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2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了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對災難新聞能夠第一時間知道,不僅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還能減少相應的損失,論文探討了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法。
這篇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了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對災難新聞能夠第一時間知道,不僅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還能減少相應的損失,論文探討了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法。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論文,災難新聞
一、 災難新聞報道的概述
顧名思義,災難新聞報道就是對所發生的災難性事件進行相應的報道,使得廣大公眾對災難性事件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災難性事件具有其顯著的特點,表現為突發性、震撼性、社會性以及負面性的特征。在災難性報道之前,我們首先應了解清災難的類型,從整體上而言,災難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類無法預料的自然性災難,像地震、臺風、火山、洪水以及山體滑坡等等,而另一類則屬于人為造成的災難,像瓦斯爆炸、恐怖活動、戰爭、空難以及重大交通事故等等。無論是自然性的災難,還是人為性的災難,對人類而言都是巨大的傷害,每當災難出現時,人民不但會承受物質上的損失,而且還會承受精神上的損失。災難性的報道對于緩解災難帶來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由于災難性的報道能及時傳遞災害信息,減少相應的損失,另一方面也使得廣大群眾對災難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為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奠定基礎。
二、 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的現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新聞媒體在報道災難時,更多關注的是抗災救災,而對災難本身的報道卻不是很多。在災難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隱瞞災情的媒體報道,然而隨著我國新聞媒體事業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時代,災難新聞報道也得到了不斷的歷練,受眾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也在漸趨成熟。從唐山地震新聞報道到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新聞報道,我們能夠看到,我國災難新聞的報道在不斷進步,往往在災難發生幾分鐘后,災情便會在媒體、網絡上得到報道,其傳播的速度快,信息準確、公開、透明,廣大的群眾通過網絡媒體能夠對災情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另外,需要我們關注的一點是我國災難性報道的媒介主體在不斷豐富,而且一旦一些災難出現后,境外媒體也會對災難進行現場性的播報。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的災難新聞報道漸趨成熟,但是在報道的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問題,以下是對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中所存在問題的具體闡述。
三、 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1、 報道內容的同質化
從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我國災難新聞播報時時常會出現報道內容同質化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的質量。2008年的汶川地震可以說是一次巨大的災難,此次災難給災區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陰影,汶川地震之后,在我國災難性報道中,民粹主義便應用而生,災難報道中,民粹主義的特征是非理性以及草根性,也就是在災難報道中往往是從民眾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汶川地震之后,我們可以看到各類型的震撼人心、煽情的標題見諸于報紙頭條,網絡媒體的熱點,這類型煽情的新聞報道的確感動了中華兒女,從而使得災難性報道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們能夠看到一些新聞媒體在報道災難時,經常應用同類型的標題以及同類型的內容,應用煽情的文筆來渲染氛圍,震撼人心,這無形中使得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不再忠于新聞真相,而更多情況下讓位于公眾的情緒。