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2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音樂欣賞心理學的研究還指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群、同一人群中的不同個體在感知音樂的刺激。教育工作者應使兒童能夠有獲得最為全面、最為豐富的各種經驗的機會;同時, 也應尊重和注意讓兒童有機會去發展他們自己的更具有個性的體驗類型。本文是一篇
音樂欣賞心理學的研究還指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群、同一人群中的不同個體在感知音樂的刺激。教育工作者應使兒童能夠有獲得最為全面、最為豐富的各種經驗的機會;同時, 也應尊重和注意讓兒童有機會去發展他們自己的更具有個性的體驗類型。本文是一篇有關音樂藝術類的論文。
摘要:音樂欣賞教學為什么會成為當今小學、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最感困難的一個領域?這一直是大家十分關心并力圖澄清的一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對音樂欣賞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教學材料和教學過程做全面系統的研究,使之能夠逐步走上科學化的軌道。
關鍵詞:兒童音樂,音樂藝術,藝術論文
一、教育哲學的研究
在這個領域中,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對音樂欣賞教學的目標及其價值的看法。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人們一般會遇到這樣一對似乎不太容易調和的矛盾:即音樂作為一個學科現已形成的系統、完善的知識體系與兒童為自身成長而在這一領域進行實踐的自然、活躍的需要體系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必然的價值對應關系。本文并不準備對音樂哲學史上兩千多年以來的功利哲學與審美哲學的價值觀之爭做分析或評論,但作為理論思考又不能完全回避這一問題,所以必須首先將本文所討論的哲學前提闡述如下:公民教育的一般性目的是把兒童培育成身心健康的、有能力的、有良好和豐富個性品質的、有為社會服務熱情及責任感的社會成員。因此,教育所選擇的每一門學科都應明確是為了促進這些理想目標的實現。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教育這個特定領域中,學科僅是被利用為幫助兒童達到理想發展目標的媒體。音樂學科自然也不應例外。因此,對于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在設計、實施音樂課程時首先應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挖掘音樂的特殊潛在教育價值去促進兒童的發展。如果音樂本身包含了表達、交流、創造的意義,那么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就意味著讓兒童們親自到音樂活動中 去獲取表達、交流、創造的經驗;探索發現音樂的意義所在。而不僅僅是讓兒童通過學習(識記和練習)來掌 握(繼承)人類社會業已形成的音樂文化(包括知識體系和價值觀)。理想的公民音樂教育應在最終使兒童將其在音樂經歷中所獲得的一切有益體驗的營養滲透到他們“生命的每一個細胞”中去。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將對音樂美的認識和對音樂愛的熱情組合進他們的智力和情感領域,成為其中的一個部分。
鑒于以上這些基本考慮,我們以為:在音樂課程的具體設計、實施過程中,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程序的編排等一切方面,都必須以兒童發展對實踐活動的需要為出發點。任何時候,音樂的體系都應服從于兒童的體系。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
在這個領域中。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兒童發展的需要對音樂這一特殊的實踐領域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在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一般又會遇到這樣一對似乎不太容易調和的矛盾:即欣賞作為一種相對歌唱、奏樂、律動、游戲或讀寫樂譜來講而特指的傾聽音樂的活動與欣賞作為一種能夠使人自覺地、長時間地沉迷于音樂中的心理、行為狀態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
音樂藝術:《中國音樂》(季刊)創刊于1981年3月,是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音樂理論刊物。辦刊宗旨:"在音樂領域中,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和社會音樂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開展學術理論活動,聯系音樂工作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促進社會主義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理論建設和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以及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培養、鍛煉了一大批中青年音樂理論工作者,現已在國內擁有一支功底扎實、充滿朝氣的作者隊伍。在全國音樂理論刊物中,一直擁有最大的讀者群,在國內外均具有較大的影響。
在普通學校中,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欣賞而進行的教育。在這里,欣賞被定義為:懷著由衷的欣喜熱愛的情緒、情感去自動追求從音樂中獲取自我滿足、自我發展。本文并不準備分析評價目前我國普通學校音樂教學的其他領域一般是否達到了上述境界,但應該指出:目前我國普通學校的欣賞(傾聽音樂)教學活動中所普遍采用的--以音樂知識、價值體系為教學內容;以聽教師講解音 樂、展示音樂(播放錄音、錄像或現場表演)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先完整聽、后分段聽、再完整聽為唯一教學 程序--的課程模式,顯然是與兒童在音樂領域進行實踐的需要相距甚遠的。這種課程模式的不合理性也正是 目前普通學校音樂欣賞教學很少能夠真正達到上述理想境界的主要癥結所在。
首先,近代學習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探究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加入和獲得、接納獲得交流機會的需要 是激發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需要。由于參與行為能夠使人在參與過程中獲得許多方面需要的自我滿足,從而能夠進一步激發人的參與欲望和參與行動。對于普通學校中絕大多數缺少音樂經驗的兒童來說,缺少外部操作參 與強化體驗的單純性傾聽的欣賞方式是不能夠滿足兒童對音樂實踐活動的操作參與需要的。因此,在單純性傾聽式的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兒童不太容易產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熱情和主動的欣賞行為。其次,近代學習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冗余度過低的刺激,不易激發起主動的探究、操作行為。主動的期待和主動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基礎之上的。再次,普通心理學的感知覺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個特定對象時,開放的感知覺通道越多,對特定對 象的把握(理解、記憶)就越全面、越精確、越豐富、越深刻。
鑒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普通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應側重于通過優秀音樂作品幫助兒童提高感受 、理解音樂的能力;積累優秀的音樂作品,建立有質量有個性的“寵愛曲庫”;享受參與的快樂和培養以音樂 的探究熱情。這樣,音樂欣賞與其他活動的主要分界線就在于:音樂欣賞活動不特別注重表演、創作技能的發 展而更側重于感受、體驗音樂的熱情和能力的發展。
三、教育工藝學的研究
談到工藝的問題,就自然不得不涉及我們所面臨的兒童的具體情況,以及兒童所將面臨的音樂的具體情況 。
我們在選材時,應考慮的是音樂對兒童的可感性、可接納性和可參與性。在這里,歌曲和所謂的標題音樂并不一定是僅有的最為理想的選擇對象。因為,對年齡較小的兒童來說,感知對象的外在運動方式往往 比對象的內在意義更具吸引力。因此,音樂作品在形式上的特點是否鮮明突出,結構是否方整,長度是否適宜 ,可參與性是否充分等都是我們選材的重要條件。有時,為了滿足這些條件,對一些作品還可以做一些改編工作,以使之能更符合于兒童的興趣和接受能力。
選材和做了必要的改編工作之后,緊接著便是選擇合適的參與通道和為幫助兒童順利打開這些通道而采用 的輔助材料。在諸多的感知通道中,我們目前已經廣泛使用的除聲音聽覺通道以外,其他輔助通道即為運動覺 、視覺和言語知覺。動覺參與的方法在實際運用中主要指用跟隨音樂做動作、歌唱或演奏簡單打擊樂器的方法來感知和表現音樂;視覺參與的方法主要指用欣賞或創作美術作品的方法來感知和表現音樂;言語參與的方法 主要指用欣賞、表演、創作文學語言的方法來感知和表現音樂。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