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1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當前新媒體應用上的管理發展技巧有哪些呢?如何來促使現在文學藝術上的發展呢?本文是一篇文學藝術論文。評論家對平臺感知的滯后甚至排斥導致傳統評論的邊緣化。新媒體平臺是時代的產物,誰掌握了平臺,誰就擁有話語權;同時,少數評論家未能真正發揮新媒體平
在當前新媒體應用上的管理發展技巧有哪些呢?如何來促使現在文學藝術上的發展呢?本文是一篇文學藝術論文。評論家對平臺感知的滯后甚至排斥導致傳統評論的邊緣化。新媒體平臺是時代的產物,誰掌握了平臺,誰就擁有話語權;同時,少數評論家未能真正發揮新媒體平臺,而是一味地吸引更多的粉絲使自己成為名人。未能及時發現和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使得文藝評論陷入困境。
摘要:新媒體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發生變化的同時,文藝批評也發生著改變,從以前的“專家之言”到如今的“大家都說”。文藝批評在數字媒體的形勢下,不僅出現了媒體批評,而且傳統文藝批評走向娛樂化、功利化,成為一種話語游戲,甚至面臨著話語權的丟失。困境中的文藝批評急需找到出路,在堅持獨立的批評姿態和品格的同時要與時俱進,融入新傳媒環境已經成為迫切需求。
關鍵詞:文藝批評,困境與出路,新媒體,文學藝術論文
在人人都能成為評論家的新媒體時代,文藝批評被媒體包圍和滲透,專業的文藝批評慢慢被淹沒,面臨著新的困境。文藝批評極具特色的精英話語權成為與大眾傳媒聯系的絆腳石,但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文藝批評又是大眾傳媒在民眾中獲得權威的一塊墊腳石。文藝批評如何在傳媒時代融入媒體并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突破困境的出路尤為迫切。
文學論文:《人民文學》,《人民文學》1949年創刊,是國家一級文學期刊。主要刊登小說、散文、詩歌和報告文學等純文學作品。創刊迄今的人民文學無疑都堪稱最為重要、最為突出也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學刊物!度嗣裎膶W》的這種獨特的歷史和文學地位,是由中國當代具體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條件所決定的,這從它的創刊和復刊過程就能得到鮮明的驗證。
一、新媒體與文藝批評的關系
1967年戈爾德馬克最早提出了“新媒體”,并給出了定義。新媒體,很早就被人們稱之為繼報紙、廣播、電視、雜志之后的新興數字媒體。新媒體的“新”,不僅體現在時間上,更體現在技術上和終端上。新媒體主要依托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無線通訊技術、衛星技術,以手機、電視、電腦為接收終端。
新媒體的產生,帶給人們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從讀報、讀書、讀雜志開始將重心轉移到看手機、用電腦。視頻、圖像成為大部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視覺的“看”越來越被文字的“讀”取代,正如尼古拉·米爾佐夫所提出的“視覺經驗中心”理論。在新媒體的背景下,網絡不僅獲得了眾多的文學讀者,而且也動搖了傳統的文藝批評。
新媒體背景下的文藝創作離不開文藝批評的引導。從文藝創作審美方面看,新媒體語境中,傳統的文藝創作被顛覆,文藝的創作要素發生了改變,文藝的審美方式變得間接化,藝術與真實世界之間存在著“虛擬世界”。從文藝創作的外在表現形式看,一方面是審美大眾化和日常化,顛覆經典、追求個性、追求怪美;另一方面,文藝評論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打破傳統的精英話語壟斷權。草根評論的興起,日常交流的QQ群、微博、豆瓣、天涯等網絡論壇都積聚著草根評論,甚至產生了專業的草根劇評人,如“北小京看話劇”。新近流行的微信也出現了許多與文藝評論相關的賬號?梢哉f,有交流平臺的地方,就有文藝評論。新媒體環境中,如何進行文藝創作,如何辨別真、善、美,如何看待多媒體的文藝創作平臺,迫切需要文藝批評的指引。
文藝批評在新媒體背景下面臨從形態到內容的多方面挑戰。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在成為創作者,人人也都在成為批評家,寫評論的人比看評論的人還多,同時評論快速影響著創作者的創作思路和創作內容。專業的文藝批評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其話語壟斷權被打破。專業批評被海量的業余評論所淹沒,很難被大眾知曉。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說,發表專業評論的雜志一年的發行量可能敵不過網站博客文章一天的點擊量。在評論風格上,新媒體下的業余評論更加活潑、形象,易于接受。新媒體從形態到內容上,對文藝評論都有著顛覆的效果。
