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業論文分析農業中布氏桿菌的新應用發展模式及應用

發布時間:2015-03-0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布氏桿菌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傳染性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我國部分地區曾有流行,現已基本控制。布氏桿菌也是帝國主義者列為失能性生物戰劑之一。布氏桿菌屬分為羊、

  摘要:布氏桿菌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傳染性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我國部分地區曾有流行,現已基本控制。布氏桿菌也是帝國主義者列為失能性生物戰劑之一。布氏桿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布氏桿菌6個種,20個生物型。中國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豬(Br.suis)三種布氏桿菌,其中以羊布氏桿菌病最為多見。

  關鍵詞:布氏桿菌,農業科技,論文發表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合膜等途徑,皆可遭受感染。發病年齡大多在30歲以上。

  該菌自損傷的皮膚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進入人體后,首先被吞噬細胞吞噬,進入淋巴結,有時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長繁殖形成感染灶,約2~3周后可進入血液循環產生菌血癥。繼之在網狀內皮系統如肝,脾,骨髓內生長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復沖破細胞進入血循中,則再一次引起菌血癥和臨床急性癥狀,表現為平均2~3周的發燒期,每間隔約3天至兩周,發燒又反復,產生波浪狀的熱型,故稱為波浪熱。

  同時,布氏桿菌含有內毒素及菌體本身皆可引起人體的過敏,出現各種的變態反應性病變。骨關節病變,多發生在半年左右,少數病例更早些。布氏桿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桿菌感染在骨關節的局部表現。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為多見。關節的病變常侵犯大關節,以髖關節炎最為常見。

  1 布氏桿菌流行病學特征

  布氏桿菌的自然宿主和傳染源是被感染的家畜,主要是牛、綿羊、山羊和其他野生動物。人類大多通過被損傷的皮膚,結膜感染,很少一部分通過消化道感染[2]。獸醫,相關獸醫從業者、家畜飼養者、人工受精工作人員、動物園飼養員、在畜牧場工作的工人等都是高危人群。另外,養殖戶、屠宰場和肉品加工廠的工人也是。在內蒙古地區,隨著養羊農民的增加,感染的人數越來越多,且幾乎是全家人得,除了不直接接觸動物的小孩外。人感染布氏桿菌表現出多樣的臨床癥狀,最常見的是骨骼肌受損、關節炎[3]。引起人類感染的主要是羊布氏桿菌,其次是豬型布氏桿菌,而最不易感染牛布氏桿菌[4]。

  由羊布氏桿菌引起的綿羊布氏桿菌病在內蒙古是非常流行的疾病。分析內蒙古地區布氏桿菌病的猖獗有以下幾點原因:布氏桿菌病在家畜間發病率高;農民缺乏對布病的基本認識,即使聽說過布氏桿菌病,但對其傳播途徑了解甚少,導致自我防護意識淡薄;布氏桿菌病的防治措施不到位,免疫、檢疫、檢測、淘汰陽性牲畜及消毒等各項防控措施均存在問題,據調查了解對于散養戶,發現陽性的牛和羊,非但不撲殺,仍與健康動物一同飼養,大部分散養戶不能經常對圈舍和接羔場所進行消毒,這些造成了布氏桿菌病的蔓延;牲畜流動放牧和交易頻繁造成疫源地的擴散,加速了布氏桿菌病的傳播。

  2 分離與鑒定方法

  家畜感染布氏桿菌臨床癥狀不明顯,因此,分離培養鑒定是診斷布氏桿菌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從患病動物體內或排出物中不易檢查出病原體。因此,在進行分離培養時,應選擇病畜產后的胎盤、胎兒和乳汁,在富集血瓊脂或巧克力瓊脂中分離培養才能成功。一般是將病料接種于2個同樣的血瓊子或巧克力瓊脂培養基平板,一個置10% CO2環境37℃培養,一個置普通溫箱37℃培養,一般在3~10d可見有菌落生長,然后轉入血清葡萄糖瓊脂純化[5]。通過病原學檢查,結果為細小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無芽胞、莢膜和鞭毛,不運動,需氧,過氧化氫酶、氧化酶和尿素陽性,糖發酵,甲基紅試驗(MR),維培試驗(VP),吲哚、檸檬酸鹽利用等反應均為陰性;通過血清學試驗檢測,具體有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庫姆斯試驗、2-巰基乙醇凝集試驗以及皮內過敏試驗(用于檢測感染流產布魯桿菌的過敏狀態)[6],結果為光滑型菌落能與布氏桿菌陽性血清凝集,粗糙型菌落能與布氏桿菌R血清凝集。如果符合以上2項檢查結果,可認定為布氏桿菌屬的細菌。

  3 致病機理

  巨噬細胞在易感和不易感動物體內抗細菌感染過程中均是有活性的。體外實驗證明感染的結果與巨噬細胞和布氏桿菌相互作用有關[7]。具體如下:流產布氏桿菌的毒力與其抑制宿主吞噬細胞的能力相一致,幸存于鼠、牛和豚鼠的巨噬細胞中;荷蘭豬和牛吞噬細胞抑制細胞內的布氏桿菌的能力直接和宿主的固有免疫力有關。在鼠類模型研究顯示,C57Bl/10鼠比BALB/c鼠對B. abortus 2308 菌株的相對抵抗力和在感染第一周期間的高效清除有直接的關系,這是否于2種品系小鼠間的巨噬細胞殺菌活性差別,表明單核細胞或者其他無免疫性的因子如自然殺傷細胞分泌 IFN-gamma并且裂解被感染的巨噬細胞[8]。非常有趣的是布氏桿菌株2308的在BALB/c鼠體內清除較C57Bl/10鼠慢。因為在這個時間在BALB/c鼠的脾臟中發現致敏的T細胞,這個差異也許表明了C57Bl/10鼠巨噬細胞清除布氏桿菌能力強的原因,或者在易感的BALB/c鼠中,T細胞與布氏桿菌侵染的巨噬細胞相互作用是無效的。因此,被感染的巨噬細胞能持續地在布氏桿菌特異性T細胞中存在。

  4 展望

  布氏桿菌病是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想要從源頭控制布氏桿菌,最關鍵是對布氏桿菌的致病機理的基礎研究,從而獲得有效的疫苗。目前,公認的布氏桿菌的抗原成分包括表面抗原(脂多糖、其他多糖抗原和外膜蛋白)、細胞內抗原(核糖體蛋白L12或L7、A1、 A2、 A3、A4、B1、 B2、C抗原)和體內抗原(鐵調節蛋白)[9]。而毒力因子包括表面抗原、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氫酶、尿素酶、雙組分調節系統、烷基超氧化物還原酶、細胞色素氧化酶、氧化氮還原酶和布氏桿菌致病因子A。由于許多毒力因子充當著布氏桿菌調節器作用,使其能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統,容易適應不同的外界環境在宿主細胞內繁殖,布氏桿菌的毒力因子和代謝調節器之間存在著緊密關聯。要想戰勝布氏桿菌,未來研究要尋找細菌生理學和宿主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