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農業機械化為穩定和發展農業與畜牧業做出了貢獻,并通過轉化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農業機械化是農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
論文摘要: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農業機械化為穩定和發展農業與畜牧業做出了貢獻,并通過轉化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農業機械化是農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現狀,發展思路
引言
農業機械化代表著先進的農業生產力,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機械化發展必然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闡述了我國農業及農業機械化的現狀,論述了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提出了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思路。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農業將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我國農業只有加快現代化進程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提高機械化的綜合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1我國農業及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目前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仍存在著生產結構不合理、生產規模小、技術落后等特點,因此農產品無論從價格上還是從品質上相對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國家要降低農產品進出口關稅,取消對國內農業的各種扶持和補貼,國外質量好、價格低的農產品會對我國農產品形成強有力的沖擊,我國農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必須抓住加入WTO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機遇,實施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農業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他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業的發展。因此,農業波動將對人民生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
我國農業機械化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風雨之路,從總體上看,成績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國基本上沒有農業機械,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機裝備總量的不斷增加,推動了農機化作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作業領域不斷拓寬。小麥主產區基本實現了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發展勢頭正在加快。與此同時,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也明顯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領域正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畜牧業、養殖業、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加工業全面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抵抗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同時促使農業向農工貿一體化發展,促進了農業運輸事業的發展。但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還不高,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機產品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以及發展不平衡,如:耕種環節機械化水平高、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低;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高、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低[1-2]。
2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所謂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武裝農業,使傳統農業轉化為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現代化農業具有以下3個特征:一是生物技術的科學化,如不斷培育和推廣應用各種新的高產優質抗逆品種,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飼養護育技術;二是勞動手段的機械化,即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體系,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與勞動力形成配套的關系,從田間作業、運輸到精選、烘干、入庫、加工等全部過程都實現機械化;三是生產組織的社會化,將農業生產從缺乏分工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區域專業化的商品生產,形成一個產、供、銷密切聯系高度社會化的經濟體系。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所在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機械化又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核心技術組成,農業機械化始終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如進行的“白色農業”、“綠色農業”、“精準農業”等科技革命,在這一過程中,農業機械化將始終伴隨著農業科技進步而不斷創新與發展。同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取決于農業現代化的進展、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的手段與載體,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提高糧食單產和改善農作物品質方面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機械化收獲、糧食產后烘干、糧食初加工等都是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農業機械化支撐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現代農業,科技是基礎。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必須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用現代農業工程技術及裝備替代人力勞動,徹底改變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新時期是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要適應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總戰略的需求,為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有效的裝備保障,從技術角度支撐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3-4]。因此,農業機械化最終要在農業現代化中起決定作用,這就要求農機制造業盡快實施產業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盡快發展耕作栽培、收獲機械、飼料加工機械和運輸機械等,以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提高產品競爭力。
3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思路
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農業機械化為穩定和發展農業與畜牧業做出了貢獻,并通過轉化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農業機械化是農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內,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奮斗目標,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奮斗目標。中央1號文件系統部署了建設現代農業各項工作,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發展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對建設現代農業的高度重視。
實踐證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順應世界農業發展普遍規律與發展趨勢,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發展農業生產力為中心,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途徑。我國今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個進程中,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高度重視并解決好“三農”問題。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深入和中國加入WTO后面臨的形勢變化,都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總體思路是: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以結構調整作為主線,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以法制建設為保障,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對國民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支撐和保障能力,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支持。
4參考文獻
[1] 王金武,李智.農業機械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貢獻[J].農機化研究,2007(1):9-11.
[2] 周志艷,李慶,臧英.農業機械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機化研究,2007(3):5-7.
[3] 倫冠德.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農機化研究,2007(5):247-249.
[4] 王勇,蔡秀俠,蔡建峰.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4):231.
SCISSCIAHCI