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世界上的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沖突、困惑,大學生也不例外。本文是一篇 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范文,主要論述了矛盾分析法視角析當代大學生群體矛盾。 摘要: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高校中的大學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世界上的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沖突、困惑,大學生也不例外。本文是一篇核心期刊快速發表范文,主要論述了矛盾分析法視角析當代大學生群體矛盾。
摘要: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高校中的大學生群體也概莫能外。結合實踐教學活動,梳理出當前高校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宿舍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學習與兼職以及參加社團活動的矛盾、戀愛與否以及戀愛中的矛盾等。在此基礎上,運用矛盾分析法對上述矛盾分別進行解析,以期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并妥善化解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矛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群體存在的矛盾,也為進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大學生,矛盾,矛盾分析法,對立統一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正處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由不成熟趨于成熟時期,在這一人生的關鍵階段,由于他們剛剛開始走向獨立、涉世未深,面對種種矛盾和疑惑,有時并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到人際關系和實踐交往,甚者會導致心理障礙甚至更為嚴重的后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作為高校必修課程之一,其重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大學生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分析、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善于發現大學生中存在的矛盾,而且要幫助大學生運用矛盾分析法正確認識并妥善解決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矛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大學生群體存在的矛盾及其解析
筆者近幾年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社會實踐環節中,以大學生群體的矛盾與困惑為主題,安排學生進行實踐調查并撰寫實踐報告,收到該主題的實踐報告一千多份。在對有效報告進行分類整理的過程中,發現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矛盾具有范圍廣、領域多、宏觀與微觀并存等特點,通過梳理發現以下矛盾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大學生都喜歡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落差。在這里探討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主要是指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對現在的學校極不滿意。每年高考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很多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跟自己理想的大學擦肩而過,從而對現在的學校多有抱怨,甚至自暴自棄;二是理想中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相差甚遠。這種情況又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學生在高中時設想的大學生活是這樣的:大學校園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大學教室窗明幾凈、古樸典雅,大學老師博學睿智、風趣幽默,大學男生慷慨激昂、指點江山,大學女生長發及腰、秀外慧中。而來到大學之后發現理想與現實大相徑庭,原來大學教學樓可以很破,大學老師可以不茍言笑,大學男生可以很小家子氣,大學女生可以是女漢子。真實的大學生活跟自己原來構想的完全不一樣,難免會有失落感和壓抑感。其二是大學之前的應試教育體制和填鴨式教學方式造成學生自主能力和自制能力差,大學適應期比較長。我國的高中基本都是封閉式教學,學生的課業壓力很大,高考成為學校教育和決定學生命運的指揮棒,大學在夢寐以求的情況下,往往成為高中生向往的“天堂”。可是到了大學之后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后很難適應大學的生活,對脫離了家長和老師管束的自由生活無所適從,心理充滿空虛和無助,進而懷念高中生活,認為高中比大學要充實得多。
矛盾解析:理想與現實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和追求,現實是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一方面,理想與現實是密切聯系的。理想源于現實,以現實為基礎,是已經實現了的現實,離開了現實,理想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理想又高于現實,是現實的升華,為現實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理想和現實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理想可以轉化為未來的現實。對大學生來講,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這并不能成為自己不思進取的理由,人生的路還很長,不能用現實否定理想,可以再次實現理想。只是理想的實現不會一帆風順,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要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做好披荊斬棘的準備,做好忍受孤獨寂寞的準備,只有付出才有收獲。
(二)宿舍矛盾
宿舍是一個小集體,良好的宿舍氛圍可以使每個成員身心愉快地投入每天的學習和生活,但是宿舍也是一個比較容易引發矛盾的場所。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的年輕人共同生活在一處不大的空間中,難免會有矛盾和摩擦,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后果,馬加爵宿舍殺人案、復旦宿舍投毒案等都是宿舍矛盾引發的極端案例。大學畢業時一句“感謝舍友不殺之恩”,不僅是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對發生在大學宿舍內血腥事件的戲謔之言,更是對大學宿舍內存在的各種矛盾的一種變相發泄。當然,“感謝”并不是一種積極處理宿舍矛盾的態度,大學生應認識到宿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都不應該回避矛盾,而是正視矛盾,主動解決矛盾。