二、新媒體環境下文藝批評的困境
當今的文藝批評無法脫離新媒體而存在,文藝批評因現代傳媒的滲透而改變,甚至淹沒了自我,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導致文藝批評的失效,陷入了困境。文藝批評要想走出困境,必須先清楚了解困境。
1、文藝批評成為一種娛樂化和功利化的話語游戲
文藝批評原本是以提高審美水平、引導審美趣味為目的。然而,在媒體影響下的文藝批評并未將審美作為文藝批評的目標,而是與娛樂主義、消費主義為伍,迎合大眾的審美心理。
不閱讀思考作品就給出評論的現象在當下時有發生。在某些新書發行會或作品研討會上,評論家更像是廣告代言人。他們有的從未閱讀過該書或者作品,便一陣好評,甚至用文藝理論進行空洞的虛偽評論,為商家或者朋友做不負責任的宣傳。近些年來被媒體炒作的文化現象相當明顯,從《百家講壇》或者一些名家論壇中走出來的文化名人借助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十分重視講壇的通俗化、娛樂化和大眾化,但是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刺激,很難從中挖掘學術品質。追求大眾化贏得眾多粉絲的同時,專業批評家也變得日益庸俗化,成為媒體商業運作中的工具,失去了應有的批判精神和權威地位。
2、文藝批評不能適應文藝新形式和新平臺
新媒體帶來的文藝評論顯著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藝評論的載體發生了改變,變得更加多樣化,比如,微博、微信、QQ、論壇;另一方面是新形態文藝作品的出現,出現了以移動媒體為終端的手機文學、微博文學以及正在孕育的“微信文學”。傳統的專業評論家習慣性地堅守傳統的評論陣地,對新的文藝評論載體未能予以重視,脫離了群眾。同時,對新興的文藝形態不能及時予以關注,出現了失語現象。以新浪微博流行后出現的微博文學為例,作為一種以微博為載體字數控制在一百四十字以內的文學樣式,傳統的文學評論家則在很長時間內沒有給出理論上的回應、未來趨勢的預測以及新文學樣式的分析,但是新浪微博則利用微博平臺連續三次舉辦了新浪微小說大賽并進行了研討。倘若專業評論頻頻缺席,群眾在迷茫中找到新的信任點,那么專業評論的權威自然會慢慢退去。
3、文藝理論的缺失
從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到移動文學,新的文學樣式層出不窮,新的文本形式更是凸顯時代的特征。以微博文學和微信文學為例,在平臺和文化的影響下,帶給人們新的文本體驗,與宏大敘事的文學相對應,其中更隱含著當今微文化的流行。為什么出現這種文學形態?怎么用文學理論去解釋?他們屬于哪個范疇?他們與微文化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發展前景如何?如何正確引導其發展?這些具有理論深度的問題人們急切希望得到了解。但是,文藝評論家并沒有提出新的文學理論去解釋這些文學現象。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文藝理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文藝形態和樣式,文藝評論面臨理論困境。
三、新媒體下文藝批評的出路
新媒體下的文藝批評面臨著種種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必定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認識困境的同時,更要做出改變。批評就是識別、判斷。雷內·韋勒克指出,批評涉及標準、原則、概念。當下的文藝批評,哪些原則需要堅守,哪些需要與環境相適應,注意甄別,才可能走出困境,重新獲得文藝批評的陣地。
1、堅持獨立的批評姿態和品格
消費社會中,藝術被商業利用,成為謀利的工具已經是社會的趨勢。隨著全球化和市場化的推進,藝術的商業色彩變得越來越濃,藝術批評極其可能被雇傭和御用。堅守知識分子的倫理,發出獨立、公正的聲音,才能保持藝術批評的權威和效用。
作者和批評家都是獨立的主體,是平等的關系,并不是任何一方的附庸。無論作者和批評家是家人、兄弟還是親密的朋友,批評家只對作品本身進行評論,對作品的優點和缺點做出科學的分析和結論。批評家要敢于批評、勇于批評和善于批評。堅守批評原則的批評家往往受人們尊重。沈從文先生鐵面無私的批評在批評界被傳為佳話。沈從文先生和馮文炳先生是好朋友,但是沈從文在《記馮文炳》一書中對馮文炳的作品《莫須有先生傳》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稱其作品為“完全失敗的一個創作”,不留任何情面。真誠嚴厲的批評,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推崇。相反,淪為商業工具的評論必然會受到社會的抵抗,第五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風波就是一場金錢與話語權之爭。
