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2-2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戲曲是我國的文化產物,有關荊河戲的認識你又知道哪些呢,該如何來加強對戲曲建設的新應用呢?本文是一篇戲曲論文。當挖掘、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吹遍全國,荊州市群眾藝術館的工作人員于上世紀末,對該劇種進行了調查、走訪、收集、整理,查閱有關的文
戲曲是我國的文化產物,有關荊河戲的認識你又知道哪些呢,該如何來加強對戲曲建設的新應用呢?本文是一篇戲曲論文。當挖掘、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吹遍全國,荊州市群眾藝術館的工作人員于上世紀末,對該劇種進行了調查、走訪、收集、整理,查閱有關的文史資料的工作,該項目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的基礎上,于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文化部非遺司及省市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
摘要:在美麗的古城荊州,有一個古老的劇種,那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荊河戲。本文就荊河戲這一劇種的由來、傳承與保護這兩個方面,談一談自己在長期從事這個劇種傳承與保護工作中的一點體會。
關鍵詞:戲曲論文,文學藝術,戲曲論文范例
一、荊河戲的由來
荊州,地屬楚國故都紀南城,是荊楚文化發祥地,荊楚民眾自古以來崇尚文化藝術,此戲劇的表演雛形亦在此發端,興建于明正德年間楚地祭祀宗祠,位于沙市便河東的古老郎廟,詮釋了“優孟衣冠”的典故。清順治年間大戲劇家袁于令到荊州任知府,于順治八年重建了老郎廟,又于道光二十四年由伶人集資進行重修,直至1960年后作危房拆毀。老郎廟的建與毀,可以說基本上折射出荊河戲在荊沙的盛與衰。
戲曲論文:《戲曲藝術》,《戲曲藝術》是中國戲曲學院主辦,以發表戲曲研究理論文章為主的學術期刊,季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戲劇藝術類核心期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雜志創刊于1979年,現任主編為傅謹。
荊州地處長江中上游,為荊江,又名荊河。武漢處中下游,故荊河戲叫上河戲,漢劇為下河戲,荊河戲之名于1954年正式命名。
荊河戲,在中國戲曲史上歸為花部中“皮黃”聲腔系統,即昆、弋、梆、黃四大聲腔之一。追溯它的歷史已有四百余年,源于荊沙。曾流行于荊江兩岸及湘西澧水流域。對兩廣、云、貴、川等地諸多聲腔劇種的形成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荊河戲早期在明末清初時,曾是一個擁有高腔、昆腔、彈腔、雜腔的諸腔雜呈劇種。在荊州的外港沙市舞臺上盛傳數百年之久,出現昆弋二腔角逐的局面,后期到清代中葉,荊沙涌現了“四大名班”(荊河戲三元班、泰壽班、漢劇太和班、同樂班),在相互爭勝的百年中,相互影響,以板腔體的彈腔替代了曲牌體的高昆二腔。但其來源在清末也已有之,只是叫班名早已習慣,如荊沙“三太班”、“秦壽”班、石首“新華班”等等。
建國后,沙市成立了業余荊河戲劇團,堅持開展活動,時至今日,土生土長的荊河戲仍在荊州沙市一帶流傳。
隨后,荊河戲南移在湖南省及澧水一帶,得到了大力發展,組建了諸多科班、班社與劇團。該劇種對恩施南劇以及我國西南部諸多南北路劇種產生過不同的影響。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源起于荊沙的荊河戲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全國、在湖北戲曲史上只是偏遠的一角,它的鼎盛時代已經過去,進入了瀕危階段,只是從漢劇研究的角度略有提及,在湖北僅有一個石首荊河戲劇團(現已撤銷),荊沙只剩下業余票房零零星星,將原生態的演奏演唱形式得以保存。
二、荊河戲的傳承與保護
申報成功后,荊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匯同代表性傳承人及全體漫談瀕危劇種荊河戲的搶救與保護從業者認真開展了這一瀕危劇種的搶救與保護工作。
在靜態傳承與保護上,我們將所有調查、收集、考證的文史、口碑資料整理成冊,納入省非遺保護中心的出版計劃,在湖北省非遺專家的指導下,于201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省非遺叢書《荊河戲史料集》,近幾年,經過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也已從老藝人手中收集到手抄的工尺譜荊河戲曲牌近400個,摸清了近千出劇目,擬于近期編輯《荊河戲曲牌集》和《荊河戲唱段集》。
在動態傳承上,首先是在市群眾藝術館專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