大學生宿舍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日常瑣事引發的小摩擦。比如,有些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不注重個人衛生,而且會影響到宿舍的整體環境;有些同學比較懶惰,自己不去打水,經常使用其他同學的開水,還時常讓其他人幫其買飯、買菜等,時間一長,讓人心生厭煩;有些同學經常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長時間打電話或上網玩游戲、聊天、看電影,影響其他同學休息等;二是性格差異造成的不合。每個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有人喜靜,有人喜動,有人大大咧咧,有人心思細膩,有人直言不諱,有人藏事于心。同宿舍不同性格的同學之間很容易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產生分歧,若不及時交流溝通,矛盾就會積累起來,那么一件小事就可能成為導火索,引發更大的沖突;三是對學習好或能力強同學的嫉妒。有些大學生的妒忌心比較強,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優秀,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爭取趕上,而是通過一些不恰當的手段對其進行打擊,或者拉幫結派,搞小團體主義進行分化、孤立;四是利益沖突。在涉及評優、評先、評選獎學金、入黨、保研等涉及個人利益時,同宿舍的同學之間可能心理失衡,暗暗較勁,激發矛盾。 矛盾解析:正確認識和妥善解決宿舍矛盾,首先應看到宿舍矛盾具有普遍性。遭遇宿舍矛盾不必苦惱,因為這是一種正,F象,問題不在于是否存在此類矛盾,而在于對待此矛盾的態度是否正確。其次,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雙方既具有斗爭性又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產生矛盾的各方不能只看到對方的缺點和不足,而是應該善于用欣賞的眼光捕捉對方的優點,學人所長補己所短。每個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應保持寬容之心,有容人雅量。同時,應摒棄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他人的感受。再次,每個同學都應該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和作息習慣。加強與室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果都能夠做到真誠地對待彼此,一些摩擦和矛盾都可以及時化解。同時,在涉及大學生個人利益問題時,學校、院系和班級應確立競爭規則和評判原則,保障公開、公平、公正。最后,營造和諧的宿舍氛圍。和諧不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而是在矛盾雙方處于平衡、協調、合作的情況下,展現出來的一種狀態。家境貧寒的同學不必自卑,可以靠自己的奮斗展現自己出彩的一面,家境富裕的同學也不必有意無意顯示自己的優越性,在其他方面可能還欠缺很多;學習好的同學可以帶動舍友們一起努力,社交能力強的同學也可以為大家多創造一些增長見識的機會。另外,同宿舍同學可以經常在周末組織集體活動,開展宿舍文化創建活動,營造團結向上、和諧溫馨的宿舍環境和生活氛圍。
(三)學習與兼職和參加社團活動的矛盾
絕大多數的當代大學生都有過參加社團和兼職的經歷,其中的是非得失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深刻體會,共同點是很多學生糾結于這些活動與學習的沖突。
首先,有些大學生或出于興趣或出于自己某方面的特長或出于擴大人脈的原因加入一個甚至幾個社團,本身又想在社團中干出一番成績,結果頻繁的社團活動占據了大量的時間,甚至占用了正常的上課時間,以此導致很多課程學習起來倍感吃力,想要中途退出又覺得這樣半途而廢十分可惜,從而左右為難。
其次,很多大學生選擇兼職一方面是想靠自己掙點學費和生活費,另一方面是想早點踏入社會,積累實踐經驗為將來畢業打基礎。還有少部分大學生認為書本知識根本不重要,社會經驗才是第一位的,是自己將來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兼職一般在晚上和周末進行,雖然較少占用上課時間,但很難抽出時間復習和做作業,有些大學生抄一下同學的作業草率了事。另外,兼職的勞累使一些大學生在上課時疲憊困頓、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甚至個別學生因忙于兼職,學期考試多門課程不及格,造成兼職嚴重影響學業的局面。
矛盾解析:任何一個矛盾統一體都有構成矛盾的雙方,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兩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要堅持兩點論,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時又要堅持重點論,即矛盾的兩面不能平衡用力,應突出重點,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學生不能每天只埋頭于書本知識中,確應參加一些實踐活動,不管是參加社團活動還是兼職,都有利有弊,要正確處理這些活動與學習的關系。首先,在社團的選擇上,應該做到少而精,選擇適合發展自己能力的,這樣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增添一些生活的樂趣,豐富自己的校園生活。參加社團切勿貪多,避免精力分散。否則,不但耽誤了學習,也不會有多少收獲。其次,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兼職確實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積累工作經驗,鍛煉處事能力,但還是應以學習為重,不可棄本逐末。未來社會需要知識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知識是成才的基礎,社會上唯社會經驗論、貶低書本知識、輕視教育工作的思想是片面和錯誤的,一個荒廢學業,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大學生不可能成為人才。在大學階段是否兼職問題上,個人應考慮利弊,分清主次,綜合權衡,量力而行。
(四)戀愛與否和戀愛中的矛盾
這一問題實際上是跟愛情有關的兩個方面的矛盾。一個是要不要戀愛的問題,一個是戀愛中的利與弊。每個大學生內心都渴望有一份美好的愛情,但在大學期間是否要開始一段戀情又心存猶豫。畢竟愛情要基于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愛是責任,是付出,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但看到別人成雙入對,自己形單影只又不免羨慕。另外,大學中戀愛的情侶也很多,他們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困惑,戀愛中的利與弊也各有體會。有些大學生注重戀愛過程,不注重結果,往往畢業季即分手季,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有些大學生會在戀愛支出問題上會產生分歧,畢竟經濟上還沒有自立;有些大學生因談戀愛而無暇顧及其他,導致成績下降;有些大學生因每天處于二人世界中忽視了與其他同學的交往;有些大學生因失戀而厭世從而走上不歸路等。
