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1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農業推廣人才的不足、缺乏訓練。農業推廣人才的缺乏影響到農業推廣的效果。農業推廣是深入農村的工作,工作的人員是否能使農民接受指導,是否能把實際工作進行的障礙除去,辦理農業推廣人員大多不能盡人事上的責任。且因推廣事業初創,工作人員都未經
摘要:農業推廣人才的不足、缺乏訓練。農業推廣人才的缺乏影響到農業推廣的效果。“農業推廣是深入農村的工作,工作的人員是否能使農民接受指導,是否能把實際工作進行的障礙除去,辦理農業推廣人員大多不能盡人事上的責任。且因推廣事業初創,工作人員都未經專門訓練,可以說沒有受過農業推廣的洗禮,既無責任心,又無事業心,農業推廣之不能收效,人才之不專,素養之不充,實為一大缺陷。”農業推廣干部的缺乏直接影響著農業推廣的進行。“今日要擴大農業推廣,推廣干部的質和量都感到十分的匱乏……假定一個縣境的面積為五千方里,人口為三十萬,至少就需要一個主任,六個指導員和十個助理員,才能把工作推展到全縣。目前各縣推廣人員只有二三人,處理公務還來不及,工作自然要受到極大限制。”此外,農業推廣人才待遇差,也是人才匱乏的原因之一。戰時農業推廣工作者生活艱苦,已直接影響到推廣事業的推進與承銷。推廣人員待遇低,基層干部薪給尤為微薄,已達到了嚴重的階段,阻礙著事業進展。
關鍵詞:農業推廣,農業科技,農業發展
為了保證軍需和糧食供應,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的大后方積極推進農業推廣,推動了四川、西康、甘肅、寧夏等地的農業發展。但由于經濟服務于軍事,農業推廣被納入到抗戰的體系,成為國民政府解決軍需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農業推廣服務于戰爭的需要,難以滿足民眾的基本糧食供應。加之經費奇缺、人才缺乏訓練,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業推廣事業并未取得預期的成效。
行政系統的農業技術推廣事業是以與生產有關的技術指導為中心的,而農協的營農指導活動是農協為會員提供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開展生產上的技術指導,還必須適應農戶的各方面要求,開展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和供應活動、土地利用的調整(借貸等)業務、以及指導稅務申報等有關經營指導方面的工作。營農指導事業的主要內容如下:①有關農業技術和農業經營方面的指導。②制定所管區域農業振興計劃的同時,指導各農戶制定與此相應的營農計劃。③對主要的生產手段———土地進行集體整備。④根據“適地適作”的原則,建立大規模生產體制,使農業生產形成產地化。⑤指導本地區地域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推進本地區的復合經營。⑥為了統一農畜產品的品質引進優良品種、統一栽培或飼育的標準。并根據農戶的營農計劃,指導農戶參加生產資料的共同購買、引進農業經營資金。⑦為了統一農產品的規格,組織共同選別和共同檢查。⑧指導會員按照各自專業進行組織化生產,相互交換有關栽培或飼育的技術知識,從而提高會員的技術和經營能力。⑨培養農業繼承者等農業、農村的主力軍。⑩支援會員的組織活動,培養農民帶頭人,養成會員的協同意識,促進農協運動的發展。
營農指導的事業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公共團體和上級農協的補助金或助成金、向會員征收的會費、農協其他事業的盈利以及大型機械、公共設施等的使用費。其中,補助金和農協內部的其他部門的盈余為營農指導經費的主要來源。農協設有營農指導員,營農指導員是活躍在營農指導事業第一線的技術推廣員。營農指導員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到營農指導事業計劃的實施效果。營農指導員的作用是向會員農戶提供其所需要的農業經營、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導。近年來,營農指導員的業務范圍正在逐年擴大。日本農協中央會《2003年度營農指導員的活動分析調查報告》中指出營農指導員的業務范圍及其比率依次為“營農指導業務”31%,“有關生產部會的業務”12%,“農產品的收發業務”11%,“銷售業務”10%,“有關行政方面的業務”8%,“其他”28%,從中可以看出營農指導員業務內容的多樣性。另外,2011年度平均每個農協設置營農指導員19.9人,仍有3%的農協尚未設置營農指導員。營農指導員的人數從1985年開始持續減少,至2011年為止人數為14414人。這和近年來伴隨農協的合并而產生的人員大幅削減成正比關系。為了提高營農指導員的專業能力,農協系統實施了《營農指導員資格認證考試制度》。2000年前是由各都道府縣的農協中央會負責實施,2000年以后日本全國農協中央會開始實施全國統一的考試。但是到2003年參加日本-42-農協中央會統一考試的只有17個縣,甚至還有幾個縣連縣級認證考試也并未實施。因此,營農指導員中考取了資格證的比例只占總數的18%(日本農協中央會《2003年度全日本農協活動統一調查報告》)。