評論家不僅要對創作者負責,更要對大眾負責。無論創作者與評論者是有著怎樣的親疏關系,評論家寫出的評論是面對大眾的,是大眾翹首以盼的權威言論。尤其是名家的藝術作品,更需要謹慎科學對待,大眾對名家作品有著較高的期望值和關注度,倘若不公正嚴謹對待,不僅會影響文藝評論的權威,更可能造成文藝創作的負面引導。評論家要對藝術負責,抵制誘惑,才能樹立權威,不淪為商業的話語游戲。
2、媒體批評和傳統文藝批評的互相借鑒
本世紀初,媒體批評興起并繁榮,引起評論界的關注。依托強大的交流平臺,媒體批評在短時間內就占據了文藝批評的半壁江山。傳統的評論家有的置之不理,有的進行批判,有的則利用媒體批評的載體成為文化名人。批評是聯系創作者、作品和讀者的一座橋梁,然而媒體批評興起后,在這座橋梁的作用逐漸被“大眾口碑”所取代。理智與狂熱之間,快節奏生活的人們更多地選擇狂熱。
媒體批評和傳統文藝批評各取所長,揚長避短。網絡時代,媒體批評作為一種新力量被人們接受,遭到批評的同時也贏得了眾多的觀眾,甚至對傳統文藝批評形成威脅。大眾傳媒作為網絡時代重要的信息平臺,文藝批評可以充分借用大眾傳媒擴大自己的評論領域和影響力。媒體批評接地氣的優勢成為其繁榮的重要原因。傳統的文藝批評則要充分借鑒媒體批評的文藝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做到站在大眾的立場,談大眾關心的文藝作品,引導大眾認識文藝作品,提升大眾的文藝審美。但是媒體批評也有著先天不足:評論規范不夠專業和理論功底不夠深厚。而傳統的文藝批評則有著深厚的理論功底,兩者可以互相補充。媒體批評和傳統文藝批評互相取長補短,防范媒體批評的膚淺,拓展傳統文藝批評的領域,有利于文藝批評的良性發展,更有助于正確引導文藝創作。
3、評論家要在新媒體背景下與時俱進
積極面對新的文藝形式。藝術高于生活,卻來源于生活。藝術作品的出現與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著時代的烙印。微博文學和微信文學的產生是微時代的產物。微時代,人們碎片化地獲得信息、碎片化地思考、碎片化地創作以及碎片化地進行評論。一方面,人們逐漸拋棄了連續性的深刻思考,而被情緒、感官等因素影響,很難集中精力去思考,思維習慣比較發散,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和間斷化;另一方面,人們開始越來越依賴于社交媒體,被社交關系所左右,缺少對社會的信任。微時代帶給文藝批評家新奇的挑戰。首先,碎片化的文本打破了傳統文本的習慣,具有穿越、架空的特點,主題也傾向于個體情感、生活、命運以及生活形態的表現。文藝作品超越了傳統的宏大敘事,以當下社會為立足點,更多地描述個體突發性的“微”事件。其次,當下文藝作品具有很強的沖擊性和發散性,不僅具有“一槍斃命”式的效果,而且借助平臺能快速病毒式的擴散。面對新的文藝形式和文藝載體,評論家要充分關注和適應,如何理解碎片化的文本,如何創造新的理論,這都是需要評論家及時研究和思考,給大眾一個有理有據的批評。
文藝批評要占領新平臺。新媒體平臺已經融入到大眾生活中,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誰能擁有新媒體平臺的話語權,誰就能將自己的言論快速傳達給大眾,誰就能擁有未來。文藝評論家不僅要鞏固一直占優勢和具有權威的傳統陣地,更要拓展新的平臺。要廣泛使用微信、微博、論壇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表高水平的、具有親和力的評論,做大做強一批有名的微博、微信以及論壇。同時,文藝評論可以創辦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如APP、論壇等,通過這樣的平臺發布既具有專業權威有又符合大眾閱讀習慣的評論文章,擴大自身影響力。
評論家要創新文風。傳統的評論家主要來自于高校和科研機構,評論的文風以學術性為主,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才能讀懂,面對的群體也多是研究人員,從而也失去了很多讀者。傳統的學理性評論文風已經不能適應新媒體的環境。評論家要創新文風,使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評論內容深入淺出。但是,寫讓大眾能懂的評論文章不等于降低文章的品格。評論家不能一味迎合大眾流行的偏好,從而走向低俗化或者娛樂化。評論家要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引導大眾什么是美與丑、如何鑒別美與丑。魚龍混雜的網絡時代,評論家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出理性的聲音,指引文藝發展的方向。
新時期三十年文藝批評發展的歷史中,跨越了政治化評論模式、極端化評論模式,迎來了“百花齊放”的評論狀態。但是新媒體的興起,在消費主義、市場化、大眾娛樂化背景下,文藝批評面臨著價值缺失、邊緣化、理論缺失等困境。要想走出困境,文藝批評需在堅守自己獨立專業的立場的同時與時俱進,真正融入新媒體時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