然而,我們應深刻意識到的一點是,新聞播報的同質化,非但不能夠準確地播報災情,而且一定程度上由于內容、標題的類似性,會減低觀眾對災情的關注與了解,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2、 輿論周期比較短,后續報道缺位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進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新時代中,公眾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與信息。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公眾對于災情的關注,很容易形成輿論場,而且短時間內輿論效應會不斷擴大。熟悉網絡的用戶都知道,網絡信息的更新換代周期短,對一個熱點的關注也就是兩天或是三天,往往過了高峰期后,公眾的關注度會減小。在雅安地震出現前,新聞報道的熱點集中在禽流感上,對于禽流感事件的報道一直處于網絡的頭條,但是雅安地震出現后,網絡上熱議的到處是雅安地震,對于禽流感事件的關注則越來越少。但是,我們應注意到的一點是輿論是有高峰期的,它可以在幾天內形成,迅速形成轟動效應,但是也可以很快消散,輿論高峰期的消退,也就意味著一事件新聞價值的變小。的確在雅安地震過后的一段時間,有關地震的后續報道將越來越少,直至最后完全沒有。到如今,汶川地震已過去了好幾年,但是在新聞報道中,我們很難看到有關災后重建的報道。由此看來,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存在后續報道缺位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無形中使得我國新聞報道的價值縮小了。
3、 出現媒體“失語”,不尊重公眾知情權的問題
當前我國災難新聞媒體的報道時常會出現媒體“失語”,不尊重公眾知情權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使得我國新聞媒體的報道打了一定的折扣。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是政府行政透明、公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保障國民基本權利與利益的必然要求。隨著新聞報道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災難新聞在報道過程中十分注重公眾的知情權。然而,現實的實際情況表明,一些媒體在面對突發性災難事件時,會采取回避,隱瞞,沉默的態度,未對事件做出及時的回應。從整體上看,媒體此種“失語”是不尊重公眾知情權的表現,將不利于新聞媒體的播報。2003年出現的非典,至今讓人難以忘記,當這一重大災難出現時,人們獲取信息大多是從手機短信或是人們口頭相傳得到的,而在主流媒體上卻很少見到,時隔80多天后,我們才在主流媒體上見到了直接性的報道,這一時間上的間隔對于災難預警來說是不利的,也不助于人們正確的獲取信息,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媒體“失語”而造成的,媒體的“失語”往往導致信息的非渠道傳播,而通過非渠道進來的信息往往是失真的,在傳播的過程中,極其容易誤釋,新聞的價值也會縮小。
4、 人文主義關懷的缺失
如若對災難新聞進行深層次的剖析,我們能夠發現一些新聞事件在報道的過程中存在人文主義關懷缺失的問題。人文主義提倡尊重人的尊嚴,將人與人的經驗視為關注的對象。每當災難性事件發生后,一些新聞報道為了對災難進行全面的報道,往往讓當事人對著鏡頭回憶事件的悲催與血腥。盡管這樣的報道突出了社會整體對受災人群的關懷,但是卻忽視了作為個體人的感受,將災民的一些私密的話語在媒體報道下公開,一定程度上對災民的心理造成了傷害。例如,在一次災難新聞報道中,一位女記者在災區報道時,問正在喝粥的災民“你們有粥喝,開不開心啊?”也許這位記者當初的本意是想關心災民的生活,為他們緩解災難帶來的陰影,但是,她的這種表達方式也忽視了受采訪對象個體的尊嚴,以至于此報道受到了人民嚴重的質疑。說到底,此種報道問題的存在是由于人文主義關懷缺失而引起的。
四、解決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問題的方法
1、提升新聞美學,避免播報內容的同質化
由以上問題,我們可知,我國災難新聞的報道中,往往在同類型災難的報道時,存在播報內容同質化的問題,例如地震類的問題,其采取的報道標題以及播報內容往往都相類似,而我們知道播報內容的同質化,極其容易引起受眾者的反感,為此,我們需要提升新聞美學,避免播報內容的同質化,更多調動起群眾對災情的關注。盡管災難都屬于同一類型的,也許都是地震,都是火山或都是海嘯等等,但是不同的災難所發生的地區,受災程度往往也是不同的,為此新聞記者在報道時,應切合實際,根據當地的實情,采取獨特的播報方式對災情進行科學、合理的報道,從深層次上避免播報內容的同質化。
2、反思災難,關注后續報道