營農指導員的業務也根據農協規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同時營農指導員的編制也并無統一標準,參差不齊。因為營農指導員的整體人數在逐漸減少,所以為了有效的發揮營農指導事業的功能,農協紛紛對營農指導體制進行了改編。伴隨著農協大規模合并的進行,合并后的農協把所管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在各個區域設置了“營農綜合中心”。這是一種通過對營農指導資源進行集中配置來加強營農指導的整體能力的體制。在“營農綜合中心”,會根據各區域的農業發展情況,配置數名不同專業的營農指導員,并在同一地點集中設置農機中心、育苗中心、選果場等各種基礎設施,從而方便會員農戶的利用,使之成為本區域營農指導的大本營。另外,如前所述,為了有效地進行營農指導,并充分地讓農業經營者反映自己的意見、發揮生產和銷售方面的作用,農協成立了各種作物的專門部會。在規模大的農協里甚至會設置10個以上的部會。同樣,關于各種基礎設施的管理和運營,農協設置了由會員組成的運營委員會,并指導會員來進行自主運作。農協還選出部分優秀的農業經營者擔任營農顧問,輔助營農指導員的工作。營農指導員負責對這些組織、會員的活動進行指導、提供支持。除了基層農協的營農指導之外,都道府縣的營農指導支援體制包括在47個農協中央會中設置的營農指導部門和在農協全農都府縣本部及農協經濟連中設置的有關技術指導的部門。它們對基層農協所進行的營農指導提供支援和指導。同樣,專業農協也對會員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專業農協在都道府縣的聯合會相應地對專業農協的營農指導活動提供支援。另外,為了促進本地區相關部門的合作,進一步推動本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各地設置了由普及指導中心、土地改良協會、農業委員會、行政部門、農協等相關部門構成的“地區農業振興協議會”。農協通過這些組織與其他相關部門討論并協調農業推廣事宜。
目前,農協的營農指導事業所面臨的課題,一個是如何確保事業經費的問題。營農指導事業給農協帶來的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經濟效益。營農指導事業的費用大部分來自農協的其他部門(金融、保險事業)的盈余。這在其他部門的盈利增長時期也許不成問題,但是一旦其他部門盈利下降,甚至虧損,農協內部對各部門的盈虧實行嚴格管理時,盡管法律上規定營農指導事業是農協的第一事業,盡管營農指導事業的重要性被無數次強調,營農指導事業依然會成為經費消減的對象。因此,經費的確保仍然是農協營農指導事業所面臨的一大課題。另外,農業經營不斷分化,既有大規模、企業化的農業經營,也有自給自足的農業經營。
農業經營的分化使得對農協營農指導事業的要求也呈現多樣化。同時營農指導員由于業務范圍的擴大、業務內容的多樣化以及營農指導員資格認證考試制度實施的不徹底等原因,專業水平較低。今后,農協營農指導員資質、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實施營農指導事業,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最后,一直以來政府系統的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和農協的營農指導事業都是相互補充、互相協同地對農戶進行指導。但是伴隨著日本行政和財政的改革、農協合并的展開,政府部門的普及推廣員和農協系統的營農指導員的人數從整體上都呈現出下降趨勢,普及機構和農協的業務所轄范圍也都在不斷擴大。這些都使得普及推廣員、營農指導員和農戶的接點日趨減少,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相關部門的合作體制都在一步步弱化。因此,如何構建農業技術推廣相關部門的新的合作體制,加強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這不僅是農協的營農指導事業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擺在所有農業技術推廣相關部門面前的課題。
經費短缺。農業推廣不僅需要技術人員,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如缺政治力量,而僅靠技術人員推動,效果至微。同時大規模之墾荒及冬耕與推廣優良種子等,必需相當巨大資金,以資運用,是農推工作之發展,亦息息相關者也。”抗戰期間,政府財政幾近枯竭,在農業推廣的投入上微乎其微。雖然四川省利用農貸加大農業投入,部分解決了資金問題,積累了農貸的經驗。但各省境況不一,農村金融并非普遍活躍。因此經費短缺依然是農業推廣面臨的重要難題?h作為農業推廣的基本單位,經費短缺尤為嚴重。“有些已成立農業推廣所的縣份,全年推廣經費不過二三千元,以目前物價高漲而想充分舉辦業務,實不可能。甚至有因縣款支絀,積欠數月不發分文的,以致推廣工作既陷停頓。推廣人員亦不安于職。”經費是農業推廣的經濟依賴,在缺乏經費前提下,農業推廣難以在全國展開。
農業勞動力匱乏。戰時國民政府的一切政治都是圍繞軍事展開。農業發展也被納入軍事體系之中。“兵員的補充,需要農民,彈藥糧秣的運輸,需要農民,道路城塞的破壞,需要農民,戰壕的挖掘,地形的改變,需要農民,其他一切需要農民的地方還很多,所以有人說,中國廣大的農村,眾多的農民,實負荷著抗戰建國的重大使命。”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業不能集約經營,農業產量降低。差役、兵役的繁重導致土地無人耕種。“戰爭一日不停,壯丁一日征調不止。”農業勞動力匱乏,婦女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逐漸凸顯。因為兵役和工業化的需要吸收了大量壯丁,鄉村勞動力減少,“從前婦女專事家務者,今則不得不親至田間操作矣。故目前農村婦女,殆已成為農業生產之主要份子……所有農事經營,生產增進,農村婦女皆以負起直接之責任。”可見戰爭時期,農村婦女逐漸參與農業生產,成為農村的主要勞動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