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0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近代考古學家還先后在浙江河姆渡、河南鄭州二里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野生桃的核,說明桃是我國野生果樹資源開發利用中較早的一個植物種類,經過我們祖先在漫長而辛勤的采集活動中發現,并在長期的選擇和培育中成為果形艷麗、營養豐富、滋味鮮美
摘要:近代考古學家還先后在浙江河姆渡、河南鄭州二里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野生桃的核,說明桃是我國野生果樹資源開發利用中較早的一個植物種類,經過我們祖先在漫長而辛勤的采集活動中發現,并在長期的選擇和培育中成為果形艷麗、營養豐富、滋味鮮美的佳果,從而在我國民間的神話故事和詩詞中被稱為“仙桃”。
我國野果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
野果植物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是人類為了謀求生存,創造美好的社會生活條件為前提的(戴寶合P2-3)。我們的祖先在創造自己悠久歷史文化過程中,也積累了野果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寶貴經驗。遠在公元前10世紀前后,我國著名的詩歌集《詩經》中就記載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卉其實”,“園有桃,其實之淆”。
成書于公元1204年的蒙古民族的第一部書面著作《蒙古秘史》中記錄了8種野生可食植物,經哈斯巴根(1996)運用植物分類學、植物地理學、經濟植物學和民族植物學等進行綜合研究得出其中兩種為“山荊子”和“稠李”。其中,“山荊子”在《蒙古秘史》中稱為“斡里爾孫”,《二十一卷本辭典》對該字的解釋為:“樹上結的果實之名稱,比山楂小,果紅色,味酸”,《五體清文鑒》中也有對這種野果的記錄。“稠李”在《蒙古秘史》中稱為“抹亦勒孫”,《二十一卷本辭典》對該字的解釋為:“果名,結于樹上,黑色,似葡萄,味澀”。蒙古族人口的絕大多數分布于廣闊的荒漠區,以傳統畜牧業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蒙古族人民長期以來在荒漠區利用植物資源維持生計,很好地適應了荒漠生態環境。在這一過程中,廣泛存在著人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即蒙古族牧民與荒漠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野生植物在成為他們傳統畜牧業賴以維持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野果的采集和食用成為蒙古族牧民直接利用植物的方式之一。據調查顯示,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阿拉善盟牧民長期采食包括沙拐棗、地梢瓜、沙棗、白麻等8種野生水果(蘇亞拉圖,1999),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部的科爾沁地區牧民則長期采食包括山楂、山荊子、稠李等15種野生水果(哈斯巴根,1995)。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食用野果的傳統習慣。其中,最為原始的基諾族仍舊以輪休農業即刀耕火種為生。他們除在輪耕地栽植少數幾種作物外,其菜肴絕大部分采自周圍的林地、山野,據調查顯示,基諾族擁有傳統食用植物179種,其中野菜類86種、野生水果類37種、栽培植物54種(王潔如和龍春林,1995)。
我國古代對植物資源的研究在一些古書中記述較多,但近百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事業的發展,近代植物學和化學從19世紀中葉傳入我國后,我國生物科學工作者對植物資源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制定了許多有關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1958年4月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利用和收集我國野生植物原料”的指示后,在全國范圍內立即掀起了“入山探寶取寶”的高潮,開展了普查野生植物資源的群眾運動。中國科學院和商業部為了進一步貫徹國務院指示,于1959年2月向國務院提出關于“開展野生植物普查和編寫經濟植物志的報告”,經國務院批準后轉發各省組織有關大專院校,輕工和生產部門的專業人員,與當地群眾一起,開展了全面、深入地植物普查和成分分析工作。編寫出版了《中國經濟植物志》、《中國造紙植物原料志》、《中國油脂植物手冊》、《東北資源植物手冊》等(戴寶合,1993)。對于野果植物資源,雖然沒有系統的編寫成冊,但也基本摸清了全國各省各地區的野生果樹資源種類和分布,并就其藥用價值、生態價值作了有效分析,為科學的開發利用它們奠定了基礎。
