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農業期刊瀏覽:次
《生態學報》簡介:
《生態學報》(半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生態學學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我國生態學及生態學各分支學科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本刊宗旨:報道生態學領域最新的基礎理論和原始創新性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學術爭鳴,推動我國的生態學研究發展,培養造就生態科學研究人才,為知識創新服務,為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服務。
《生態學報》內容涵蓋:動物、植物、微生物、農業、森林、草地、土壤、海洋、淡水、景觀、區域、化學、污染、經濟、系統、城市、人類生態等生態學及各分支學科理論與實踐研究。
《生態學報》榮獲2000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2年中國科協“第三屆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2002年“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4年“第三屆國家期刊提名獎”;本刊連續入圍CSPTCD評選的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8屆“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讀者對象:國內外從事生態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廣大干部及高等院校師生。
《生態學報》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單位:中國生態學學會編輯部:生態學報編輯部主編:馮宗煒出版地:北京市出刊周期:半月刊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16開創刊時間:1981年郵發代號:82-7國際標準刊號:1000-0933國內統一刊號:11-2031/Q知網復合影響因子:2.537知網綜合影響因子:1.570萬方影響因子:1.699萬方總被引頻次:17425
《生態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生態學報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生態學報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生態學報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生態學報》雜志2015年第7期投稿論文目錄表:
基于不同零模型的三江平原沼澤濕地主要物種小尺度點格局分析………………………………高福元 石福習
互花米草生物量變化對鹽沼沉積物有機碳的影響……………………………馮振興 高建華 陳蓮 汪亞平 高建慧 白鳳龍
長治城市濕地公園濱岸區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土壤環境的關系……………………………武小鋼 楊秀云 邊俊 朱燁 曹曄
千島湖次生林優勢種植物光合生理生態特性……………………………管銘 金則新 李月靈 王強
美洲黑楊凋落葉分解初期對小白菜生長的影響……………………………賀維 陳剛 陳洪 胡庭興 王彬 胡義 杜朝云
黃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冠層CO_2儲存通量變化特征……………………………同小娟 張勁松 孟平 李俊
騰格里荒漠紅砂-珍珠群落CO_2收支變化及其不同觀測方法間的比較……………………………高艷紅 李新榮 劉立超 賈榮亮 楊昊天 趙洋 陳永樂 李培廣 李剛
秭歸縣防護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應用……………………………于金濤 雷靜品 王鵬程 肖文發
江西省人工造林碳蓄積的時空過程……………………………黃麟 邵全琴 劉紀遠
不同林分郁閉度與遙感數據的相關性……………………………楊存建 倪靜 周其林 程武學 韓沙鷗
論文范例參考:互花米草生物量變化對鹽沼沉積物有機碳的影響
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生態功能最齊全的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初級生產力和強大的固碳能力[1]。盡管濕地面積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5%,但其碳儲量可達陸地生態系統總量的35%,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之一[2]。鹽沼濕地是一種重要的濕地類型,大量的外來有機質在此積聚,加之本地較高的初級生產力、持續的沉積物堆積和較低的腐化分解速率,使得鹽沼濕地有著很高的碳沉積速率和固碳能力[3-5]。然而,由于受到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生物入侵導致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轉變,鹽沼濕地碳循環又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特征,從而導致碳儲量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有機碳作為鹽沼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一個關鍵成分,是維持濕地生態系統高生產力和高生物量的基礎,因而揭示鹽沼濕地有機碳存儲變化,對全球碳收支及與之有關的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