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正確認識三農問題及解決方案農業論文范文

發布時間:2014-11-2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當前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重點問題。 從20世紀后5年到進入21世紀,我國國民經濟一直維持在7%~8%的較高的增長速度,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日益突出。 1 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論文摘要: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當前“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重點問題。 從20世紀后5年到進入21世紀,我國國民經濟一直維持在7%~8%的較高的增長速度,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日益突出。本文選自:《新疆農業科學》本刊以農業生物學為中心的各相關學科具有創造性、內容新、學術水平高、應用性強的研究成果、學術論文、重要文獻綜述等,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設置的主要欄目有都市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氣象科學、農業生物技術、作物遺傳育種與栽培、園藝花卉、土壤肥料與植物保護、畜牧獸醫、農業環境保護、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農產品加工與保鮮、科學技術與市(縣)農業、農業科技信息網絡、高級專家與高新技術成果介紹、先進農業企業與企業家介紹等。

  1 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資金投入少

  農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難,在農業上投入的資金就越來越少;國家雖然撥發了大量資金用于經濟發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產業,因此在農業和農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強勁的經濟后盾。

  1.2土地資源不足,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土地產權模糊

  中國由于人多地少的國情,因而農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農民基本沒有土地,所以在農村中就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現象。

  1.3 農民的素質普遍較低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發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撐,農業也一樣,但很多農民由于素質低,缺乏知識,不能掌握高科技術,不能將其轉化為生產力。

  2 三農問題的現狀

  2.1 農業缺乏市場競爭力

  與國際接軌后,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從國內競爭轉向了國外、國際雙重競爭。農業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由于我國的種植模式都是散戶種植,種植規模較小、成本高,農產品不具備競爭優勢;雖然肉類、特色蔬菜等農產品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這些產品長期以來在質量和農藥使用上考慮國際市場要求不夠,很難達到國際市場要求,比較優勢難以轉變成競爭優勢和出口優勢。我國農產品產量多但質量卻不高,在市場競爭中就缺少了一定的優勢。

  2.2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當前“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重點問題。 從20世紀后5年到進入21世紀,我國國民經濟一直維持在7%~8%的較高的增長速度,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日益突出。

  2.3 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

  我國有近9億的農民,大部分勞動力從事農、林、牧、漁,從事鄉鎮企業等其他工種的勞動力只占比較少的一部分。從結構上看,從事農、林、牧、漁的這部分勞動力知識、文化水平大都較低,難以掌握現代農業技術。

  2.4 農村社會事業落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農村社會事業嚴重滯后。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陳舊,醫務人員少,素質低,學歷低,水平有限。農村缺醫少藥的現象嚴重,疾病傷殘成為農民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解決“三農問題”的具體方法

  3.1 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優質農產品加工轉化。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加快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鼓勵采用新技術先進工藝,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只有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才能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儲藏、保鮮、運銷業,實現多次增值增利。要在確保糧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放手發展價值高的經濟作物。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優質名牌產品,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3.2 加快農村財稅體制改革,減輕農民負擔

  加大基層政府改革力度,減員增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要從過去直接抓生產經營、催種催收,轉到落實政策、行政執法、提供公共服務上來,強化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職能。要精簡和優化教師隊伍,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建立和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切實保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 積極扶持農村商品生產經營,著力扶持龍頭企業;引導和鼓勵農戶自愿建立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要建立有效的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制,繼續抓好農村中小學亂收費、農村用水用電亂收費、報刊攤派、各種要農民出錢出物的達標升級活動等專項治理整頓。

  3.3 建立完善農村教育機制,勞動用工機制,增加就業率

  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投入機制。努力實現9年免費義務教育;同時,設立農民技術培訓專項資金,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通過民辦公助等方式,對青壯年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推進農業人口非農化進程。應加快改革以戶籍制度為標志的城鄉二元分割,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從法規制度上為農民就業和有序流動創造條件。同時,建立農民工最低工資制度和工資發放保障機制,徹底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工資拖欠問題。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務工農民與城市職工同工同酬,積極探索建立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社會制度環境。

  3.4 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論文發

  加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的投入,保障包括農村貧困老年人在內的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補助標準,加大農村醫療救助投入,推進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建立疾病防疫監控體系,防治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加快農村衛生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農村醫務人員準入關,健全農村藥品供應制度,保障農民用藥安全。降低農民就醫費用,為農民提供高質低價的醫療服務,保證農民安全就醫。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