劉孟軍等(1998,中國的野生果樹種質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截止1994年底,我國已發現并報道的野生果樹共計73科、173屬、1076種及81個亞種、變種和變型;唐開學(2003)等調查發現云南省擁有野生果樹資源74科、145屬、486種及62變種;樊衛國(2002)等調查發現貴州省擁有野生果樹資源23科、47屬、225種以上;周勁松(2003)調查發現青海省擁有野生果樹資源14科、28屬、99種,其中薔薇科47個種,占總數的47%;何飛(2004)等調查發現四川省擁有野生果樹37科、72屬、825種(含變種、變型和亞種),垂直分布范圍在海拔400m~4500m之間,主要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
由于野生果樹資源主要分布于山區及荒漠地區,故我國的野生植物專家大多以地域為單位進行研究。如周繇(2004)歷經3年對吉林省長白山區的野生果樹資源進行了系統調查,得出長白山野生果樹共有23科、37屬、97種的結論。其中喬木8科、12屬、33種;灌木11科、17屬、48種;木質藤本3科、3屬、5種;多年生草本3科、3屬、3種;一二年生草本3科、4屬、7種;草質藤本1科、1屬、1種。王曉鵬(2001)對安徽省滁州市皇甫山地野果植物資源調查發現皇甫山自然保護區擁有野果資源14科、60余種。曹秀芹和宋維春(2004)調查發現江蘇省云臺山區擁有野生果樹資源15科、26屬、38種。劉,摵蛥切阆(1999)對地跨冀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兩個地貌單元的森林——草原交錯地帶塞罕壩地區進行調查發現該地區擁有野生果類植物32種,分隸于8科。其中,干果類6種,肉質果類18種,漿質果類8種。白崗栓(2003)等調查發現陜西渭北高原溝壑區有野生果樹113種,隸屬25科48屬,其中薔薇科有47種。劉世彪(2002)等調查了地處湘鄂渝黔四省邊區的武陵山地區的野生果樹種質資源,記錄到該地區野生果樹48科、109屬、342種(變種、變型),其中16種為武陵山地區特有的野生果樹。含15種以上的科有薔薇科、殼斗科、獼猴桃科、芳香科、?5個科,為該地區野生果樹的優勢科。孟慶杰和王光全(2004)調查發現沂蒙山區野生果樹共有l57種,分屬33個科,現已開發利用和正在進行栽培實驗的有14科,49個種。張福平(2003)等調查發現粵東地區擁有野生水果植物57科、101屬、205種(含變種),分別占全國野生果樹73科、173屬、1157種(變種)的78.1%、58.4%、17.7%,含15種以上的科有薔薇科、殼斗科、蕓香科和?。劉永英(2001)等調查發現河南云臺山擁有野果植物66種,隸屬于17科。羊海軍(2003)等調查發現天山野果林擁有野生果樹40種。三峽庫區作為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據作者調查顯示,該地區野生果樹資源多達37科70屬232種(包括2亞種、23變種和4變型)(蘇武斌,2005)。
此外,由于不同的野果植物利用價值不同,研究人員針對不同的野果植物也作了一些專門的調查研究。以火棘為例:蔡金騰和丁筑紅(1995)對貴州紅子(即火棘)資源及其優良單株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研究,得出貴州省內共有紅子4種類型,分布在海拔250~2500m間,并初步篩選出8個優良單株;黃祖良等(2004)系統分析和測定了桂西全緣火棘果實特性和主要營養物質含量;侯建軍等(2003)為湖北恩施州野生植物火棘的資源開發研究提供依據,對產于恩施州富硒地區和非富硒地區火棘果實主要營養成分的含量和部分酶活性進行了測試;此外,侯建軍等(2002)還針對近幾年火棘的資源、分類、形態解剖、生理特征、實用性、營養成分、化學成分、藥理及保健作用、產品開發研制等方面的進展進行了系統地綜述;而梁漱芳等(2003)則針對火棘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方法進行了專門研究。
此外,劉寧和李正芬(2004)從果實品質、藥用開發、園林觀賞定向培育目標出發,對貴州省野生植物矮楊梅(Myrica nana Cheval)種質資源進行研究,為園林樹種的選擇和種質資源鑒定技術指標體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礎資料;李保印(2002)等對河南省薔薇科野生種質資源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并對其中幾種極具開發利用價值的重要類型的營養成分、經濟意義進行了論述和評價,提出了開發利用野生果樹資源的建議;歐茂華(2004)調查并報道了幾種重要木通科野生果樹資源的植物學特征、生物學特性和主要經濟性狀,并對其資源利用作了簡要評價;袁媛等(2004)針對云南省木通科野生果樹資源的特征、分布及開發利用價值進行了研究,并提出開發利用建議;王建書等(2001)從冀南太行山區的野生植物資源中篩選出19種野生保健飲料食品植物,詳細報道了其中9種重要資源植物的形態特點、利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并對野生保健飲料食品資源的利用問題進行了討論;徐秀梅和陳廣宏(2000)將多種野果歸入具有潛在發展優勢的資源植物中,并對沙棘、山楂等野果資源的藥用功能和利用方式作了簡要介紹;張耀甲等(2001)對太統—崆峒山自然保護區野生資源植物進行調查研究后也提出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的建議;尤其是大興安嶺林區,充分發掘萬頃林海的資源物種,開發出多種野生保健食品,其中利用野果生產的食品北奇神金野果飲料,呼瑪果酒——都柿酒等均已批量投放市場,并以其純天然、無污染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和喜愛。