矛盾解析:戀愛并不是大學中的必修課,它因人而異,每個大學生都應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大學生談戀愛有利有弊,利與弊是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的方面,這兩個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大學生應在戀愛中學會愛人和自愛,化弊為利。 “任何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這一網絡流行語雖有失偏頗,但也道出了戀愛與婚姻之間的正相關關系。男女大學生確立了共同的目標和理想,就有了奮斗的動力,在學習生活中就會相互關心、相互鼓勵,克服種種困難,最終走向婚姻的殿堂。同時,戀愛中的情侶要有責任心。愛情是一種純潔的、持久的感情,雙方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在相處中應相互體諒、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另外,應正確處理戀愛與學業的關系。戀愛與學習實際并不構成矛盾,只要把二者關系處理好,愛情可以是學習的催化劑,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動力。大學期間是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時期,戀愛中的大學生不能天天局限于二人世界而忽視了與同學之間的友誼,處理得當,愛情與友情可以兼得。
三、大學生群體矛盾分析帶來的啟示
正確認識和客觀分析當前大學生群體存在的矛盾,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能夠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 1.在教育理念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將“傳道”與“解惑”相結合,提升大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韓愈在《師說》中將教師的職責歸納為“傳道”、“授業”和“解惑”。在大學教育階段,“授業”是基礎,但“傳道”、“解惑”比“授業”更能提高學生未來發展的創新力、凝聚力與競爭力。在一定意義上,大學教育“傳道”、“解惑”重于“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塑造健全人格、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也即“傳道”上肩負重要使命、具有獨特優勢。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者應將“教書”與“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正確處理“傳道”與“解惑”的關系,將“傳道”與“解惑”結合起來,以“惑”引“道”,以“道”釋“惑”,以“解惑”促進“傳道”。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基本原理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對客觀現實的抽象和凝結,反映實踐的同時也對實踐發展起指導和引領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抓住大學生的“惑”,使教學貼近大學生實際情況和內心需求,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答疑解惑,不僅可以解決馬克思主義進大學生頭腦的問題,還可以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教育方向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相結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每一代都是一個時代”。時代在變,大學生作為時代的驕子,其思想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這里的培養既包括用正確理論引導也包括對錯誤的認識的矯正。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學生干部等作用,健全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工作網絡,廣泛調查、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大學生中存在的現實矛盾和心理困惑,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通過設立“校園調解中心”、建立健全“校園心理輔導站”等途徑,加強分類指導,妥善疏導和解決大學生在現實中遇到的矛盾、糾紛和問題,防患于未然。
3.在教學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應體現創新性和靈活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堅定大學生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方法上體現創新性和靈活性,不斷探索新的教學舉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思考性教學法,就是將現實性的問題引入到課堂中,引發學生思考。任課教師可以在前一次課中就社會熱點問題或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提出思考的主題,大學生在課后準備并在下一次課中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二是互動討論法,就是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就難點、熱點問題展開討論。這一方法不僅能夠喚起大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習的自主能動性,而且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形成一種彼此尊重、民主、教學相長的課堂氣氛。三是案例教學法,就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案例既要源于理論又要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以一種深入淺出或淺入深出的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論“活”起來,加深大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把握。四是將現代的網絡技術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任課教師除了采用多媒體教學、建設課程網站和紅色網站外,還可以建立QQ群,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和溝通,及時發現和解答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梁金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5.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
[3]方言.大學教育“傳道”“解惑”重于“援業”[N].光明日報,2010-12-29(11).
社科類核心期刊推薦《名作欣賞》我們倡導作者用個體生命擁抱名作,用鮮活文風體現自我,在作者、名作作者、廣大讀者三方的“在場”及心靈、情感的溝通中,對抗僵硬體制、科技模式、商業功利、學術八股對人的“擠壓”,滿足當下人的精神、情感需求。我們期待名家大家賜稿以作示范,但更側重為青年學人、在讀學子提供展現自己風貌的平臺。猶記五四時代,一批不及三十歲的青年學人,用自己的新鮮文體,開一代新的文風。期待與市場經濟大潮同步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追慕先賢,也希望學界前輩,對他們的成長,援之以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