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1-2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各個民族地區的舞蹈教學方式是不同的,在當前有關舞蹈教學上的新條例有什么變化呢?本文是一篇舞蹈藝術論文。我們也對珞巴族在大山深處生活的歷史傳統,使其擁有天體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等獨特的風俗習慣。由于歷史原因和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更使珞巴
各個民族地區的舞蹈教學方式是不同的,在當前有關舞蹈教學上的新條例有什么變化呢?本文是一篇舞蹈藝術論文。我們也對珞巴族在大山深處生活的歷史傳統,使其擁有天體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等獨特的風俗習慣。由于歷史原因和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更使珞巴族成為我國西藏境內較為特殊的一個少數民族。珞巴族所處的地理區位相對偏僻和閉塞,給有關其相應的學術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摘要:研究民族起源問題一直是人類學的重要內容,人們通過考古、歷史記載、語言、文化藝術及風俗習慣等為材料 , 探討人類或民族的起源。珞巴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現使用的文字普遍是藏文,還有一部分使用漢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珞巴族過著刻木記事和結繩記事的生活,F代民族問題研究之前,很少有問世的珞巴族文獻,在極少數的藏族文獻中只有星星點點的記述。
關鍵詞:珞巴族舞蹈,舞蹈管理技巧,藝術論文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本人作為一名來自內地的滿族學生,對民族文化十分熱愛,在西藏大學攻讀碩士期間,更是對西藏的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除了閱讀大量有關西藏文化的期刊文獻之外,還克服了種種困難,走過了西藏除阿里和昌都的偏遠地帶以外的大部分地區。在理論知識學習和實地調查的過程中,對舞蹈學相關的理論和學說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尤其通過閱讀觀看大量的國內外舞蹈、藝術、美學等相關專著、論文和影像資料,逐漸產生并形成了與舞蹈學相關的,尤其是西藏自然舞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是研究生學習期間的重要關鍵環節,也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本人根據導師的指導和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珞巴族舞蹈生態研究——以西藏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為例》作為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課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從不缺少輝煌燦爛的文明。那如萬花筒般的文明,正是由中國 56 個民族各自獨特的文化所構成。
舞蹈藝術論文:《北京舞蹈學院學報》,《北京舞蹈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是北京舞蹈學院主辦的目前全國唯一的以舞蹈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研究為宗旨的學術期刊,現為中國國家級刊物,并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珞巴族是我國 56 個民族中的一員。1965 年經國務院批準確認為單一民族,成為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主要生活在西藏南部的珞瑜地區①,由于非法“麥克馬洪線”的劃定,使珞巴族成了跨界民族,大部分珞巴族生活在印占區,少部分生活在中國西藏實際控制區,包括西藏林芝地區的米林縣、墨脫縣、察隅縣、朗縣,以及山南地區的隆子縣等地。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珞巴族一直在大山深處過著刀耕火種、刻木結繩記事、狩獵的林區生活。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形成了獨具珞巴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在很多民俗活動和祭祀儀式中,曾出現過相對原始的珞巴族舞蹈,比如馴牛舞、殺牛舞、出征舞、復仇舞、刀舞、巫師舞等。伴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及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珞巴族經歷了從原始林區生活到集中定居生活再到現代生活,這樣的變遷,雖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大大改善了珞巴族的生活條件,這種改善也改變了珞巴族生存的生態環境,珞巴族的意識形態隨之發生了變化,這對于人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1.2 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珞巴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文化藝術都是依靠口傳身授的方式,得以傳承和發展,這些無疑又帶來了學術研究上的難題。因此,有關珞巴族傳統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顯得尤為珍貴。有關珞巴族研究的學術成果主要有書籍《珞巴族社會歷史調查》(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民族出版社,2009)、《珞巴族簡史》(《珞巴族簡史》編寫組,民族出版社,2009)、《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珞巴族》(崔華洋,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珞巴族》(王玉平,民族出版社,1997)、《珞巴族——西藏米林縣瓊林村調查》(龔銳、晉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西藏民俗文化》(陳立明、曹曉燕,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等,其中《珞巴族社會歷史調查》較為詳細地描述了珞巴族的歷史演進、社會變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內容,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珞巴族民間文學調查、珞巴族民間歌曲調查。珞巴族民間文學調查用了三十三個小節的篇幅,介紹了珞巴族民間的三十三個傳說故事;珞巴族民間歌曲調查用了八個小節的篇幅,介紹了珞巴族婚喪嫁娶、節慶儀式中的曲調。這是筆者所了解到的較早如此寬泛系統地對珞巴族文學藝術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世人了解珞巴族起源、發展和生活現狀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但很遺憾的是在珞巴族民間歌曲調查中,雖有邊歌邊舞的記述,卻沒有將珞巴族的自然舞蹈進行描述和介紹。
第二章 珞巴族概況
2.1 珞巴族的起源
1346 年的藏文史籍《紅史》中記載,吐蕃時期松贊干布時代“南自珞與門 等均置于吐蕃統治之下”。 1564 年的藏文史籍《賢者喜宴》中記載:“如是 南方之珞與門 等,均被收為屬民。”兩部藏文史籍中所提出的“珞”和“門”分別指的就是珞巴和門巴,涉及的內容僅僅是藏族與珞巴族和門巴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系,而關于珞巴族的族源問題并未提及。“只是在盛繩祖的《衛藏圖識》中描寫過 18 世紀時的珞巴族還過著‘不耕不織,穴處巢居,冬衣獸皮,夏衣木葉’的游獵生活。”①由于珞巴族的起源在相應的文獻上很難追尋,只好另辟蹊徑,那就是珞巴族生活區域的考古發掘、民間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信仰習俗,這些將會對研究珞巴族的族源問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米林縣采訪調查的時候,縣旅游局的珞巴族干部林勇(如圖 2-1)向本人講述一個當地耳熟能詳的珞巴族故事。相傳很久以前,上天之父與大地之母結合后生下兩個孩子,一個名叫“達蒙”,一個名叫“達寧”,前者是姐姐,后者是弟弟。弟弟達寧擅長狩獵,經常會把活的動物幼崽帶回來交給姐姐來馴養。姐姐達蒙除了馴養動物之外,還會去田野森林中挖掘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他們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的頭腦還學會了用藤條和木頭摩擦生火。時間久了,弟弟對姐姐產生了感情卻遭到了姐姐的反對拒絕。一次去天上會見天神太陽的時候,太陽告訴他們,地上只有他們一男一女,雖然是姐弟也要結為夫妻,否則人類就不能繁衍生息了,于是將他們關在了籠子里,迫使他們結婚成為夫妻,所以他們的后人就是現在珞巴族人。
2.2 地理區位和人口分布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區 120 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約占中國領土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在幅員遼闊的西藏大地上,生活的人們主要以藏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形式存在。在西藏的東南部,主要居住著珞巴族和門巴族等少數民族的群眾。“珞巴”翻譯過來是“南方人”的意思,這是藏族對居住在珞瑜地區以及鄰近區域族群的習慣稱呼,這種名稱因珞巴族生活居住的地域而來。此外還有第二種解釋,因為珞巴族人長期以來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叢林地帶,過著以狩獵為生、刀耕火種、刻木結繩記事的生活,所擁有的信仰普遍是原始崇拜,信仰萬物有靈,祭祀時以殺牲畜為主,所以“珞”在藏語中的另一層意思是“不開化或不能馴化的人”或者是野蠻人的意思。此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嘲諷的意思,這也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珞巴族人社會地位較低的一種歧視。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