總的來說,我國野果植物資源調查研究面廣而不深入,這對于野生果樹的綜合開發利用及保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國野生果樹的開發利用現狀
我國野生果樹的開發利用正向著更多的樹種、更廣的地域、更深的層次、更高的水平邁進,部分第三代果樹(如獼猴桃、山楂等)早已進入尋常百姓人家,成為大眾消費果品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刺梨、沙棘、醋栗、余甘子等也已開始進入品種化、栽培化和綜合開發的階段。盡管如此,我國野生果樹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落后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劉孟軍,1998):
資源底碼欠清,性狀評價嚴重滯后 以往的資源調查大多偏重于栽培果樹,野生果樹通常只涉及到種或變種,有關其種群生產能力、分布式樣及種下變異等與其自身生產緊密相關項目的詳細調查至今仍很薄弱。在性狀調查方面,過去多側重于與作栽培果樹砧木有關的抗性、矮化、嫁接親和性等方面,而對其開花結果習性、早實性、豐產性、貯藏加工特性等缺乏足夠的重視,從而嚴重影響到野生果樹自身開發利用和栽培化的進程。
綜合利用程度低,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從整體上看,我國已規模開發的野生果樹種類尚不足10%,而其綜合開發率僅有1%左右。在大量資源年復一年閑置浪費的同時,還存在另一種人為的資源浪費,即由于野生果樹資源歸屬不清,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規,致使一些市場需求量大,經濟價值高的野生果樹出現“搶收”、“搶青”現象,造成產量、質量和效益的巨大損失。
重開發輕保護,資源破壞嚴重 除了沙漠化和發展工農業造成的野生果樹資源減少外,一些企業和個人為了現得利益,常采取砍枝、砍樹,菏澤而漁的掠奪式采收和開發方式。
生境條件惡劣,生產效率低下 由于長時期的實生繁殖和自然變異,野生果樹個體間良莠不齊現象非常突出,加之生境條件惡劣、無人管護、雜草雜木叢生,導致野果的產量和質量低而不穩,商品率和經濟效益普遍較低。而這種現狀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管護和開發利用野果的積極性。
科研落后于生產 我國野生果樹的研究工作一直集中于分類、植物化學、生物學特性等基礎理論方面,而對與產業化緊密相關的豐產栽培和深加工等實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則非常薄弱,遠不能適應當前野生果樹商品化和產業化開發的需要。
國際上野果植物資源的研究及開發利用現狀
植物資源的研究工作,各國都非常重視,都把野生植物資源看作是提高現在栽培植物的種質庫,多數國家都設置了種質資源研究機構,并頒布了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法規或條例,出版了世界性野生植物研究刊物。國際上對于野生可食植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東歐、亞洲、非洲及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蘇聯報道了許多野生小漿果類資源的綜合利用情況,特別是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的資料較為豐富;S K Tukan(1998)等研究表明,大量野生可食植物分布約旦各地并通過多種方式被廣泛食用,并詳細調查了56種野生可食植物的具體食用方式和保護利用方式;Ana H Ladio 和Mariana Lozada(2000)研究南美巴塔哥尼亞西北的馬普切地區可食植物時認為印第安人具有利用野生食物資源的良好傳統;J R S Tabuti(2004)等調查研究了烏干達布蘭墨其奇地區野生可食植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發現野生可食植物占了所食用植物類食品中的32.8%,主要用作休閑食品、食品短缺時的必要補充和正常飲食補充; Getachew Addis(2005)等專門花了8個月時間針對埃塞俄比亞野生可食植物進行了一系列調查,發現研究埃塞俄比亞野生可食植物的安全性和營養成分已迫在眉睫,他們也認為通過實驗選擇合適的野生可食植物作為正常飲食的補充或解決食物匱乏時期的食品問題是可行的。在這些國家的各項研究中,并沒有具體區分出專門的野果植物,但野生可食植物包含野果及野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