揭橥的亞洲價值的國家,首先有日本在二十世紀經濟建設方面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早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二十世紀下半期又有所謂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表現突出,最后到二十世紀末,作為儒學的發源地與大本營,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異軍突起,由一個積貧積弱的國有家有以連續二十年居世界之首的GNP增長率引得世人刮目相看。這些成就都使得李光耀宣揚的亞洲價值有了底氣,而且骎骎然有與西方價值分庭抗禮,甚至取而代之之勢。

  李光耀本人以一個受過英國高等教育而并不怎么懂得孔孟程朱之學的僑生華人,用一雙帶著天鵝絨手套的鐵腕,使新加坡在不過三十年的時間內(新加坡一九六五年建國)由一個極其落后而在世界上不足掛齒的小島變成一個世界上最為整潔,最有紀律,秩序最好,效率最高因而赫赫有名的國家,確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功勞。這為他贏得了國際上的聲望,他的講話在世界上也總是有人聽。因此,李光耀這次突然轉變態度是有重大的象征意義的。它表明了亞洲價值對西方價值的挑戰已經結束。他承認"英國殖民地的價值"(其實世界上很多人早已看出了這一點),并且聲明"主動走出去滿足全球化的標準",實際上就是承認以西方價值為主體的全球價值。

  李光耀的覺悟是一件值得歡迎的事。我希望它有某種普遍意義,因為他過去的錯誤代表了當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犯的錯誤--把物質文明的發展,把GNP的增長率當成了現代化的全部內容,應該說持有同樣錯誤觀點的人在中國人中間占了絕大多數。(不過世界上卻也很少有人把盛產石油的阿拉伯富國當做已經現代化的國家。)不知道只有人的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平等才是現代化的目標,而這只有通過民主才能達到。民主才是全人類的共同歸趨與共同要求。

  "九·一一"事件的世界意義

  二十一世紀第一年發生的最重大的事件當然是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恐怖分子劫持三架民航客機沖向美國紐約的兩座世貿中心雙子樓和華盛頓郊區的五角大樓的事件。美國總統布什立刻宣布這是一場戰爭,并且認定由奧薩馬·本·拉登領導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組織--"基地"組織是這一恐怖行動的罪魁禍首,隨之就在窩藏基地組織和本·拉登的阿富汗發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單獨依靠空軍進行的戰爭,不過一個月光景,多年來掌握阿富汗政權的塔利班已被消滅。國際性的"基地"組織亦已基本就殲,不過還沒有喪失繼續活動甚至卷土重來的力量,元兇本·拉登則至今尚未緝拿歸案。美國方面一再宣布,這場戰爭是長期的,現在還不能預言何時結束。美國為消除對它構成威脅的恐怖主義發源地還宣布伊拉克、伊朗和朝鮮三個國家為"邪惡的軸心",軍方正在積極準備有朝一日就可能對之發動攻擊。

  有人把這場恐怖主義的突襲比喻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但是大多數世界輿論并不附和,因為雖然一時間死傷人數達幾千人,但是對比起世界,以至美國的人口來,涉及的畢竟只是極小的一部分,世界大局還是和平安定的。只是立國兩百多年來一直東邊靠大西洋,西邊靠太平洋的保護而本土從未遭受過外來襲擊的美國則確然已經失去了這種天然屏障,而它的居民因為隨時需要高度戒備而處于惴惴不安的恐懼之中。美國人歷來引以自豪的自由度不得不因為要保證安全而受到許多的限制,這倒確實類似于某種戰爭狀態。

  雖然反恐怖戰爭的規模與性質還要看將來的發展而定,但是這場戰爭必然會大大推進全球化的進程卻是可以肯定的。首先,九·一一事件的攻擊方--奧薩馬·本·拉登領導下的"基地"組織,并不是通常發動國際戰爭的一個或者幾個民族國家,而是一群信仰相同而國籍不同的個人,這就帶有一點全球化的味道了。其次,這次突襲的野蠻性和殘酷性極大地刺激了文明人類的感情,或者說價值觀,因此美國輕易地就組織起了人類歷史上規?涨暗姆纯植来舐撁。不但是聯結西歐北美的北大西洋公約首次動用了"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即視為對其他成員國的攻擊"的條款,北約國家政府下半旗,人民戴黑紗以表示對美國受難者同情的行動也是歷史上空前的。由與美國對抗了半個多世紀的蘇聯脫胎而出的俄國也堅決支持美國的反恐行動。俄國總統普京是第一個向美國總統布什打電話表示慰問和支持的人。幾個月以來的事態發展表明,俄國人幾乎可以說是全心全意地轉向西方,向美軍開放了歷來被視為俄國的后院與禁臠的中亞以至高加索地區,完全改變了古老的地緣政治學認為自己已被包圍、受威脅的觀點,而代之以所謂"地緣經濟學"的觀點,以為這將促進這片落后地區的現代化而有利于俄國及其前"屬國"的經濟發展。改變如此之大,而普京的民意支持率還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七成上下,這是值得世界上任何政治家羨慕的。有俄國評論家說,普京的事業是三百年前彼得大帝全盤西化的戰略經過嚴重挫折與倒退以后的恢復與延續。追溯俄國歷史發展的軌跡,只有融入全球文明的主流才是俄國最大的民族利益,這也應該是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必由之路。

  我生七十九年,雖然閱歷不廣、學問不深,但是也總算親眼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起訖,多少也能看出一些世界歷史的軌跡來了;叵氲诙问澜绱髴穑柗Q是民主國家同盟對法西斯陣營的戰爭與勝利,然而那個時候的世界上到底有幾個民主國家呢!實打實地算下來,只有英國和美國兩國再加上英國統治下的自治領土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幾個。其他如德國、日本與意大利已成為法西斯國家,弗朗哥的西班牙和薩拉扎的葡萄牙情況也一樣。所謂老牌的民主國家法國則已被德國征服而處于其傀儡貝當的統治下。當時在我們這些左派青年的心目中,蘇聯是全世界第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就像我們那時候愛唱的《祖國進行曲》里所說的那樣,"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別的國家可以這樣自由呼吸"。但是不過十五年,蘇聯當政者的罪行披露,蘇聯原來是專制殘暴絕不亞于希特勒德國,而遠過于我們心目中專橫獨裁的蔣介石中國的國家。

  半個世紀以來的世界變化真的太大了。所謂世界頭等強國的德日意都經過盟軍的占領而成為世界民主力量的中堅,還帶起了一批在當今國際上堪稱模范國家的芬丹挪瑞冰,西、葡也已轉變成為民主國家。二十世紀末年蘇聯東歐集團的自我爆炸不但擴大了民主國家的陣營,尤其證明了人類爭取自由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推原起始,也不必遠溯古老的歷史,我親身經歷的一九四一年八月羅斯福邱吉爾發表的《大西洋憲章》,正是由英國和美國兩個近代憲政思想發源國家的政府首腦所宣揚的四大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懼的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的宣言就是這一大轉變的發端。它不但高高舉起了一面旗幟,而且指出了一個方向,一個甲子以后的現實,便是其一次又一次的收獲。

  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一百零七個國家的代表在波蘭集會并且發表《華沙宣言》,表示"承認被普遍接受的民主價值"。這在我們年青的時候是不可想象的,只是其中十分觸目地沒有中國、朝鮮、越南、古巴這幾個國家的名字。

  不必懷疑,這里面有些國家的"民主"是殘缺不全的,未必就能符合世界公認的民主準則,但是它們至少表示了走向民主社會的意圖。

  推薦期刊:《中原文物》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雙月刊)曾用刊名:河南文博通訊,1977年創刊,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館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