災難新聞的價值比其他新聞事件的價值高,一方面體現在災難新聞事件的關注度高,另一方面廣大群眾從災區的報道中,進行反思,以防止同類型災情出現在自己身邊。合格的新聞媒體報道,不但會重視災難事件的進展,而且還會關注災后的善后工作,注重后續報道。對于災情的報道,記者應學會應用科學的思維,對災難做出合理、科學的解釋,及時的將預防措施以及脫離險境的方法告知廣大群眾,從而避免今后類似事件的出現。需要我們關注的一點是對災難的反思能夠消除人們的無助感,讓人民群眾在面對災難時,從容鎮定。新聞媒體的報道有助于人們進行反思,分析災難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應采取的解決措施等,從而告誡人們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從災難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對災難的后續報道,一方面能夠體現人們對受災者的關心,另一方面也能夠告誡人們生命的美好,鼓勵人們堅強的活下去。
3、重視民眾的知情權,及時告知事件的相關信息
知情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是民眾應享有通過新聞媒介了解政府再災難發生后續處理工作情況的法定權利。在災難事件報道中,公民的知情權主要體現在廣大民眾通過新聞媒介了解災情以及災情的動態變化,政府對災區人民的關注等一系列公眾無法預知的信息,社會也需要大眾傳媒準確、及時傳播,及時相告相關信息。災難事件與公眾個體的利益息息相關,公眾有知情權全面了解災情的情況,及時報道災情既是對公眾的尊重,同時也有助于后續救援工作的開展。
4、注意災難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
記者要明確自己在災難報道中的角色定位,災難報道中的記者相對于平常新聞報道記者所扮演的身份更加復雜和特殊。由于缺乏驚訝且專業素養不足,災難報道記者經常出現角色錯位的情況,比如只顧采訪而妨礙救援、提問不考慮受災人感受、缺乏人道主義、人文關懷等現象,對災難傷者造成而促傷害,對其身心恢復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災難記者要擺正自己的角色,在做現場采訪和調查時,不僅要第一時間掌握寶貴資料,還要力所能及的為現場救援工作提供幫助,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優秀素養記錄和發布災難報道,盡最大努力還原事實,以消除民眾恐慌和疑慮,對社會輿論反應也應做出正面引導。通過對災難前因后果、發展勢態的說明,情況的通報等方式做到災難信息透明化,實現政府與公眾之間順暢高效的溝通。
5、用真誠的情感傳達人文主義精神
媒體報道在報道災情時,應堅持“以人文本”的播報理念,將對人的關懷意識滲透在災情的報道中,同時還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播報方式,既要體現對災區人民的整體關懷,同時也要尊重每個個體的尊嚴。新聞記者應用真誠的情感的傳達人文精神,及時關注受災人群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況,從人性的角度審視災難,用科學,合理的語言,采訪受災者,讓受災者體驗到被尊重,被關愛。災難新聞記者在報道災情時,應與報道其他類的新聞事件有所區別,在報道的過程中,記者應自覺承擔起一個關懷者的角色,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滲透在災難新聞報道中,無論是對受災者的采訪,還是報道用語以及災區圖片的選擇,都必須體現出對人的關愛與尊重。總而言之,在災難新聞報道中,真誠的情感是至關重要的。
五、結語
如今我們處在網絡化、信息化快速發展期,記者對災難新聞的報道也漸趨成熟,但是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仍然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播報時,避免播報內容的同質化,重視民眾的知情權,用真誠的情感傳達人文主義精神,進而提升災難新聞報道的價值。公眾知情權意識的強化,使其對災難新聞有著更多的信息訴求。及時準確、真實客觀地報道災難事實,不僅是尊重公眾知情權的需要,同時有助于人們消除恐慌,沉著應對。媒體災難新聞報道理念的適時轉變,正是順應了這種需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傳播方式的多元,使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興起,要想對信息進行控制越來越難。手機媒體的出現更使信息的傳播融合了人際與大眾傳播的優勢,其傳播速度與效果更為顯著。在傳播技術發達的今天,信息很難封鎖,如媒體不能及時、客觀地報道災難,人們會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就有可能造成謠言四起、蠱惑人心的局面。這種情勢也促使了新聞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的理念發生轉變。(作者單位: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
推薦期刊:《電影文學》創刊于1958年,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旗下的刊物之一。創刊近50年來,依托長影的人才資源與品牌優勢,發表了大量的影視文學劇本及影視學術作品,在全國廣有影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